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当自然穿越历史,品百年博物院里的“文化互鉴”

作者:网信津南
当自然穿越历史,品百年博物院里的“文化互鉴”

新华社天津5月17日电(记者张宇琪)在风景优美、历史底蕴深厚的天津市五大道文化旅游区内,一座红墙白窗的三层欧式建筑“藏身”于熙攘闹市之中,绿树环绕、低调古朴,独具一番“大隐隐于市”的静谧之感。

这便是北疆博物院,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前身,中国最早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之一。因丰富独特的馆藏和丰硕的学术成果成为中法文化交流互鉴的标志性项目。

天津自然博物馆(北疆博物院)馆长张彩欣介绍,北疆博物院是大陆早期博物馆中唯一一座原址、原建筑、原藏品、原展柜、原历史文献完整保存至今的博物馆,堪称中国博物馆史上的“活化石”。

今年适逢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这座博物馆迎来了更多来自法国的客人。他们欣赏着陈列室玻璃展柜中的巨型动物标本,不时拍照留念,惊讶于藏品丰富的同时,更感叹博物馆的创建人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法国人。

当自然穿越历史,品百年博物院里的“文化互鉴”

  桑志华在北疆博物院旁。新华社发

百年前,法国博物学家桑志华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展开科学考察并创建北疆博物院。

“长达25年的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布中国北部疆域,这也是‘北疆博物院’名字的由来。”在北疆博物院工作了10年的讲解员芦萱指着桑志华旧居墙上的一幅手绘地图,其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历次桑志华的科考路线和足迹。

“这里收藏着动植物、地质、岩矿、古生物、古人类等40余万件化石、标本,其中,仅昆虫类标本就超过11万件。”芦萱介绍道。

站在北疆博物院门前,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穿过一扇绿色铁门,宽阔明亮的展厅映入眼帘。抬头望去,一具保存完整的巨大的剑齿象头骨化石悬挂在门厅正中屋顶上方,四五米长的一对象牙十分壮观。在下方的落地玻璃展柜中,古中华野牛、布氏真枝角鹿、披毛犀、王氏水牛化石……各类大型古生物化石、地质学藏品整齐排列,组成一道道蕴藏着远古生命密码的幕墙。

漫步其间,当与历经一个世纪历史风云的众多标本器物邂逅,人们仿佛能与百年前的科学家们展开跨时空对话。

当自然穿越历史,品百年博物院里的“文化互鉴”

  北疆博物院内还原的桑志华的工作台。新华社记者 张宇琪 摄

第一个在中国境内组织大规模野外发掘,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发现大规模古哺乳动物群,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发现旧石器……桑志华的诸多成果开创了中国哺乳动物学和旧石器考古学研究的先河,让北疆博物院成为中国的一张金色科学文化名片,不断为世界“生命史书”增页。

基于庞大、完备、独特、极具科研价值的藏品体系,北疆博物院成为一所科学的殿堂和世界瞩目的学术研究交流中心。这里曾与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多个中外博物馆和科研机构交流沟通,共同组织科考活动,进行藏品交流。

诸多国际学者也不远万里来到东方古国,一睹这座博物馆的风采。北疆博物院见证了中法文化开放包容、友好交流、互鉴成长的历史,在中法文化交流中发挥了作用。今年是北疆博物院建馆110周年,该博物馆筹备了系列活动,助力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互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