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省多家博物馆以“小印章”传承厚重历史文化

作者:沈阳发布

辽望·辽宁日报

我省多家博物馆以“小印章”传承厚重历史文化

这两周,沈阳博物馆一直游客不断,24枚印有二十四节气图案的打卡印章备受观众喜爱,有观众甚至不惜长时间排队等候盖章。

近年来,传统的印章文化在文博领域不断探索创新表达,产生了“集章热”“打卡集章”现象。在辽宁省博物馆、沈阳博物馆、旅顺博物馆、鞍山博物馆等我省多家博物馆内,集章打卡点更是成为现场“网红”。观展之余,观众将不同图案展现出的传统文化美景盖在本上、印在心中,如同在存储了一段博物馆参观记忆的同时,也让打卡集章成了传播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我省多家博物馆以“小印章”传承厚重历史文化

取自明清时期青花瓷文物纹样的24枚印章的图案代表了24个节气,个个精美,古意盎然。图为立夏印章。

有趣:二十四节气章上的衣裤、树叶清晰可辨

一条小鱼“游”在大暑印章上,姿态万千的梅花“飘落”到大寒印章上……24枚打卡印章的图案代表了24个节气,个个精美,古意盎然,内容分别取自明清时期青花瓷文物纹样。沈阳博物馆设计的这套“沈博中的二十四节气”打卡印章如一幅幅独立完整的小型书画作品,吸引大量观众来此参观、打卡、集章。

如今,传承千年的印章文化也在文博领域不断探索新的表达。沈阳博物馆的“沈博中的二十四节气”打卡印章的设计立足于各节气特点,通过图与字的巧妙设计以保证画面的整体性。印章设计者、沈阳市文博中心宣教文创部工作人员范寻认为,印章虽小却承载着“讲述”历史文化的重任。在印章主图的选取上,他对馆藏的200余件青花瓷器纹饰进行梳理,挑选那些能凸显传统文化、蕴含着与节气相合的纹饰和图案。谷雨、立夏、小满3个节气印章上枝叶渐渐繁茂,春分儿童穿着上衣长裤,而小暑小娃娃身穿肚兜,这些清晰可辨的细节,在呈现节气变化的同时充满趣味性。

沈阳市民姚先生说:“沈博中的二十四节气”主题印章发布当日,他提前一个小时来到现场排队。他身旁是来自沈阳市外事服务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师生。观展中,他们跟随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景德镇唐英研究会理事罗丽欣了解青花瓷的历史,并将24枚印章盖在自己的集卡本上。

传统:生肖章让你把文物“带”回家

印章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研究员冷旭介绍,印章始于殷商时期,盛于秦汉,其独有的艺术形式向后人讲述先民的历史以及社会的发展,浓缩、铭刻漫长的时空变迁。在冷旭看来,印章文化的价值正在于此,他说:“无论作为实用的印信功能,还是艺术形态的篆刻,印章都承载了深厚的传统文化,传递着厚重的历史信息。”

观众通过集章打卡方式将博物馆文物“带”回家,各文博单位则将文物晒出来,让观众挑出喜爱的文物后再制作打卡印章。记者了解到,在我省多家博物馆,这种供游客打卡用的印章早已成为展示、传播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每到新年,旅顺博物馆的生肖印章便准时“上线”。取自西周“鲁士商[~公式~]匜”、唐“千秋龙纹镜”上的龙年生肖印章和取自元“兔纹铜押印”的兔年生肖印章等,将古人与今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连。同样,辽博展厅内,红山玉器纹印章、明清玉器展的“玉”字印章摆放在一角,引来大量游客打卡盖章。

设计无定式,但展现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方向却不变。辽博设计部副主任刘伊丹介绍:“印章设计我们会考量两点:一个是展览本身所呈现的内容以及整体视觉设计风格;另一个是如何提取出最具代表性的标识。例如,目前正在展出的丝艺传承展览,它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当今织绣技艺的发展路程。印章的图案用主题画面,‘丝艺传承’四字则呈蚕丝状相连,展现出织绣艺术的源远流长。”

时尚:“F7”文物章带动7件文物成明星

近些年,在文博热的推动下,观众已不再满足简单的参观,而是与文博展览产生互动。在旅顺博物馆,有7件由观众选出的文物,它们是吕方鼎、提梁卣、白地黑花孩童习字图枕、青花锦纹绶带耳扁壶、牙雕三桃带链盒、鎏金铜嵌贝鹿镇、鸟纹砖。这7件文物以其独特的历史、艺术价值成为明星展品,被命名为“F7”。为了让观众更好感受文物和其所承载的文化,旅顺博物馆特别推出“F7”文物印章,丰富观展体验。这些等比例缩小并保留造型、纹饰等细节的印章图案吸引了大量观众来此打卡。

数据显示,“五一”期间,旅顺博物馆共接待观众6万人次。在升级改造的文创店内,许多观众参与了打卡集章活动。旅顺博物馆宣教部负责人刘芳介绍,观众盖章后还会和馆员及家人、朋友们讨论这些文物,也有观众带着先盖好的印章去寻找文物,并深入了解文物历史。在她看来,观众打卡集章体验自然而然地融入观展中,很有趣味性,会加深对文物及其背后历史的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打卡集章活动也正从静态转向动态体验。在鞍山博物馆,900多个打卡印章构成的印章展区吸引了全国的观众,成为热点打卡地。在“五一”假期,鞍山博物馆还特别推出“鞍博喊你来对诗”活动,将打卡印章融入历史场景中,观众和身穿古代服饰的“诗人”对诗,在笔墨书写的文字上盖上印章,通过这种新颖的集章方式让观众走近印章文化。

记者 : 谭硕

编辑 : 刘涤

责编 : 张艺凡 审核 : 李德强

#振兴新突破辽宁杠杠滴# #新时代六地辽宁杠杠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