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长安拗不过华为?

作者:清晨谈科技

华为与长安汽车的合作可谓一波三折。

2023年11月,双方宣布华为拟组建一家新公司,主营汽车智能系统及部件解决方案,而长安汽车拟投资该公司不超过40%的股份并展开战略合作。

然而到了2024年初,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却对华为智选模式提出三个质疑:是否符合产业规律、产业政策要求以及是否保障用户根本利益。

言下之意,长安似乎并不情愿完全接受余承东最中意的智选模式。

要理解长安汽车对这桩联姻的纠结,不妨先回顾它的发家史。

上世纪九十年代,长安靠生产微型汽车发动机起家,1995年就拿下了全国销量冠军。

到2002年,长安已拥有奥拓、羚羊等多款当家车型,销量达27万辆,仅次于上汽、一汽、东风,稳居第四。

长安拗不过华为?

在微型客货车领域,长安南京、长安河北两大生产基地更是占据三分之一江山。

可以说,彼时的长安汽车如日中天,前景一片光明。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自主品牌崛起和外资合资企业的冲击,长安的日子渐渐不好过了。

为了突围转型,长安一方面加码自主品牌,另一方面不断寻求外部合作。

长安铃木、长安福特、长安马自达等一系列合资公司应运而生。

通过”左手自主、右手合资”双管齐下,长安一度靠股权投资收益支撑起大半边天。

比如2016年长安福特一家就贡献了90亿投资收益,相当于长安汽车当年净利润的95%!

可惜盛极而衰,随着长安福特、长安铃木接连陷入亏损泥潭,投资收益这根救命稻草也岌岌可危。

长安拗不过华为?

2023年,长安福特账面投资已归零,虽说双方另起炉灶成立新公司谋求转机,但前景依然难料。

眼下,只有长安马自达还能贡献一些投资收益,但也远不及当年的辉煌成色了。

由此可见,曾经的股权投资神话,如今已是强弩之末。

长安不得不另谋出路。

在自主品牌这边,长安也算小有斩获。

2022年CS系列、UNI系列等自主车型销量达60万辆,同比增长32%。

但面对吉利、长城等自主品牌的迅猛崛起,长安也不敢掉以轻心。

加码智能化、新能源化势在必行。

长安拗不过华为?

于是乎,长安选择携手华为,共同孵化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阿维塔。

然而事与愿违,首款车型阿维塔11上市大半年,销量只有1200多辆,口碑也一般,似乎并未帮长安扳回一城。

由此可见,华为在汽车领域的本领,恐怕没有想象中那么神乎其神。

无奈之下,双方都做出了妥协。

华为成立新公司引望智能,表示不会再硬推”华为Inside”模式,而是提供更灵活的合作方案。

长安也松口同意采用华为的”Hi模式”,使用华为部分软硬件能力。

从这个角度看,双方各退一步,总算化解了一时的尴尬。

不过,长安和华为的未来之路仍未可知。

长安拗不过华为?

一方面,华为虽在汽车圈声势浩大,但真正拿得出手的案例并不多,跟一汽、东风等其他车企的合作也都进展缓慢。

另一方面,长安虽有自主品牌崛起的势头,但在智能电动化方面还需补课,能否借助华为的力量弯道超车也是未知数。

短期内,双方还将继续这场你来我往、互相迁就的博弈。

总的来说,长安华为二者携手,更多是出于权宜之计,而非臭味相投的完美联姻。

毕竟华为的造车雄心和长安的护城河意识都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双方能否擦出火花,还要看后续的融合程度和市场反馈。

对于吃瓜群众而言,不妨多几分理性和耐心。

无论是期待华为带来”黑科技”护体,还是憧憬长安借东风涅槃重生,都不宜过于理想化。

长安拗不过华为?

毕竟在残酷的汽车江湖,谁也不敢高枕无忧。

长安拗不过华为?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评论区与我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