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八里桥之战:清军少有的英勇之战,最后却是以1200人换5人惨败

作者:快乐星辰p1R

满清帝国在鸦片战争中屡战屡败,树立了"卖国贼"的形象。然而,在1860年八里桥之战中,清军却展现出少有的英勇作战。他们动用了3万大军,其中包括1万名精锐骑兵,远远超过敌方的兵力。可惜,最终的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 - 清军付出1200人牺牲的惨重代价,仅仅杀死5名敌军。这场看似势均力敌的战役,为何会演变成如此惨淡的结局?一切的关键都潜藏在当时的历史细节之中,让我们一探究竟。

八里桥之战:清军少有的英勇之战,最后却是以1200人换5人惨败

八里桥前的危机感

1860年的八里桥之战,发生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最后阶段。彼时,英法联军凭借先进的火炮武器,已攻陷天津城,直逼京师。面对来势汹汹的外敌,清帝国上上下下无不心生恐惧。

咸丰皇帝虽为当朝君主,却是个无能的酒囊饭袋。闻讯联军已攻陷天津后,他惊慌失措,立即传旨大学士赶赴敌占区,请求谈判求和。可谓国家危难,惟求苟安。

然而,英法联军实力远非清朝所能抗衡。背后更有美国、俄罗斯等国暗中支持,因此开出的和谈条件无疑是咄咄逼人。持续一周的谈判,清使臣苦苦哀求,却无一获满足。最终,英法联军直接拒绝停战,转而部署进攻紫禁城的计划。

危机空前,清朝上下阶层皆为之震惊。曾国藩、李鸿章等重臣奏疏皇帝,力陈务须严阵以待。而这时,亲王僧格林沁受命督战,率领精锐满汉骑兵三万,驻守京师咽喉要地八里桥一线。

可谓千钧一发之际,关乎满清江山存亡。

面对步步逼近的外敌,清军将领心中无不凝重。八里桥距离紫禁城仅8里,若这里失守,外夷就能直扑皇城。然而,僧格林沁此时尚对敌情了解甚少。

英法联军行动隐秘,先找到当地传教士探查情况。借助他们,摸清了清军在八里桥一带的兵力部署后,立即行动。当时僧格林沁仍浑然不知,仍抱有击溃敌军的期望。

八里桥之战:清军少有的英勇之战,最后却是以1200人换5人惨败

这一失察,注定了接下来的悲剧。

8月18日,英法联军抵达张家湾周边,展开火力突袭。骤然被袭,僧格林沁的骑兵阵型顿时大乱。数以百计的大炮弹雨如注而下,惊马嘶鸣,四散逃窜。

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却是清军唯一的致命失误。

骑兵溃阵,后方步兵也无可避免地受到波及。整个八里桥军阵立时大乱,节节败退。僧格林沁无计可施,只得率残兵拥护保卫后路。

就这样,短短数小时,八里桥一带的清军格局,就已被英法联军突然袭击打得七零八落。面对咄咄逼人的火力压制,僧格林沁也不得不做出撤退部署。

八里桥危局一现,满清国运亦由此而走上不可逆转的倒计时。

清军部署的严重问题

虽然清军在八里桥一线集结了三万大军,其中包括精锐的一万名满清骑兵,但这支庞大的军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漏洞。

首先,就是对敌情报的严重缺乏。由于长期没有与西方列强正面交锋,清军将领对于敌军的新式火器装备了解甚少。他们根本无法设想,敌军的火炮射程有多远,破坏力有多大。因此在部署时,未能作出合理防范。

其次,清军的武器装备已然陈旧落后。八里桥之战时,清军仍在使用火绳枪、绣花枪等已过时的武器。虽然有些军士获配了新式燧发枪,但仍远远比不上英法联军携带的新式枪炮。在装备上的落后,注定了清军难以在现代化战争中取胜。

再者,清军在八里桥一带的部署布防存在重大漏洞。他们未能充分重视周边要地的防守,如张家湾等地区。因此在英法联军突然开炮时,清军根本无力反击,被迫节节败退。

八里桥之战:清军少有的英勇之战,最后却是以1200人换5人惨败

最为致命的是,清军在战前对敌军行动的了解几乎为零。他们浑然不知英法联军已摸清了自身部署,并做好了突袭准备。因此在敌军开炮时,僧格林沁的军队完全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说到僧格林沁,这位督师府的主帅命运坎坷,临危受命。他原本是一名蒙古亲贵,因叛乱被捕,后被迫在军中任职。虽是封疆大吏,但军事指挥经验实在有限。就连他麾下的精锐骑兵,也是后来临时征调的。

僧格林沁亲自率骑兵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可惜却因有这许多严重的问题,最终命运难逃一败涂地。即便在后来的白刃格斗中,清军亦付出了惨重代价,杀伤过半,却仍旧无力回天。

总的来说,清军之所以在八里桥一战中惨败,很大原因在于他们对战场形势的严重误判。他们根本没有想到,西方列强的武器早已今非昔比。在观念陈旧、装备落后的情况下,英勇无疑也只是徒劳无功。

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

在八里桥之战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内部矛盾和纠葛。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英法联军获得了当地传教士的大量情报支持。早在1860年初,英法联军就已开始秘密接洽,招募了一批在华传教士担任线人。这些人因为长期生活在中国,对清军的部署和动向了如指掌。

凭借他们提供的宝贵情报,英法联军才能如此精确把握时机,对僧格林沁的部队发动突然袭击。如果没有这批线人的支持,英法联军很可能就会贻误良机,给了清军补足防守的时间。

另一个鲜为人知的内幕,就是僧格林沁本人的身世坎坷。他原是一名蒙古亲王world,因叛乱被捕入狱后,被迫在军中任职。虽然地位显赫,但僧格林沁实际上对军事指挥经验了解有限。

就连他手下骁勇善战的骑兵,也是临时征调的。这支精锐部队的磨合时间太短,因此在遭遇突袭时,阵脚大乱,很快就溃不成军。

此外,在战前满清王府内部就曾存在巨大分歧。当清廷得知英法联军进逼京师后,朝野上下一片哗然。一些重臣如曾国藩、李鸿章便奏疏皇帝,力陈须严阵以待。但咸丰帝处变不惊,只是一味求和。

八里桥之战:清军少有的英勇之战,最后却是以1200人换5人惨败

朝野意见严重对立,导致决策拖延,错失了防御的最佳时机。当八里桥之战爆发时,清军军心已然动摇。

所有这些内外夹击的因素,共同加重了八里桥一役的惨败。

惨烈一役留下的历史启示

八里桥之战虽然最终以1200人换5人的惨败而告终,但这场战役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启示。

首先,清军的彻底失利再次印证了装备的重要性。在八里桥一役中,清军所使用的兵器装备已然过时陈旧,根本不是英法联军的新式火炮所能相比。这无疑是导致他们惨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装备的落后,不仅直接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更体现了当时清朝的科技落后。满清王朝统治时间久远,已无法适应新兴的发展趋势。从另一个侧面来看,不与时俱进的结果,就是令国家一步步走向衰落。

其次,八里桥一役为我们诠释了一个深刻的军事道理:任何胜利都离不开充分的情报准备。八里桥之战中,清军对英法联军的动向了解甚少,因此彻底被敌人摸了个透底,遭受到了突然袭击。

可以说,正是缺乏有效情报的支撑,缺乏对敌人的深入了解,才使得清军在阵型部署等方面存在重大漏洞,给予了敌人可趁之机。一个强大的情报体系,往往能直接决定战役走向。

再者,八里桥一役背后还隐藏着清朝内部决策层的严重分歧。咸丰帝与部分重臣就如何应对英法联军存在巨大分歧,最终造成了军事决策的拖延,错失了防守的最佳时机。

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清王朝已经陷入了决策体系的困境,上下阶层利益严重分化,难以形成高度统一的应对举措。由此可见,任何一个国家,一旦内部出现严重裂痕,就注定难以应对重大的内忧外患。

最后,这场惨败也让满清王朝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京师沦陷后,英法联军野蛮焚毁了圆明园等无数宝贵文物古迹。这一罪行无疑是对华夏五千年文明文化的亵渎,充分体现了列强入侵者的野蛮暴行。

八里桥之战:清军少有的英勇之战,最后却是以1200人换5人惨败

总的来说,八里桥一役虽然令清军遭受重创,但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教训。从这场战役不难看出,一旦一个国家科技落后、军事力量薄弱,又加上内部决策混乱,就注定了将在列强入侵时遭受惨败的命运。这无疑是个沉痛的历史启示,促使中华儿女重新振作,迎头赶上,谱写复兴的新篇章。

八里桥之战后的清朝覆灭之路

八里桥之战的惨败,无疑是满清王朝覆灭的开端。随后的一系列事件,更是加速了这个朝代的衰亡步伐。

战后,英法联军旋即爆发了第二次火烧圆明园的罪行。那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内有无数珍贵文物古迹。可惜,为了惩罚清朝的抗争,西方列强毫不留情,肆意焚毁了这处人间瑰宝,造成了无可估量的文化损失。

这一罪行无疑是对华夏五千年文明的亵渎,深深伤害了中国人的自尊心。满清王朝的统治正统性再也无人信服,在人民心中的威信也彻底丧失。

紧接着,咸丰帝在北援被迫签订了中条约,内容更是称之为"凌辱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其中除了巨额赔款、割地赔偿等令人痛心的内容,还有一些更加惨绝人寰的内容,比如开放通商口岸、准许基督教在内地传教、割让九龙等惩戒性条款。

这无疑是满清统治者向西方列强彻底投降的宣言,无异于一张自寻羞辱的文书。人民群众纷纷痛骂"卖国求荣"的咸丰帝。

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下,满清政权不得不加速了"洋务运动"的步伐,急于通过师法西方来改革军事实力。但当时的官场腐败已沉疴难疫,新政新军一度徒劳无功。

随后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更是彻底摧毁了满清政权的最后一丝气数。起义军队讨伐残暴,横扫湘、鄂、浙、苏四省,一度威胁京师。在漫长惨烈的战争中,清军再度付出了惨重代价,阵亡达2000多万人。

这样的代价换来的,却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国家。严酷的战火几乎消耗殆尽了满清政权的最后一丝力量。再加上洋务运动的半途而废,科教极度落后,满清的覆灭不过只是时间问题。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成为压垮满清政权的最后一根稻草。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中,满清统治集团丧失了立足之本,最后被彻底赶下了历史舞台,开启了中华民族由此重新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

从八里桥一役开始,到几十年后灭亡,这无疑是一个教训深重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一个国家如果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缺乏科技发展和主体意识,很快就会被时代所抛弃。八里桥一战虽是满清的一次英勇表现,但对于整个朝代的衰亡进程,却只能是一个最后的挣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