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战国时期的“虎符”,3次被专家鉴定为赝品,如今已成国宝

作者:杰丝聊历史

被误判为赝品三次,最后却成为无价国宝。这不是编的剧情,而是真实发生在陕西的一段传奇。一件闲置在土地里的古物,原本被当作废铁卖,竟揭开了千年的神秘面纱,身价翻了无数倍,成为了国宝级文物。

战国时期的“虎符”,3次被专家鉴定为赝品,如今已成国宝

回到1975年的冬天,陕西西安的一个不起眼的农村,杨东锋,一个还在上中学的少年,在家里帮忙做农活。春耕秋收,家里的大人们总是忙个不停,而杨东锋负责的则是比较轻松的翻土工作。就在这一天,他的锄头硬是撞到了一个坚硬的物体。原以为只是石头或废铁,杨东锋弯腰清理泥土,却意外地挖出了一个形状古怪的铁制品。

战国时期的“虎符”,3次被专家鉴定为赝品,如今已成国宝

这个东西外观并不起眼,甚至有些生锈,第一眼看上去像是某种动物的形状,但到底是马是狗,他也没能分辨出来。杨东锋没把这件东西放在心上,毕竟村里常有老物件出土,他以为这不过是些废旧的铁破烂而已。当时的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个不起眼的铁块,将来竟然能够引起学术界的轰动。

杨东锋将这件东西带回家,原本打算找个废品回收站卖掉换几个钱。这时,他的妹妹看到了这个铁块,出于孩子的好奇心,她觉得这个东西挺有意思,就像一种奇特的小玩具。杨东锋看在妹妹喜欢的份上,就留下了这个铁块,让妹妹拿去玩耍。谁料,这一留,就是三年。

战国时期的“虎符”,3次被专家鉴定为赝品,如今已成国宝

在这三年里,妹妹经常把玩这个铁块,手中的摩擦让其表面的铜锈慢慢磨掉,露出了里面不同寻常的质地与颜色。杨东锋某一天无意中瞥见这个“玩具”,突然意识到这可能不仅仅是一块普通的铁片。他决定带着这个东西去找专家鉴定一下,看看究竟是什么东西。

战国时期的“虎符”,3次被专家鉴定为赝品,如今已成国宝

杨东锋带着这个从土里挖出来的铁块来到了陕西历史博物馆。专家们对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铁块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和研究。初步的鉴定结果出来时,所有人都惊呆了——这竟然是一件珍贵的战国时期的“虎符”!但由于其外观的磨损严重,以及缺乏相应的文献记录,专家们的意见并不统一,有的甚至认为这只是一件普通的铜器,或者是后世的赝品。

“虎符”,在中国古代是用作军队调动的凭证,每一块虎符都是成对制作,分为两半,一半由皇帝保管,另一半则交给将领。只有两半虎符合一,才能证明调兵令的真实性。每一块虎符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由于这块虎符的一半早已失落,仅凭手中的这一半,专家们很难断定其真伪。

战国时期的“虎符”,3次被专家鉴定为赝品,如今已成国宝

这件被视为可能的国宝和可能的赝品的“虎符”,经历了多次的鉴定和争议。每一次鉴定,专家们都因为缺乏足够的证据而无法给出肯定的答案。这段时间内,它甚至一度被当做儿童的玩具,被随意地摆放和使用。

直到198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研究古代兵器的专家在考察时,注意到了这件“虎符”的特殊性。他通过对比古文献和其他已知虎符的样式,加上对这件虎符残片上残留文字的深入分析,最终确认了这确实是一块真正的战国时期的虎符。这一发现立即在学术界引起了轰动。

战国时期的“虎符”,3次被专家鉴定为赝品,如今已成国宝

经过再次精确的科学和历史文献的佐证,这块虎符被正式认定为国宝,并被陕西历史博物馆以重金收藏。它不仅验证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还揭示了战国时期的军事和政治面貌,为研究那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物证。

战国时期的“虎符”,3次被专家鉴定为赝品,如今已成国宝

这件虎符的历经波折的故事,不仅展示了文物自身的价值,更反映了我们对待文物的态度和方法。从被误判为赝品,到成为无价的国宝,每一次的误解和纠正,都深刻地教育着我们,对待历史遗产要有足够的敬畏和细致的研究。而这件虎符,也从一个被误解的存在,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战国时期的“虎符”,3次被专家鉴定为赝品,如今已成国宝

这件曾被三次误判为赝品的虎符,最终证明了自己的真实价值,成为了国宝,它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件文物都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