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书评《郭沫若的前半岁月—文化巨匠的思与行》

作者:蒋丰看日本

◆戴维

读郭京会的新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愉快的阅读体验,毫不夸张地说,比读一些名家大家的著作收获更大。她的文笔毫无做作和虚夸,文字安静得像是一眼清泉,没有“会当凌绝顶”的“高处不胜寒”,也没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宏大叙事。更多的是一种“人间烟火气”,像是午后的阳光,呈现出作者内心世界多层次的光影交叠与色彩斑斓。这种平和的内心,一旦外化成优雅的文字,会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心灵也一同被洗涤。

《郭沫若的前半岁月—文化巨匠的思与行》是一本兼具对于历史的热情和形而上学的审视的好书。在这本书中,她以一个观察者和赋形者的角色,冷眼旁观,不偏不倚的评价郭沫若的前半生。用务实谦卑的治学姿态,在郭沫若生活的这一片大地上,深耕田野调查挖掘新的史料。在历史与未来之间进行顽强的探寻,冷静和热忱构成了郭京会文字的底蕴。

书评《郭沫若的前半岁月—文化巨匠的思与行》

我所认识的郭京会,是华人圈倡议郭沫若研究的第一功勋人,为了郭沫若研究,她做了很多功课和努力。说实话,旅居海外之后,我第一次对郭沫若感兴趣就是因为郭京会的努力。那一年的梅雨季,郭老师邀请我一同前往市川市悼念郭沫若先生,言辞恳切,让人十分动容。后来我才知道,这种活动郭老师每年都会召集,这种持之以恒的恒心不得不让人心生敬佩。

书评《郭沫若的前半岁月—文化巨匠的思与行》

悼念郭沫若逝世四十五周年

在郭老师的影响下,事后,我去国立国会图书馆调阅了许多郭沫若的生平著述和研究成果。最初只是大略翻了一过,这一翻不要紧,宛如找到了一处“桃花源”的“入口”,最初看似简单,入门之后就会被富丽堂皇的大殿所震撼,不得不承认这郭沫若是近代中国文学的结晶。

郭沫若早期的诗歌具有鲜明的先锋性,这种先锋性既来源于郭沫若厚积薄发的古典阅读,又源于时代和未来的召唤。这些注定了郭沫若会成为新文化的弄潮儿,也决定了郭沫若研究的重大意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早已告别了上世纪80年代的繁荣景象,成为波澜不惊、和现实越来越远的学术自留地,而郭沫若研究绝对最有可能成为打破这种“喧哗的死寂”的“金箍棒”,再次掀起新一轮华文文学的新高潮。

书评《郭沫若的前半岁月—文化巨匠的思与行》

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作为近代史的一位重量级文化人物,贯穿自新文学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与建设,很多历史大事都参与过。通过阅读郭京会的新书《郭沫若的前半岁月—文化巨匠的思与行》,我们大体可以对于郭沫若早年的人生轨迹有一个大体了解,这本书不是郭沫若的传记,却给了解郭沫若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郭沫若青少年的教育是旧学,“虽然没有做过八股,但做过赋得体的试帖诗,以及这种诗的基步——由二字至七字以上的对语。”郭沫若是新诗的代表,诗集《女神》开创了一个时代,被公认为中国“第一部伟大新诗集”和“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但纵观郭的一生,旧体诗的数量和写旧体诗的兴趣,实在远远高于新诗。

青年郭沫若翻译尼采作品《查拉图斯特拉钞》,并沉浸其中,与友人坦言“我这人非常孤僻,我的诗多半是种反性格的诗,同德国的尼采相似”。1924年,郭沫若翻译了日本学者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从此信奉马克思主义,人生有了重大改变。还曾计划翻译《资本论》,定了个五年计划。

书评《郭沫若的前半岁月—文化巨匠的思与行》

郭沫若先生真迹

郭沫若的人生是多重维度的,他是主张个性自由的浪漫主义诗人,却违背人伦“别妇抛雏”,投身到抗战的滚滚洪流,把自己“凤凰涅槃”成一位为劳苦大众请命的左翼作家。正如郭沫若的作品《蔡文姬》中的台词:“几年前有多少人流离失所,妻离子散,你不曾替他们悲哀,而你现在却只怀念着你一对平安无事的子女。你的心胸为什么那样狭窄呢?”“请你把天下的悲哀作为你的悲哀,把天下快乐作为你的快乐,那不是就可以把你个人的感情冲淡一些么。”

说他伟大,郭沫若确实伟大,流亡日本十年间,他写自传、写学术文章,研究甲骨文,出书,每一件都是学界惊天动地的大成就。但是说他世俗,郭沫若也确实有他世俗的地方,正如他给文求堂老板田中庆太郎写信中说的,他想写一部中国文学史,“此书如成,需要必多。特憾家计无着,不识有何良策见教否?”但是回归到人性的本源,人非圣贤,这种谋生的求生欲又无可厚非。

通过阅读郭京会的新书《郭沫若的前半岁月—文化巨匠的思与行》,我们可以从作者款款道来的叙述中,察觉到一个全新的郭沫若与新文化。(本书由东京书房出版社出版,亚马逊有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