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戴金星院士:想成功,先要甘作一块基石

作者:中国科学报

文 | 《中国科学报》 见习记者 叶满山

初夏一个宁静的午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一间办公室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专注地写日记。这位老者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戴金星。

自1998年起,戴金星便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除了偶尔因外出参加学术活动而未能及时记录外,这一习惯从未间断。年近90岁的他已经积累了55本日记,完整记录了他最近二十余载的科研之路。日记内容可以凝练出8个字——勤作、勤读、勤思、勤创。这8个字贯穿了他学术生涯的始终,也是他在科学探索中始终坚守的信条。

正是这份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勤奋,使他开创了煤成气地质理论,为大陆天然气勘探与开发领域带来了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大陆天然气工业的迅猛发展,使大陆从贫气国逐渐迈入产气大国的行列。

戴金星院士:想成功,先要甘作一块基石

戴金星

“勤作”是基础

戴金星的科研生涯中,“勤作”是一块坚实的基石。在研究和勘探天然气的道路上,首要任务便是深入了解各种气体的特性、成因以及成藏富集的规律。然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相关文献资料相当匮乏,给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面对这一困境,戴金星从1975年开始,便与同事和学生一起,有计划地在全国范围内系统采集气样。

“1984年,我们在怒江雪山冰冷的水中取样,水温低到可以迅速导致脚部麻木。为了更好地取样,我们只能与同事轮流上岸取暖。”对于取样过程的艰辛,戴金星记忆犹新。

他记忆最深的还是在海南兴隆农场80℃~83℃温泉池中取样。“因为温泉池水温较高,且只有10多个间断冒气点,只能倒置玻璃瓶口排水取气,拿着玻璃瓶像捉迷藏似的随气泡移动,2小时才取到200毫升气样,所有人都被蒸透了,汗流浃背,脸颊绯红。”

就这样,戴金星与同事及学生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共采集了油气田气、瓦斯气、生物气、火山气和幔源气样本2600多个,截至目前积累了8万多个气组分及碳、氢、氦同位素数据。这为大陆探索天然气成因和富集规律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天然气地球化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勤读”是启迪

对于戴金星来说,“勤读”不仅使人充实,更能让人深入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而准确选定主攻的命题和方向。戴金星的勤读习惯始于约70年前,并持续至今。他十分谦虚,时常自嘲并非天资聪颖。

“我小学五年级时,刚从农村转到温州瓦市小学读书,由于教育水平差异,我留级一年,并因此被同学嘲笑为‘白痴’。”戴金星回忆道,但这份耻辱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从第二学期开始,他全神贯注地听讲,课后认真研读课本,晚上睡前回顾当天所学,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及时查阅书籍,直至问题解决。通过勤奋学习,他终于在第二学期名列前茅。

“我的地质梦由此开始。记得在一节地理劳作课上,我用石膏板制作的全国煤矿和铁矿分布图获得了老师的称赞,兴奋、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从那一刻起,戴金星心中就种下了“为国找矿”的种子。

勤读让他在80岁前夕,悟出一句自勉语:“多读一个字,多增加一个幸福的细胞。”在从事科研的60余年里,他坚持读论文、读专著,每周都会去单位图书馆期刊室浏览新书和中外主要油气杂志的目录,以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学习新知识。同时,他还鼓励学生去期刊室,多读书、多获取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信息。

“勤思”是灵魂

“‘勤思’是科研的灵魂。”戴金星说,“只有反复提炼、精心对接、时空组合、综合推敲的勤思,才能产生科学命题、科学规律。”

1972年初,戴金星被调回北京,到新建的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工作,有了专攻天然气研究的好条件。

“当时石油界‘重油轻气’,为了扭转在勘探和研究上‘油旺气弱’的局面,我决定系统调研国内气田,系统取气源岩样,系统取气样,系统掌握产气大国天然气地质,系统熟悉国外大气田成藏条件以及系统精读世界著名天然气学者代表作。”戴金星说。

接着,戴金星提出了煤系成烃特征的问题,并探寻其规律。为了解答这一疑问,他于1975年前往四川盆地中坝气田调研考察,并调查了湖南省红卫煤矿龙潭组的瓦斯突出情况。同时,他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经过两年的详细调查对比和反复思考,最终在1977年基本形成了煤系成烃以气为主、以油为辅的科学思想。

1978年,戴金星完成了《成煤作用中形成的天然气和石油》一文,并于次年发表在《石油勘探与开发》上。这篇文章获得了科学界的高度认可,许多科学家和学者给予了正面评价。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和孙鸿烈主编的《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地学卷》明确指出:“1979年戴金星提出的《成煤作用中形成的天然气和石油》一文一般作为中国天然气地质学的开端。”

煤成气理论的诞生,不仅打破了“一元论”(油型气)的束缚,更推动了中国天然气勘探的理论由“一元论”向“二元论”(煤成气和油型气)转变,从而加速了中国天然气工业的迅猛发展。

在煤成气理论提出之前的1978年,煤成气储量仅占全国天然气探明总储量的8.89%。经过40余年的发展,到2022年,煤成气的探明地质储量占比已跃升至约55.3%。1978年至2022年,中国天然气产量增长了约15倍,而煤成气产量则增长了369倍,煤成气产量是中国天然气产量增长的主体。2023年,大陆作为世界第四产气大国,天然气产量超2300亿立方米,已连续第7年年增产量超百亿立方米,进一步巩固了大陆产气大国的地位。

戴金星院士:想成功,先要甘作一块基石

戴金星在焉耆盆地塔什店剖面考察八道湾组。受访者供图

“勤创”是动力

“勤创”是科研的动力,代表着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勤创主要体现在有创新性的论文和著作中。戴金星坦言:“由于平时任务繁重、会议繁多,我常常利用春节、国庆等长假来进行科学研究,几乎每年大年初二我就已经在办公室工作了。”

他秉持着“向生命争贡献时间”的理念,每年至少完成主笔论文3篇。他也鼓励学生这样做,认为长年累月坚持10至20年,就能成为专家。他常对学生强调:“好的研究要用证据说话,数据是最重要的。在日常工作中就要注意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戴金星曾经的学生、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博雅特聘教授刘全有说:“戴老师不仅是我的良师,更是我不断探索基础科学问题的榜样。虽然已近90岁高龄,戴老师仍坚持每年撰写不少于两篇高水平论文。戴老师也一直鼓励我不断探索新领域,隔一段时间就会打电话询问我的最新认识和文章发表情况,让我甚是感动,激励我不断前行。”

55本珍贵的日记,在26年的岁月里记录下了他的思考与发现。这些看似日常而微不足道的习惯,实则凝聚了他对科研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的精神。

未来,戴金星希望为国家培养更多科研人员,希望言传身教,引导更多年轻人投身科研工作,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戴金星时常对年轻朋友说:“成功的征途,是由千百块奋斗的基石铺垫的,盼望成功的人们,首先要甘作一块奋斗的基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