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南海发现 | 村民口中的永金,竟是中国核工业功勋周秩!

作者:佛山新闻
南海发现 | 村民口中的永金,竟是中国核工业功勋周秩!

在丹灶镇西城社区西城村三界庙附近,有一间草木掩映的老宅。老宅背靠一个小山岗,右前方则是水塘。由于树林茂密、草深路远,除了在空中俯瞰,其他各个角度几乎都察觉不到它的存在。近日,丹灶镇“一村一史一志”项目调研团队在村中收集历史线索,意外发现这就是国营四〇四的首位厂长、核工业功勋奖章获得者周秩的祖宅。

这一发现令调研团队感到欣喜。周秩为中国“两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中国首个自主核电项目立项。他原名潘永金,这也是家乡人民至今所呼唤的名字。“一村一史一志”项目进展中,村民热切希望可以将他的事迹编入村史,让后辈学习、铭记。

南海发现 | 村民口中的永金,竟是中国核工业功勋周秩!

图中间房屋为周秩祖宅。/刘建新

他为国家事业奉献终身

周秩出生于1916年,金陵大学肄业。学生时代,他便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8 年读书未毕业时便奔赴延安参加八路军,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总校第 1 大队东北干部训练班学习。1940 年毕业之后,他被安排在 359 旅,参加延安南泥湾的开荒大生产运动,并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南海发现 | 村民口中的永金,竟是中国核工业功勋周秩!

青年时期的周秩。/图片来源于网络

1951年2月,中央下达了部队赴朝鲜作战的命令。周秩被任命为47 军 141 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志愿军政治部秘书处处长,多次在一线作战。抗美援朝期间,47军累计作战420次,歼敌43000多人,涌现了天德山英雄连,荣立特等功的五连英雄排、英雄班等,还有特等英雄营长郝忠云、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罗盛教、17岁英雄陈启瑞等无数英雄。周秩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代表团在朝鲜参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代表大会,并和金日成合影。

南海发现 | 村民口中的永金,竟是中国核工业功勋周秩!

1953年8月,周秩(被举起者)率领志愿军英雄代表团在朝鲜参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代表大会。/图片来源于网络

抗美援朝期间,美国频频向中国发出了核威胁。1955年,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在听取了李四光、刘杰、钱三强关于铀矿资源和原子能科学研究基本情况的汇报后,作出发展中国原子能工业的战略决策。

新的使命落在周秩的肩上。1957 年 3 月,他被任命为第二机械工业部 14 局副局长,在核工业的军工骨干企业之一——国营四〇四厂任党委书记、首任厂长。

南海发现 | 村民口中的永金,竟是中国核工业功勋周秩!

周秩在四〇四厂。/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〇四是一个只有代号的工厂,地图上找不到标注,是大陆核工业“不能说的秘密”。包括周秩在内的大量的科研、生产人员隐姓埋名,在戈壁滩上展开建设。这里自然条件艰苦,原来没有一户人家,没有一株树。周秩带领大家仅用4个月时间,基本完成4000平方米的住宅建筑,铁路、公路、输电线路等也陆续完工。

不久,大陆又进入三年困难时期,本来粮食就供应紧张的四〇四厂,几乎断绝了粮食供应。上级提出及时撤离基地。但是周秩认为,按照大陆核工业发展进程,必须在尽快拿出合格的铀核心部件,来组装大陆第一颗原子弹。一旦撤离,此前的努力将付诸东流,大陆的核工业发展将陷入停滞。

咬紧牙关,面对缺粮断供的挑战也坚决不撤退,是周秩再次面临的一场战斗。厂内提出了“大搞代食品,节约用粮”的口号,四处借粮。此外,他们还开荒种地、刨树根子、组织人员打猎,最终顺利地渡过了粮荒,没有让核工厂的建设停下来。在周秩的带领下,四〇四厂如期交付了合格的原子弹内核,完成了原子弹的组装。1964年 10月 16日,大陆成功引爆了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

1981年1月,周秩从四〇四厂调回北京工作。尽管已经65岁,又身患高血压多年,周秩又迎来了新的挑战——开展核电站建设。

南海发现 | 村民口中的永金,竟是中国核工业功勋周秩!

2008年9月,周秩和妻子李一非重返四〇四厂,在嘉峪关新生活基地留影。/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经济逐步走上正轨,但是电力却成为制约发展的掣肘,因为电力短缺,很多企业规定一个星期只能开工3到4天。1970年2月8日,周恩来提出发展核电的指示精神,中国首座核电工程“728工程”应运而生。

但是,“728”工程仍面临很大阻力。受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事故影响,大家当时普遍对核电顾虑重重,有的部委领导干脆避而不见。为此,周秩代表二机部到上海728院做报告强调:“原子弹、氢弹都搞出来了,核电站怎么搞不出来呢?上面的事由我们去办,你们安心把工作做好。只有把工作搞好,‘728工程’才能上去。”

为了做好“上面的事”,周秩到一个个部委去疏通,拿着小册子和核电科普挂图,反复宣传核电是安全、清洁、经济的能源。最终,他“盖齐了16个大印”,推动“728”从代号变成了具体的30万千瓦堆项目。

从投身抗战、在枪林弹雨中保家卫国,到研究核弹、在戈壁荒漠中坚守初心,再到发展核电、踏破铁鞋助力经济崛起,周秩为国家奉献终身,精神事迹值得深刻铭记、广泛学习。

“不显山不露水”的周秩祖宅

近期,南海在全区推动“一村一史一志”工程,提出要全面、客观、系统盘点村情,追溯历史渊源、梳理乡村发展改革历程、汇集村落文化资源。其中,丹灶镇文化发展中心和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合作,聘请专业的历史文化专家团队展开村居史志研究。周秩祖宅的发现和史料梳理,就是在该项目的实践中开展。

南海发现 | 村民口中的永金,竟是中国核工业功勋周秩!

周秩祖宅。/刘建新

根据村民的说法,周秩原名潘永金,周是他母亲的姓氏。西城村民收藏的《潘氏北房族谱》记录,潘氏北房积善堂十八传潘钟焕(文礼),娶妻周氏,育有2子,分别叫潘永炎、潘永金,其后代便再无记录。

南海发现 | 村民口中的永金,竟是中国核工业功勋周秩!

村民提供的潘氏北房族谱,记录了潘永金的名字。

潘永金改名周秩后,也保留了潘氏的印记。周秩的妻子李一非,在其去世后仍在家书中唤他为“阿潘”,写下了很多日记手稿。

南海发现 | 村民口中的永金,竟是中国核工业功勋周秩!

周秩与家人的合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周秩祖宅位于西城村东南一个曲径通幽之所。这里附近本为杨家人聚居,周秩家门前立了一个“潘界”的石碑,加以区分,表明这一地块为潘家所有。宅院背靠山岗,前后均为葱郁的树林,右侧则是一个小水塘,整体区位颇有避世之感。

南海发现 | 村民口中的永金,竟是中国核工业功勋周秩!

空中俯瞰周秩祖宅。/刘建新

祖宅外观保存完好,看起来十分坚固。一棵木棉树紧邻宅院,村民则习惯称其为“英雄树”。据说是几年前,周秩的后人到村中探访时栽下的。

南海发现 | 村民口中的永金,竟是中国核工业功勋周秩!

调研团随村民在周秩祖宅前走访。/刘建新

祖宅旁边,还保存一截高耸的石墙。石墙通体乌红,为红砂岩建筑的遗址。调研团队专家,岳麓书院历史学博士、中山大学博士后、肇庆学院历史系教师吴劲雄介绍,在岭南地区这种红砂岩多为明代建筑所采用,推测村居的历史悠久,在明代便已经开村。

南海发现 | 村民口中的永金,竟是中国核工业功勋周秩!

周秩祖宅旁边保存一截高耸的石墙,推测为明代建筑。

值得注意的是,周秩祖宅附近,还有其他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建筑。

西城村三界庙,始建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据村民介绍,之前三界庙建筑格外恢弘,后来拆除了三分之二。每年的正月十五是三界庙诞,乡民会抬神像游乡,场面十分隆重。

尽管经历过拆除,前后只剩一进,三界庙也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庙中东厢墙壁上镶嵌有六块刻于不同年代的石碑,记述较为详细石碑包括《重修三界庙碑》、《三界新庙碑记》、《重建三界庙碑序》、《重修三界庙碑记》、《重修本庙碑记》。“一方庙祠,能保存如此多的石碑,实为丹灶之最。”吴劲雄说。

南海发现 | 村民口中的永金,竟是中国核工业功勋周秩!

西城三界庙。/刘建新

南海发现 | 村民口中的永金,竟是中国核工业功勋周秩!

三界庙外墙。/徐佩英

据石碑记载,三界庙前曾经建有拜亭,庙左建有公所,现在均已不存。其中,刻于同治六年(1867)的《劝捐引》出自潘倬龄之手。潘倬龄是康有为的姑丈,他与兄长潘俊龄一起,和康有为的祖父康赞修一起读过书。

周秩祖宅附近紧邻三界庙处,还有一口古井,村民称之为“泥井”。井口与一般水井并无差别,但是如果俯视井内,会发现其容量巨大,像是一个直径四五米宽的大瓮,旁边的房子、道路,其实均建于水井之上。除了有“大肚”的特征,这口水井的井壁不是由砖头所砌,而是岩壁泥面,十分特别。

南海发现 | 村民口中的永金,竟是中国核工业功勋周秩!

泥井。

巧合的是,无论是周秩祖宅,西城三界庙还是这口泥井,都是“不显山不露水”“内有乾坤”,这也被村民所津津乐道。

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受到重视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历史文化遗迹保护的话题受到关注。周秩祖宅等历史文化资源在村居史志调研中被发现,将成为文化遗迹保护的重要对象。

据悉,丹灶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至今仍保存许多文物建筑、历史老旧建筑以及历史文化遗迹。2022年,《丹灶镇历史文化遗迹管理制度》出台,以制度加强相关文化遗迹的保护力度。

目前,全镇有不可移动文物28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康有为故居。在博物馆方面,则拥有南海区博物馆分馆康有为博物馆。丹灶镇格外重视对历史资源、文化遗迹的发现和挖掘,已经开展了已经开展了《丹灶历史文化丛书》修编、“有为水道”调研、“翰林水道”调研、“丹灶书院历史文化”调研等系列工作。例如在去年,丹灶书院历史文化调研发掘出自苏村的一块乾隆年间的碑刻,是目前所知丹灶现存清代最早的石碑。目前,丹灶镇以“一村一史一志”工程为重点,以村居史志的调研编修助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南海发现 | 村民口中的永金,竟是中国核工业功勋周秩!

丹灶镇“一村一史一志”调研团在西城村三界庙前合影。/刘建新

与此同时,丹灶镇也坚持“在保护中活化、在活化中保护”的原则,以文化振兴促进文化遗迹保护。

例如南沙陈氏大宗祠,是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之一,2013年被列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在2019年的佛山市古村活化升级工作中,陈氏大宗祠被活化利用为村史馆。镇、社区经常在此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如贺新春书法家送春联活动、康有为文化节的象棋邀请赛、书画摄影作品巡展、戏曲私伙局、醒狮交流活动、图书漂流活动,四小园活动等,让文物成为文化润民的载体。

丹灶佩瑶家塾是南海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登记单位,门匾“佩瑶家塾”四字为康有为所题。丹灶镇撬动社会资源,引入社会热心企业、民间艺术家进驻开展文化艺术活动。“汉字书法(康体)”成功申报为南海区非遗项目后,镇文化中心以及丹灶书法协会多次在丹灶佩瑶家塾举办相关的非遗文化活动、康体书法学术及创作研讨。

南海发现 | 村民口中的永金,竟是中国核工业功勋周秩!

位于丹灶村的佩瑶家塾,匾额为康有为题。/毛蕾

位于仙岗社区的仙岗书院,同样是引入热心企业及民间艺术家,打造成古戏台+艺术馆。如今,南海区守一艺术馆已经成为岭南传统文化科普教育基地,成为粤剧、龙舟说唱等非遗艺术的大舞台。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毛蕾 实习生邓崇隽 通讯员苏碧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