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家门口的新风貌】共生学院路:缝合记忆,便利生活

作者:北京交通广播

给社区做体检、向居民问建议。近年来,海淀区学院路街道致力于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有和合共生的石油共生大院,有成为老人第二个家的智慧养老中心,更有缝合城市空间、兼顾留住历史记忆和城市发展的京张绿廊。不断更新的学院路街道,升级着居民的生活体验。

【家门口的新风貌】共生学院路:缝合记忆,便利生活

石油共生大院/记者拍摄

一手提溜着保温杯、一手捧着歌谱,午休后,老人们陆续聚在海淀区学院路街道石油共生大院的文创空间里。这里有钢琴、有舞台,空间宽敞又聚气,石油春天合唱团团长童晓玲忙前忙后。

【家门口的新风貌】共生学院路:缝合记忆,便利生活

合唱团准备排练/记者拍摄

外面微风徐徐、月季盛开,屋里老朋友们放声合唱,隔壁咖啡厅里的年轻人伴着歌声看书休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老人与青年各得其乐。

石油春天合唱团团长童晓玲:有了很好的社区硬件环境和条件,我们这些老同志大家在一起唱歌感到幸福感,精神层面有更多的收获。
【家门口的新风貌】共生学院路:缝合记忆,便利生活

石油共生大院改造前后对比/石油大院社区供图

石油大院社区约有4000户居民,常住人口超过12,000人,房屋产权复杂。石油大院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腾宇说,曾经这里业态杂乱、安全隐患较大、公共设施不足、缺乏交流空间,生活起来不太舒适。

张腾宇:石油共生大院现在目前这个区域,过去就是我们大院的一个痛点、一个难点,因为它是一个我们叫“四不管”,因为它有四家产权单位,但是产权单位只管房子,房子外边的道路、路灯等等一些基础设施他们都是不负责的。原来这儿有烤羊肉串的,收废品的,那边就是修车的,这儿有喷漆的,搭建了很多这种小违建,附近的居民也是怨声载道,造成了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所以我们要把它更新成为一个居民能就地享受服务的这么一个场地。
【家门口的新风貌】共生学院路:缝合记忆,便利生活

诚意小屋为居民服务/石油大院社区供图

石油大院社区老龄化特征突出,居民走路一刻钟的活动半径能干什么、需要什么,是改造更新的出发点。

张腾宇:我们大院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29%,80岁以上的大概有883位,90岁以上的也有180几位,100岁以上的有5位。我们就做了养老驿站,托儿所,做了文化空间。刚才您看到我们的合唱团,人来齐了大概得有90多人。还建了老年大学,现在老年大学我们也开了5门的课,大概有几百人在这学习。而且我们还新开发了一个给老人专门给办寿宴的地儿,小区里边还有一个诚意小屋,可以修鞋、弹棉花、做被、磨刀、修空调、补纱窗配钥匙。
【家门口的新风貌】共生学院路:缝合记忆,便利生活

石油共生大院引进多样服务居民的实用业态/记者拍摄

2021年石油大院变身“石油共生大院”,大院里集合的各类业态由一家大物业统筹管理,三年多以来,这里不仅运营良好,还在谋划二期改造,继续增补居民需求。

张腾宇:在这个场地我们还有大集呢!每周这边都有大集,卖一些老年人的服装、土特产,跳蚤市场卖些小孩们的书啊、玩具啊。我们考量了很多的服务商,最后选中的就是现在这个服务商“北京和合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它具备自造血功能。我们的房租这些普遍是比较低的,所以它通过服务的渗透,包括我们有一些入户进楼的服务,能实现自己的微盈利。我们马上可能又要做一轮调查了,长期瘫痪在床的老人,家庭负担比较重,他们有什么样的特殊的需求?我们服务的颗粒越来越小,离大家越来越近。
【家门口的新风貌】共生学院路:缝合记忆,便利生活

学院家智慧养老中心门球场/记者拍摄

位于地质大院第二社区的学院家智慧养老中心,前身是新星石油公司老干部活动中心。2020年,公司完成“三供一体”改革后,离退休人员全都移交社区,活动中心也将停止开放。老人需要老朋友、需要照顾,也需要活动场地,经过改造焕新,去年底学院家智慧养老中心全新亮相。学院路街道民生保障办公室养老工作负责人王磊介绍:

王磊:对场地进行了重新的装修改造,而且是面向我们地区所有居民、老年人进行开放。增加了养老助餐服务之后,老年人打完球、打完牌之后,中午就在这吃个饭,这里就是老年人的第二个家。使用率最高的就是咱们台球厅、棋牌室,平时都是一座难求。咱们智慧养老中心的直播间,平时可以帮助为老服务企业推广为老服务产品,也可以为老年人在这里拍照,老年人可以在这里制作自己的视频。
【家门口的新风貌】共生学院路:缝合记忆,便利生活

老人们自得其乐/记者拍摄

周边社区的叔叔阿姨愿意来养老中心,75岁的赵大爷一边架杆瞄准案子上的台球,一边说:

赵大爷:我们天天如此,跟上班一样!差不多下午3点吧,打到将近6点,我们轮流着,谁输谁下。哪个设施有毛病,人家都来修!

四方形的小院不大,周边一圈房间是全面翻新的台球室、棋牌室、老年餐厅,院子中间的空地铺装后成了门球场。负责人王磊说,小院即将正式接入海淀智慧养老平台,未来“互联网+养老”的服务模式一定会更贴心。

王磊:目前海淀区养老智慧平台是1.0的版本,下一步我们依托社会化专业服务力量,对我们地区的养老服务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梳理,汇入到平台,老年人可以打电话找我们智慧养老服务中心,为他查找最适合他、距离最近的服务机构。也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海淀智慧养老”来搜索周边的养老服务资源,比如说今天想打门球了,哪里的门球场是空闲的,都可以在小程序上实现。
【家门口的新风貌】共生学院路:缝合记忆,便利生活

海淀区学院路街道辖区范围/来自网络

城市更新不局限在小修小补,而是理念提升到项目落地的大工程。党建协调委员会工作机制,突破壁垒、打破边界、盘活资源。学院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梁丽容介绍:

梁丽容:在街道层级,我们就会把属地的单位,包括我们的高校、科研院所,包括在我们属地工作生活的社会组织等等都请过来。在党建协调委员会这个平台之下,我们不分级别,可以平等沟通共治,来推动一些问题的解决。
【家门口的新风貌】共生学院路:缝合记忆,便利生活

学院路街道打造多个便民生活圈/来自网络

充分利用地区优势,搭建地区规划发展智库。根据辖区城市特征和肌理,形成学院路街道特有的“四区治理理念”,再结合生活圈的概念,“共生学院路”正在稳步实现。

梁丽容:因为我们学院路地区8.49平方公里,有10所高等院校,包括咱们传统的八大院校里面的6所院校,还有11所国家级的科研院所,属地居民有23.8万人,其中有10万人就是咱们大学师生,人才的聚集度确实是比较高。咱们更新改造的过程中,树下座椅的设置、房间布局都是有智囊团的成果运用在里面。我们将辖区切成了7个街区的概念,结合我们学院路地区校区、以及768等园区,再加上我们每个人生活的社区,形成了我们学院路的“四区治理”的理念,我们四区就可以无缝覆盖到我们属地的角角落落。
【家门口的新风貌】共生学院路:缝合记忆,便利生活

曾经京张铁路穿过五道口/来自网络

来到学院路,怎能不来五道口?五道口是老京张铁路上的第五个道口,这里便因此得名。南北向的京张线正线与东西向的成府路在此交叉,“火车就要开过来了”的广播更是几代人的回忆。随着京张高铁部分入地,五道口不再是铁路平交道口,行人车辆不用再等待火车穿行,既有地上旧线变身京张铁路遗址公园。铁路护栏、老铁轨、枕木、水鹤等铁路元素穿插在公园中,与原生树木和乡土花草共同形成一条京张绿廊。学院路街道责任规划师解娜介绍:

解娜:您看前面那个灰色的,就是水鹤,蒸汽动力的时候是用来给火车头加水的,这些元素的保留和加入是对历史记忆的一种回溯吧。二期工程它可能是向南向北做一定的延伸,将来要形成9公里全线贯通整体的绿廊。
【家门口的新风貌】共生学院路:缝合记忆,便利生活

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将曾被铁轨”割裂“的空间缝合起来/记者拍摄

公园和周边统筹规划设计后,五道口东西穿行有了更多过街通道,地铁桥下的空间有了儿童游乐沙坑,扩容了停车场。解娜说,这里曾经是城市的背面,而今得到了有机缝合。

解娜:原本桥下空间就是一个灰度空间,但这个公园建设之后就把这部分的空间释放出来了。是对城市空间进行了一些缝合,原来是比较割裂的,现在两边的居民都会来到这儿,这相当于一个城市客厅的作用了。
【家门口的新风貌】共生学院路:缝合记忆,便利生活

铁路元素增加公园独特气质/记者拍摄

从五道口向南,往公园深处走,一处曾经封闭的高架空间有了个浪漫的名字“日落客厅”。一位女士凭栏驻足,静静远眺。来北京进修的她,下周就要回家了,看着桥下的车水马龙和让夕阳染成金色的西山,她说,这大概就是城市带给人的惬意瞬间。

王女士:这可能是我们从书本上,包括导游、朋友口中了解不到的,在这里自己能切身体会到北京的城市历史文化,我觉得就是冲击力还挺大的。站在高处看这些车川流不息,加上远处的夕阳和远山,有一种城市中还有这种世外桃源的感觉,又是另外一种意境了。

记者|编辑:李天一

主编:朱来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