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好好睡一觉,越睡越年轻

作者:鹰哥19

《抗衰》作者:余国良

好好睡一觉,越睡越年轻

​在前面几节中,我们主要介绍了抵抗衰老,保持年轻态的两个要点:“管住嘴”和“迈开腿”。

那么,在这一节中,我们来聊聊其中的第三个要点:如何通过“睡个好觉”,让身体恢复活力。

会睡觉才能变得更聪明

中国人很早就注意到睡眠与健康的相关性,并认为好的睡眠就是好的养生。民间有句谚语叫作:“吃人参,不如睡五更。”南宋大诗人陆游还专门写诗道:“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都在说明睡眠的重要性。

以前人们认为睡眠就是休息,包括大脑中的神经元,在睡眠时也会处于静止状态、休息状态。但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睡眠是大脑的另一种“活跃”状态,一旦人体睡着后大脑中的清道夫功能就开始启动,帮助大脑清理白天代谢时产生的废物。

那么,如果我们长久失眠,导致这些代谢废物没有得到及时清理,会有什么后果产生呢?短期看就是脑子转不动了,精神疲劳,学习能力和决策能力都会直线下降。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可能就会引发偏头痛和癫痫,严重情况下则会导致死亡。

最新的科学研究也证实了,睡眠不足会严重影响到记忆力。瑞士日内瓦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员解释说,大脑会把白天接受的信息暂时存放在海马体中,直到人体进入深度睡眠状态时,海马体再把这些信息发送回大脑皮质。

这就相当于我们会把一些临时工作成果放到U盘里,等到最后再统一上传到服务器或云端。大脑的海马体只储存近期事件的临时痕迹,等人体睡着后才与大脑皮质建立对话,通过重播来删除无用信息,并把有用信息生成为长期记忆。

此外,睡眠时做梦有助于发明创造。很多人把梦看得很神秘,但它只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我们的脑细胞无时无刻不在活动,等陷入深度睡眠后,它们会把白天的一些思想、回忆片段整合起来,形成梦境,所以梦总是虚无缥缈的,毫无逻辑可言。

现代神经科学实验表明,不仅人类,只要有视觉的动物比如牛、羊、鹿、熊等都会做梦,因为做梦能保护视觉功能。前面我们提到过进废退原理,我们有8小时处于漆黑的夜晚,如果“看不到”东西,大脑中负责视觉的细胞就会被侵占掉。

所以做梦成为大脑在夜间保护视觉皮质不受侵占的方式。大概每隔一个半小时,相关的神经元就会活跃一下,让我们的视觉皮质宣示一下主权。大脑会把日常生活中的记忆残片交织融合起来,形成一些稀奇古怪的视觉故事,讲给大脑听。

但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很有可能会让我们注意到白天忽视的细节联系,进而碰撞出奇妙的发明创造火花。比如发明化学元素周期表的门捷列夫,他就是在梦中的扑克牌游戏里得到了启示,这让他成功得预测了11种未知元素。还有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梦中梦到了一条衔尾蛇,进而得出了有机化合物苯的分子结构。

所以说,千万不要低估做梦对创新的意义,当问题解决不了时,睡上一觉可能会更好。

量化管理,改善睡眠

虽然睡眠是如此重要,但是很多人却饱受着失眠的困扰。相比之下余国良是幸福的,因为他沾枕头就能睡着,且睡眠很好。但他后来发现,这种自我感觉和仪表记录的数据还是有差距的,他的睡眠质量其实并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好。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睡眠监测服务,第一类是手机APP,就是通过手机自带的传感器进行睡眠监测和引导;第二类是可穿戴设备,就是通过智能手表或手环等设备进行监测;第三类是将各种传感器附在枕头、床单或床头进行睡眠监测。

余国良选择的是佩戴智能手表,测量自己的心跳和睡眠深浅。在睡觉前他会把手表的电量充足,以保证数据能记录到天亮。他第二天他会结合这些数据,发现自己睡眠管理的不足之处并予以优化。

比如,某天他的睡眠监测报告如下:1、睡眠时长7小时35分钟,达标;2、连续三天达标率96%;3、浅度睡眠和深度睡眠状况一般;4、休息良好的睡眠时间只有4小时15分钟,占比56%;5、平均睡眠心率为55次/分钟,比清醒心率降低16%。

在这组数据中,他有两个指标没有达标:一是第三个指标,好的睡眠是前半夜浅度睡眠较多,后半夜深度睡眠更多并且时间加长,余国良中间醒过来两次;二是第五个指标,睡眠时的心率应该比清醒时的心率降低20%以下。

监测结果出来后,我们就要分析影响睡眠质量的成因并加以改善。比如余国良发现,大量饮酒对自己的睡眠质量有不良的影响,而做适当的伸展运动则有利于睡眠。因此他在晚间应酬时尽量不喝酒,同时把一些拉伸训练放在傍晚来进行。

当然了,余国良的睡眠质量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如果睡眠问题比较严重,他建议我们去医院做个全方位的睡眠检测,即同时监测脑电图、心电图、肌电图、眼动图、胸式和腹式呼吸张力图、口鼻通气量、体位体动、血氧饱和度等10多个生理信号,从而科学、全方位地评判睡眠质量,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那么,有哪些因素会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呢?第一类因素是生理性因素,比如老年人需要经常起夜,肥胖的人因为打鼾而呼吸暂停憋醒,磨牙的人因为面部肌肉紧张而惊醒,还有人会被噪声频频吵醒,导致睡眠周期不完整、碎片化。

有时候长期失眠是因为躯体疾病导致的。比如不宁腿综合征,让患者在入睡时有强烈的腿部不适感,只有不停地活动才能缓解。还有呼吸暂停综合征,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都让患者因为呼吸窘迫而睡不着、睡不好。

还有一些睡眠问题是心理性的,需要放松。比如有人会因失眠而焦虑,越焦虑越睡不着,越睡不着越焦虑,形成了恶性循环。此时医生会推荐认知疗法和放松疗法,就是要学着消除这种焦虑,并通过腹式呼吸、冥想和深呼吸等方法放松身体。

最后,余国良还提供了一个促睡小技巧,通过改变环境来放松心情,安然入眠,比如说重新布置一下卧室的环境,采用冷色调,临睡前听些简单、和谐、舒缓的轻音乐,帮助放松紧绷的神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失眠症状。

积极应对压力,建立亲密关系

前面我们提到了,很多睡眠问题是心理障碍导致的,比如说焦虑、痛苦、悲伤、紧张、抑郁,等等。相反,一个情绪稳定、快乐开朗的人,往往睡眠质量也会比较高。所以余国良说,快乐是一种宝贵财富,是我们能送给自己的最好礼物。

事实上,快乐也是一种能力,尤其是面对重重压力时更要保持情绪稳定。有人曾掰着手指头抱怨:“我们这代人既买不起房,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也不敢谈对象、结婚、生孩子,怎么快乐得起来呢?”在他们看来,“压力大”是一切痛苦的万恶之源。

作为过来人,余国良并不完全认同这些观点,因为这是没用的。他认为与其喋喋不休的抱怨,不如转换心态,换个角度去看压力。比如有项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压力指数往往与这个国家的GDP,乃至人民的幸福感、寿命呈正相关关系。

这份研究报告认为:一个国家承受一定的压力,国民的生活反而会变好;相反一些压力很小的国家,如委内瑞拉、索马里,则有着更多的腐败、贫穷、饥饿和暴力,以及更高的不幸福感、羞耻感,和随之而来的愤怒感。

分析背后的原因,这是因为压力也有好坏之分。好压力是在我们的驾驭能力之内的压力,它能催促我们积极进取,通过达成一系列目标获得更多的成就感,感受到更多的快乐;而只有远远超出我们驾驭能力之外的压力,才会影响身心健康。

生命科学研究表明,好压力可以刺激大脑产生一种叫作神经营养因子的化学物质,让人变得更聪明,还会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强对环境的适应力。面对问题,选择积极应对压力的人能更快乐、自信地加以应对,并收获丰富、健康的人生。

但很多人把“压力”视为快乐的反面,一听到压力就深恶痛绝地抵触。但人生如水上行舟,越是害怕风浪就越是退缩,最后丧失更多的机会,只能看别人乘风破浪,笑到最后,留下心中五味杂陈。所以说转换心态,就能看到压力积极的一面。

除了积极应对压力外,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样让我们感到快乐。哈佛大学成人发展研究所曾花了80年时间,对1300多名实验对象展开跟踪,最终总结出通往幸福、快乐、长寿人生的五大法则。这些法则主要集中在和家人、朋友、配偶之间的亲密关系上。下面我们就分别来看看。

法则一,亲密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延缓衰老,让我们免受生活不如意的影响,实现终生快乐。

法则二,那些保持亲密关系的人能活得更快乐长久,而孤独则与吸烟或酗酒一样,对寿命有着致命的杀伤力。

法则三,更好的教育能带来更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戒烟戒酒、合理饮食,让我们健康长寿地享受人生。

法则四,强大的社会纽带与长期的健康幸福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这意味着越能与家人、朋友和社区和睦相处的那些人,日子会过得越好。

最后一点,童年时的经历会影响到成年后的心理状态。那些拥有快乐童年的人,面对压力时往往会选择积极的战斗模式,愿意迎难而上挑战自我;而拥有一个艰难童年的人,往往会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面对压力会选择逃跑和退却。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就没办法摆脱童年的阴影。即便拥有一个艰难童年,我们仍有理由抱有希望,因为迟来的爱和支持也可以抚平旧伤。我们需要成年后的亲密关系,来抚慰内心的伤痛小孩。我们需要每个年龄段的爱,而且“迟到总比没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