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57年,开国少将要回乡务农,肖华劝说:你应静养,争取活到60岁

作者:么憨憨

1957年,开国少将甘祖昌要求回乡务农,这一决定让许多人感到费解。一方面,他是刚刚获得少将军衔的开国将领,前程似锦;另一方面,他的身体状况因为多次负伤而每况愈下。为什么一个勋勋戚戚的开国将领要放弃所有荣誉,回到家乡当一名普通农民?当时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劝说甘祖昌:"你应该静养,争取活到60岁。"甘祖昌是否会听从肖华的建议,还是执意要回乡?

1957年,开国少将要回乡务农,肖华劝说:你应静养,争取活到60岁

一、甘祖昌负伤严重,身体每况愈下

在战争年代,甘祖昌曾两次负伤。第一次伤及头部,发生在黄河战役时期。1948年春,甘祖昌奉命从太原前往陕北,沿途遭敌机扫射,一颗炸弹在他身边爆炸,甘祖昌受了重伤,头部被炸飞的炸弹碎片划伤。虽然医护人员及时为他包扎止血,但头皮被炸开的创口十分严重,导致右耳听力受损。

1957年,开国少将要回乡务农,肖华劝说:你应静养,争取活到60岁

经过短暂疗养后,甘祖昌又投入到解放战争的熊熊战火中。1949年春季,在渭南会战中,甘祖昌再次头部负伤。当时他正在一处高地指挥部门托运物资,突然遭到敌军炮火袭击。一颗炮弹爆炸的火光和冲击波将他整个人掀翻在地,右颞部遭到严重的撞击。

这两次头部重创加上后来发生的车祸,给甘祖昌留下了深重的创伤性脑震荡后遗症。自1952年初那场车祸不幸发生后,他的病情就加重了。当时他正乘车前往迪化(今乌鲁木齐),路过一座架设在小河上的木桥时,由于桥板事先被歹徒锯断,甘祖昌所乘车辆坠入河中,他不幸重伤,曾一度奄奄一息。

幸亏当时医疗队的全力抢救,甘祖昌才捡回了一条小命。但从那以后,他的脑震荡后遗症就变得无比严重,时常头晕目眩、意识模糊,根本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为了挽救这位英勇将领的生命,新疆军区多方周转,先后将他送往北京、上海、武汉、庐山等地区就医疗养,但都未见显著起色。

尽管军方已尽一切努力,但甘祖昌的病情依旧反反复复,一点儿都没有好转的迹象。眼看着身边的战友们都在肩扛重任、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只能年复一年地在病床上躺尽阳光,甘祖昌感到内疚无比。他认为,自己已经无法再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什么贡献了,不如回到家乡,过上普通农民的生活。

1957年,开国少将要回乡务农,肖华劝说:你应静养,争取活到60岁

二、甘祖昌决心回乡务农,寻求新生

1957年春,甘祖昌收到了一封来自家乡江西省莲花县的家书。那是他的小弟写来的,信中说家乡已经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们通过互助组的形式,正在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

获悉这一消息,甘祖昌内心无比激动。他满怀期盼地想象着,自己当年之所以参加革命,就是为了让广大农民这些长期被剥削压迫的苦难群众,能过上免于贫困和奴役的新生活。

然而,甘祖昌也清楚,目前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经济状况也十分窘迫。大多数农民刚刚摆脱了贫穷的阴影,生活水平仍然很低。作为一名革命战士,自己岂能坐视农村的发展步履维艰?

1957年,开国少将要回乡务农,肖华劝说:你应静养,争取活到60岁

就在这时,甘祖昌突然灵机一动,决定亲自回到家乡,投身于农业生产的第一线,为家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绵薄之力。有了这个决心后,他很快就着手向上级军委党委递交了退伍报告,申请解甲回乡。

可是,军委党委考虑到甘祖昌身患脑震荡的重症,认为他的身体已无法适应农村的艰苦环境,因此一再拒绝了他的请求。但甘祖昌并没有气馁,而是一再坚持自己的决定。

1957年5月,他再次写信向军委党委申诉,信中诚恳写道:"自从1952年车祸受伤大脑以来,我已疗养多年,但病情仍未见好转。就我目前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太适合继续做领导工作了。所幸双手双脚还算健全,我希望能解甲归田,回到家乡与乡亲们一起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番诚挚的话语,终于打动了上级领导。正值此时,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来到新疆视察工作。甘祖昌特意前去向他诉说自己的苦衷。听了甘祖昌的陈词,肖华虽然也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但最终还是被他坚定的决心所感动,于是点头同意了他的请求。

1957年,开国少将要回乡务农,肖华劝说:你应静养,争取活到60岁

就这样,在肖华的支持下,甘祖昌终于如愿以偿,获准解甲回乡。1957年8月,他带着全家老小,怀着激动的心情,动身返回了江西老家沿背村。

三、甘祖昌全家回乡,艰苦创业

1957年8月,甘祖昌一家怀着激动的心情返回了江西省莲花县沿背村。这是一个位于云溪河畔的小村庄,环境清幽,民风淳朴。村民们见到甘祖昌回来,无不感到惊喜万分。一个曾经身穿戎装、手持钢枪的开国将领,如今竟然要跟大伙一样,过上农民的生活,这在当时可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甘祖昌一家初到村里时,暂且借住在一间破旧的草房里。虽然条件非常简陋,但这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全家的热情。很快,甘祖昌就带头展开了农活。得益于军旅生涯的锻炼,他力气很大,无论是打场工作、舂米舀粉,还是干一些体力活,都游刃有余。

1957年,开国少将要回乡务农,肖华劝说:你应静养,争取活到60岁

有了甘祖昌的引领,全家上下一股作气,分工明确。妻子龚全珍负责打理家务,女儿则专司做饭和缝纫。而甘祖昌则带着儿子和雇来的几个长工,开始筚路蓝缕地建设自家的农场。

他首先将一处荒芜的山坡地改造为梯田,开垦出数十亩良田。接着又在田间铺设水渠,引河水灌溉庄稼,以防干旱。为了提高土地肥力,他还在田里撒下了大量动物粪便做基肥。这些在当时都算是相当先进的农业技术了。

与此同时,甘祖昌还养起了一些家禽家畜。他们从新疆带来的那些优良种畜,在村里可谓是首屈一指。除了自家使用外,一些公畜甘祖昌也无偿借给村民们共同使用。对于这些被当地人视为"洋奇物"的东西,甘祖昌还主动传授养殖技术,从而在村里掀起了一股学习的热潮。

就这样,在甘祖昌的带领下,他那个曾经只是一个贫苦小农家的家庭,日渐壮大起来,成了村里数一数二的"万户侯"。可他们的生活作风却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勤俭朴素,从不张扬炫耀。

1957年,开国少将要回乡务农,肖华劝说:你应静养,争取活到60岁

每当收获的季节,甘祖昌总会带领全家亲自下地干活,有时一干就是大半个月。劳作归来,全家人累得都不想说话,只顾着对付那些从地里带回来的籽粒和农作物。有时连饭都是冷冷吃下肚的,但从没人抱怨过。这种精神在村里可谓是无人能及。

四、甘祖昌倡导勤俭节约,教育子女

在家乡沿背村,甘祖昌全家广受赞誉的,不仅是他们勤劳勇猛、吃苦耐劳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他们隆重的节俭作风。

作为一名开国将领,甘祖昌每月有数百元的俸禄,遥遥领先于当时农村的一般收入水平。可他自己过着比普通农民还要节俭的生活。每当发放工资时,他总是把大部分钱捐给公社,用于资助贫困群众和修建村里的公共设施。

1957年,开国少将要回乡务农,肖华劝说:你应静养,争取活到60岁

有一年,乡里新修了一所小学,校舍十分破旧。甘祖昌二话不说,将那个月所有的工资都捐了出去,资助学校重新建造校舍。从此,当地孩子们有了一所焕然一新的现代化校舍上课。

除了捐资之外,甘祖昌的生活作风同样是别人学习的典范。他每每教导妻儿:"吃要吃剩,穿要穿陈,勤俭持家是做人之本。"为此他亲自做起了表率。

家中的米盐油酱,他总会掌握精准的用量,从不浪费分毫。就连厨余也会被他收集起来,拿去喂猪喂鸡。他的衣服也从不将就,家里人常年穿的都是旧棉袄和补丁补丁的裤子。有时实在穿不下去了,他就亲自为妻女缝缝补补,将破烂衣物捡掉重新利用。

龚全珍有一次问甘祖昌:"反正咱家在村里也算有一点儿闲钱,你看咱们给孩子买几件新衣裳好不好?"

1957年,开国少将要回乡务农,肖华劝说:你应静养,争取活到60岁

甘祖昌斩钉截铁地回绝了:"穷人家的孩子才是最勤俭持家的楷模。他们懂得劳动的珍贵,晓得何为节俭,才不会被富贵淫佚所迷惑。"

说完,甘祖昌便将家中存款中的大部分悉数上缴给了公社,用作扶贫基金。自此之后,一家人就更加节衣缩食了。

甘祖昌教育子女的方式,也和他这种勤俭持家的生活作风如出一辙。他的独生女儿叫甘双全,自小就被他谆谆教导要刻苦耐劳。每到周末和节假日,甘祖昌必定亲自带着女儿到田地里劳作,目的就是让她从小就养成吃苦耐劳的好习惯。

即便是缝纫活,甘双全也得从小学起。甘祖昌常年身着补丁褂子,就是女儿亲手做的。起初甘双全年纪小,针线活很差,常常缝到一半就把衣服弄坏了。可甘祖昌从不责骂她,而是耐心地一针一线地纠正她的错误。久而久之,甘双全的针线活便愈加纯熟了。

1957年,开国少将要回乡务农,肖华劝说:你应静养,争取活到60岁

后来甘双全自己也说过:"要不是父亲从小就言传身教,我可能会像其他孩子一样,养成一些不良嗜好。正是父亲的谆谆教导,才使我终生受益,学会了勤俭持家的做人之道。"

五、甘祖昌敬业乐群,终老桃李

回乡后的日子里,甘祖昌不仅勤勉务农、勤俭持家,更以他的淳朴本色和高尚品德,赢得了全村人的爱戴和敬重。

作为一个开国将领,甘祖昌本可以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可他从不以自己的军阶和功勋自傲,相反,总是非常谦逊有礼。和乡亲们交谈时,他从不摆官威,而是满怀善意地与人为善,待人亲切有加。正是这份质朴本色,使得他很快就融入了村里的生活,成为了乡亲们尊敬的"甘大叔"。

1957年,开国少将要回乡务农,肖华劝说:你应静养,争取活到60岁

有一年春节时节,甘祖昌全家在田间辛勤劳作。那天是大年三十,按习俗该是最为重视的节日。可一向勤俭的甘祖昌却依旧照常劳作,只在中午时分稍作歇息,和家人吃了一顿简单的年夜饭。

用餐时,他对妻儿说:"村里有些穷人家,可能年夜饭都吃不上。你们看,咱们多出的这些熟食不如分给他们吧?"

于是,一家人便将剩余的年糕、腊肉之类,打了几个小篼,挨家挨户送给了那些无力过节的贫困户。面对乡亲们感激的眼神,甘祖昌只是笑笑,说这不算什么。

"将军同志,您可是新中国的开国功臣啊,怎么还如此谦逊?" 有人这样称赞他。

1957年,开国少将要回乡务农,肖华劝说:你应静养,争取活到60岁

"哪里啊,我就是你们中间的一分子而已。"甘祖昌摆摆手说,"如今大家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翁,我们应该互帮互助,扶贫济困,共同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还有一次,甘祖昌看到一户人家的房屋年久失修,屋顶破破烂烂,家徒四壁,生活环境十分困苦。他二话没说,马上就组织全家人动手,帮助那户人家重新修缮房屋。

几个月后,一栋崭新的瓦房便重新矗立在村里。当看到这家人高兴地迁入新居时,甘祖昌由衷地感到很欣慰。

除了亲力亲为,甘祖昌还十分重视村里的集体建设。他不时召集乡亲们开会,共同商议一些农田水利、公路修建等大家关心的公共事务。他还将自己在军旅生涯中积累的管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民。

1957年,开国少将要回乡务农,肖华劝说:你应静养,争取活到60岁

就这样,在甘祖昌的影响下,村里的面貌日新月异,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和优化,乡亲们的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村里盛赞甘祖昌是个"农村建设能手",对他由衷佩服。

可他自己却从不把这些功劳独揽于己。只要累了,他就坐在山石旁,望着那片熟悉的农田,心中充满了对这座村庄的留恋与眷念。正如他自己常说的:"这里就是我的家,村民们就是我的亲人,离开了就活不下去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