天天看点

粤军王牌第四军:巅峰时坐拥8位上将,为何北伐后却变成二流部队

作者:雨田观史海

在北伐战争中,以老蒋为总司令的北伐军8个军,相继在长江沿岸击败了当时直系两大王牌——吴佩孚和孙传芳部。而北伐军之所以所向披靡,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当时两广出来北伐军两个军,

一个是桂系钢七军,另一个也是粤系的铁四军

北伐中,最难啃的吴佩孚在江湖的部队和战役,基本上就是靠这两个军,比如经典的汀泗桥、贺胜桥和武昌战役。

不过,和桂系钢七军一直从北伐强盛到解放战争时期相比,作为南粤最后骄傲的第四军从北伐后就逐渐走下坡路,甚至泯然成为二流部队。

这其中又是因为何等缘故呢?

粤军王牌第四军:巅峰时坐拥8位上将,为何北伐后却变成二流部队

北伐铁军第4军(剧照)

名将云集,粤军王牌

在经历过陈炯明事件之后,国父重掌广东军政大权,也开始重新整编派系复杂的粤军,1924年在原来粤军第1师的基础上,将其扩充为粤军第四军。

而粤军第1师是什么来头?

可以听听同样是钢七军军长的李宗仁怎么说的,在李宗仁回忆录中是这么记载的

当时广东六军之中,作战能力最强的当推第四军。第四军的老底子原是粤军中训练装备最佳的第一师。带兵官俱为一时之选。军长李济深固是人中之龙,其中师长张发奎、陈铭枢、陈济棠、徐景唐、团长叶挺、蔡廷锴、黄琪翔等也都是能战之将。

可以说从20-50年代,几乎所有粤系的名将都是出自第1师。

包含三任广东王,8员上将(含中将加上将也都是来自于此)。

而且其基层军官都是经过良好的教育,兵源也是以广府人为主,

当年,李济深以一师之力直接威慑广西督军陆荣廷使其不敢觊觎广东。

粤军王牌第四军:巅峰时坐拥8位上将,为何北伐后却变成二流部队

第4军的初代军长李济深上将

在北伐未开始之前,虽说第一军以黄埔师生居多革命热情高涨,但战斗力相较于第四军还是有差距,以至于很多北伐将领觉得相对于娃娃兵的第一军,第四军才是真正的主力。

1926年6月,作为先头部队第4军叶挺独立团早就在湖南和吴佩孚的直军交上了火。当时的第四军除了李济深带领陈济棠和徐景唐两个师留守广东之外,其他2个师在陈铭枢、张发奎的带领下都加入到北伐队伍中。

在第4军北伐作战中,尤以我军黄埔毕业生组成的叶挺独立团最为英勇,虽然是团级单位,但独立团是游离于第四军指挥体系之外,是周公当时直接指挥的一支王牌部队,除了团长叶挺将军之外,还有许继慎、周士第、曹渊和卢德铭都是不畏生死的虎将。

粤军王牌第四军:巅峰时坐拥8位上将,为何北伐后却变成二流部队

叶挺独立团的卢德铭(剧照)

1926年6月,在初战湖南安仁渌田、攸县长岭的战斗中,叶挺独立团直接从正面击溃了直军6个团,以一团之力战胜四倍强敌,鼓舞了后续部队的士气,7月在配合兄弟部队进攻醴陵城的作战中,在正面部队受阻的情况下,助攻变主攻一举率先突破城门全歼守军。

8月下旬,又在不休整的情况下进攻直军大将——五十混成旅旅长陆沄素把守的平江城。

一路一直追到了让那个叶挺独立团名声一直震慑全国的——汀泗桥。

粤军王牌第四军:巅峰时坐拥8位上将,为何北伐后却变成二流部队

北洋军阀部队(剧照)

1926年8月26日,著名的汀泗桥战役打响。

当时直军在汀泗桥的部队除了宋大霈、董政国等已收集从前线各地溃退的残部万余人之外,吴佩孚还增派了心腹大将——在武昌坐镇的湖北军务督理兼第二十五师师长陈嘉谟,率领万余精兵南下增援。敌军增多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汀泗桥本身就是,位于长江南岸铁路桥,水深港阔,加上敌军已经控制制高点,易守难攻。

但他们却碰上喜欢攻坚,善打硬仗的叶挺独立团。

粤军王牌第四军:巅峰时坐拥8位上将,为何北伐后却变成二流部队

铁军第4军(剧照)

抢夺汀泗桥的战斗打响后,独立团负责沿铁路桥两翼迂回进攻汀泗桥集镇。

但占据高处优势的守军居高临下,加上江面水深的影响一时间让独立团既渡不了河,也过不了桥。当团长叶挺在深入了解战场情况后,找来几名群众向导,沿着小路迂回包围,绕道攻击敌人侧后。

战斗打响之后,在一阵枪炮声中,敌阵地顿时乱作一团,不等他们弄清怎么回事,早就被从天而降的叶挺独立团打蒙,阵地全线瓦解,大量敌人投降缴械,和往后逃窜,连吴佩孚的大刀督战队都未能阻止,独立团一路猛打猛追战,攻占咸宁城。

粤军王牌第四军:巅峰时坐拥8位上将,为何北伐后却变成二流部队

大战之后的铁军第4军(剧照)

同样,在汀泗桥配合叶挺部作战的友军,正是粤军悍将黄琪翔的36团,隶属于张发奎的12师。

和叶挺绕道一样凶险,该团则是在岸边找到渡船迂回过江包抄敌军。

在《李宗仁回忆录》中也对36团的表现给予了高度称赞:

这时我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六团团长黄琪翔忽然自告奋勇,夤夜于附近港湾觅得渔船数十只,一夜之间将该团渡过河去。一时喊杀连天,守军自睡梦中惊醒,不知敌从何来,顿时秩序大乱,夺路逃跑,溃不成军。我军其他各部遂乘势猛攻,一举而克汀泗桥。

实际上,36团的战力也仅仅是张发奎师的一个缩影。

粤军王牌第四军:巅峰时坐拥8位上将,为何北伐后却变成二流部队

张发奎

在北伐过程中12师的战绩也是可圈可点,一直以来都是与独立团一样扮演第四军的攻坚先锋,在两湖的作战中与钢七军一起担任北伐军的三大前插钢刀。

1926年10月,北伐军第四军联合唐生智的第八军对武昌发起总攻,叶挺独立团和12师两把尖刀鏖战武昌城下,并顺利打开突破口占领武昌,吴佩孚仓皇逃往河南,至此三座大山的之一被打垮。在解决吴佩孚后,第4军也挥师东进,配合第7军攻占江西九江和南昌等战役,

因其战功被授予“铁军”的称号。

但盛极而衰,这些战功也成为日后第四军衰落导火索。

粤军王牌第四军:巅峰时坐拥8位上将,为何北伐后却变成二流部队

拿下武昌城的叶挺独立团(剧照)

分裂内斗,铁军落幕

1926年年底,吴佩孚被打趴下之后,北伐形式一片大好,在沿途作战中,靠着收编和半路投靠过来的部队。看到曾经霸凌自己的吴佩孚被赶出两湖之后,在湖南起家的原来第8军军长王唐生智就想将这些地盘以及部队占为己有,于是在1926年11月开始第8军开始扩编。

而其他几个军看到以后也纷纷效仿,桂军钢7军和粤军第4军也纷纷加入扩编行列。

粤军王牌第四军:巅峰时坐拥8位上将,为何北伐后却变成二流部队

北伐时期的第8军

1926年以粤军在外作战的第11和12师为基础,扩编为2个军,其中:

第12师加上叶挺独立团继承第4军的番号,下辖12、21和25师,张发奎担任军长,陈铭枢的第11师另起炉灶扩编为11军,下辖下辖第10、第20和26师。

1927年初,宁汉分裂,第4军和11军都隶属于武汉国民政府,但因为陈铭枢和汪先生不合导致被排挤投靠老蒋,因此让张发奎得以掌握第4和11军,也就是最初第4军的北伐部队,而留守的徐景唐和陈济棠所部依旧归的李济深指挥。

整个第4军一分为二。

粤军王牌第四军:巅峰时坐拥8位上将,为何北伐后却变成二流部队

第4军的大部分人都投靠了陈诚

1927年6月,宁汉合流之后,张发奎和汪先生不满老蒋和李宗仁等人把持中枢,因此想要南下广州重新掌控广东。但在南下过程中,由我军将领叶挺掌握的20师、以及贺龙的21军,加上蒋光鼐的11师在南昌进行了起义,脱离了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

而在张发奎南下广州的作战中,也是出现了变动,原来重组之后的第4军,实际上也有很多我军在里面,比如参谋长就是叶帅,而趁着张发奎和李济深在广州作战时,叶帅和叶挺将军率部在广州进行起义,也脱离张发奎的队伍加入到我军中。

至此,整个第4军也一分为四。

分别是我军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张发奎指挥的第四军(黄琪翔)、投奔老蒋的陈铭枢(蒋光鼐和蔡廷锴)、李济深留守原第四军一部(陈济棠、徐景唐)。

虽然此时的第4军经过各方势力的分化已经变成了4个部分。

但无论是哪一个部队都还是很强。

粤军王牌第四军:巅峰时坐拥8位上将,为何北伐后却变成二流部队

一分为四的铁军

而真正让第4军由盛转衰,最直接的一战则是李济深方和张发奎方在五华的大战。

从第三方李宗的口述可其一斑。

1928年,李济深在桂军(留守广西的黄绍弘部队)的配合下,终于将第四军赶出了广东。由朱晖日继任第四军军长,率部离穗,向东北方面撤退,与粤、桂进剿各军大战于五华、岐岭等地。战斗的惨烈,为北伐诸役中所鲜有,双方共死伤万余人。

第四军勇将许志锐战死,黄镇球受伤。昔为比肩作战,同生共死的袍泽,此次竟自相砍杀,一至于此,言之实堪痛心。
粤军王牌第四军:巅峰时坐拥8位上将,为何北伐后却变成二流部队

大战之后损失惨重的第4军

此战之后,跟随张发奎的第4军仅剩不到1万人,而且所有重武器几乎都丢失殆尽,不得已转而投靠老蒋,但对于这个由广东人如张发奎、薛岳(在广州时加入张发奎阵营)、黄琪翔组成的第4军。

老蒋压根就没有信任可言,甚至于还忌惮于第4军的实力,而将其压缩成第4师。

本以为第4军要从此消失,但峰回路转,因为共同反蒋的需要,桂系和张发奎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中组成张桂联军一起进攻湖南老蒋的大后方——衡阳。

但面对同样源出第4军的将蒋光鼐、蔡廷锴所指挥的两个师,打的确实异常艰苦,在衡阳原本6万人的张桂联军被拦腰斩断,此战联军伤亡将近3.5万人,不得已退回的广西舔犊伤口。

粤军王牌第四军:巅峰时坐拥8位上将,为何北伐后却变成二流部队

张发奎、黄琪翔和吴奇伟

衡阳血战后的第4军有多惨?

在薛岳回忆录中这样记载:

(薛岳)对于这次背叛李济深非常后悔,因为他当初根本不晓得第四军的底细,他没想到当初威名赫赫的铁军部队已经残破到如此不堪的地步——三个师的枪支,居然还赶不上薛岳一个师的枪支多。

实际上衡阳血战后第4军仅剩不到4000人,多半还是薛岳带过来半路加入的,而失望的薛岳甚至还想卖掉枪械,回家务农,虽被李宗仁安抚下来,但第4军人心已散,在广西内重组的第4军虽然得到6000人补充,下辖吴奇伟第10师和薛岳第12师。

但和强盛时期,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粤军王牌第四军:巅峰时坐拥8位上将,为何北伐后却变成二流部队

国军战神薛岳也是出身第4军

1932年10月张发奎选择放下军权出国考察,将第4军交给的薛岳,自己只身出国游历欧美。

在征得李宗仁和白崇禧同意后,第四军正式投靠老蒋,而老蒋也怕因为上次缩编导致第4军反复,此次仍然保持第4军番号,由吴奇伟担任军长。

但北伐铁军已经成为历史,泯然众人……

导致第4军衰落的的原因也是多方面。

李济深虽然一手组建了第4军,但正如他后期被张发奎和陈济棠推下位一样,虽然资历和能力师有,可他并非一个枭雄人物,其性格宽厚,也缺乏进取之心,导致下面的部将们都想自立门户,最终在北伐期间第4军走向分裂,各自为战,从而降低粤军的凝聚力。

粤军王牌第四军:巅峰时坐拥8位上将,为何北伐后却变成二流部队

张发奎和老蒋,这算是第4军已经失去独立地位

粤军不像桂系一样,一直以李宗仁为领导,李济深、陈济棠和余汉谋在治军上不失为一把好手,但在和老蒋的斗争中始终处于下风,导致其一直未能作为一股势力生存,不得已依附他人,张发奎的第4军先后投靠了汪先生、老蒋、李宗仁等人,到了后期根本不会被人重视。

这其实也是因为粤军的衰落,导致很多粤军老人纷纷离开,薛岳和吴奇伟投靠了陈诚,张发奎没有军权,以至于到了抗战末期的选出来的军长张德能,只是一个沉湎于绘画、书法、吟诗,却很少亲近士兵的庸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