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55年刘亚楼的军衔是否合理?上将实至名归,但未达到大将的标准

作者:故里梦长安

在解放战争中,“林罗刘”堪称黄金组合,他们各有所长、形成互补,让东北的人民军队呈现爆发式增长。

1948年的辽沈战役,是两党之间最早的战略决战,此战结束后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队,局势形成了翻转。

能取得如此胜利,“林罗刘”之间的完美配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在1955年,林、罗都是元帅,刘却只是上将,职务只差半级,军衔却差了两级。

且当时东野政治部主任谭政、第一兵团司令员萧劲光、第二兵团政委黄克诚都是大将,比刘要高,所以很多人就觉得这有些不公平,刘是被授低了,事实真的如此吗?

55年刘亚楼的军衔是否合理?上将实至名归,但未达到大将的标准

先说答案,刘亚楼被授上将实至名归,大将的硬性标准他基本都不符合。

论贡献,刘亚楼确实非常大,他刚到东北任职时,整体情况都乱糟糟。各个地区抽调的军队出关时间短,还没磨合好。

而在中枢指挥的司令部大多数人观念还没从游击战转变为正规战,尤其参谋人员的策划、督战能力弱,传达的命令模棱两可、不及时,引得一线指战员极为不满。

他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后,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他做了三件很重要的事:

55年刘亚楼的军衔是否合理?上将实至名归,但未达到大将的标准

一是组建地图科、开办印刷厂,训练绘图人员。参谋部必须要有地图,光靠想象打不了仗,而那时我军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刘亚楼就立即着手培养。

他在哈尔滨建印刷厂、成立测绘学校,培养出第一批种子后迅速开枝散叶,从此各支部队都有了军用地图,命令指示也就随之清晰准确;

二是从各支部队抽调有文化的干部,培养高素质的参谋人员。他把这些干部集中起来训练,自己经常会过去授业讲课。

将苏联传过来的《红军野战参谋业务条令》、《苏军司令部工作条例》进行有增改的翻译,让我军实行的作战条令更符合实际情况;

三是召开会议,明确参谋工作的重要性。其实早前我军一直都不重视参谋人员,认为这工作的性质跟旧军队的随从、副官没什么区别,所以此岗位的人往往工作不积极、没荣誉感。

55年刘亚楼的军衔是否合理?上将实至名归,但未达到大将的标准

刘亚楼就从思想上做出改变,对部门内加强认知培训,一再重申:

“一个参谋要勇于承担责任,明白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应该向首长建议,要语言简练。如果首长向你提问,不懂就是失职,乱说就是犯罪。

参谋人员必须老实、精细、严谨,嘴里永远不许有“大概”、“可能”、“差不多”。”

在部门外则多次以“林罗刘”的名义向全军传达指示:谁如果敢轻视司令部参谋人员,从重处罚。提高了参谋人员的威信,让更多人愿意来了解参谋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刘亚楼通过自己所学,将司令部打造成适应现代化大兵团作战的指挥机构,随之进行的很多战事,都逐渐演变成“林总作出决定,刘亚楼负责实施”。

55年刘亚楼的军衔是否合理?上将实至名归,但未达到大将的标准

让军队变得正规化,是刘亚楼为胜利打下的基础,论一线指挥能力,刘亚楼也非常强。

平津战役的天津攻坚,他统筹规划,只用了不到30个小时就全歼守敌,让两党为之侧目,也促使了傅作义的起义。

后来东北野战军番号改为第四野战军,刘亚楼调为14兵团司令员,原东野的五大主力纵队,有两个归入了14兵团建制下,可见林总当时对刘亚楼的看中。

只是,不仅林总重视刘亚楼,毛主席也很重视刘亚楼,没多久再次调动,让他成为解放军空军司令员。

1955年,海军司令员萧劲光、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都是大将,按道理来说刘亚楼也能赶个末班车,为何最终却没有呢?这里面有三个原因。

55年刘亚楼的军衔是否合理?上将实至名归,但未达到大将的标准

一是授衔要综合各个时期。刘亚楼解放战争的确很出彩,但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他相对来说就不算特别突出了。

刘亚楼是在1929年入党并参加红军的,这个时间比起很多上将都晚,缺少参加三大起义、根据地创建的经历。

后来他长期在中央红军任职,长征时是红1军团2师政治部主任,到达陕北后升任为红2师师长,同样的,担任正师级职务的时间也比较晚。

大将中排名最后的许光达,1931年就当上师长,其他几位就更别说了。

55年刘亚楼的军衔是否合理?上将实至名归,但未达到大将的标准

抗日战争中,刘亚楼没有获得战功的机会,最开始在抗大担任教育长,1939年又派到苏联学习,直到1945年才回国。

而其余的大将,基本都担任八路军旅级、新四军师级以上职务,刘亚楼在这方面也没达到标准。

就资历而言,刘亚楼很难被评为大将。军衔本来就要看整体经历,前期一直是别人的部下,突然超过众多上级,难免会有人不服。

像《亮剑》中晋西北铁三角授衔时,就因为一些资历不如自己的人,军衔却超过自己或持平,闹了很大的情绪。

艺术源于现实,刘亚楼如果被授大将,一些早期经历比他强的上将肯定会有想法。

55年刘亚楼的军衔是否合理?上将实至名归,但未达到大将的标准

二是大将中出自红一方面军的干部太多了。客观来讲,“山头”是存在的,并且是授衔中一个很重要的隐性因素。

我们来看十位大将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山头”:粟裕是红一方面军的;徐海东是红25军的;黄克诚是红一方面军的;

陈赓虽然在红四和红一都战斗过,但他是跟红一长征,并在草地分兵时坚决站在红一这边,所以也算红一方面军的;

谭政是红一方面军的;萧劲光是红一方面军的;张云逸是红一方面军的;罗瑞卿是红一方面军的;王树声是红四方面军的;许光达是红二方面军的。

后面两位在1952年定级时仅为正兵团级,如果不是为了照顾“山头”,他们大概率也没办法获得大将。可以为了“山头”去照顾,当然也可以为了“山头”去牺牲。

红一的大将已经有这么多,出于团结考虑,中央就没在将刘亚楼增进去。

55年刘亚楼的军衔是否合理?上将实至名归,但未达到大将的标准

三是参谋长军衔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高。很多人觉得刘亚楼被授低的一个原因是,东野政治部主任谭政成了大将,“林罗刘”之中的刘却只是中将。

但其实参谋长军衔普遍要比政治部主任低,用1949年全军整编后的任职来说,一野参谋长阎揆要是中将,政治部主任甘泗淇是上将;二野参谋长李达是上将,张际春转政未获军衔;

三野参谋长张震是中将,政治部主任唐亮是上将;四野参谋长萧克是上将,政治部主任谭政是大将。可以明显看出,政治部主任基本都胜过参谋长。

所以综合来看,刘亚楼没被授予大将也属于正常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