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三场展览观百年中国,艺术与时代、地域有哪些关系?|谈艺录

作者: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5月中旬,成都最新的三个展览吸引了西南艺术圈的目光。“汇成大观”“入世”“少不入川?”在广汇美术馆三展齐发,梳理并呈现了百余年来中国艺术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从美术角度集中展现了中国近代以来壮阔的历史,反映当下的艺术进程。

据了解,“入世”展期至7月10日结束,“汇成大观”及“少不入川?”展期至8月25日结束。

三场展览观百年中国,艺术与时代、地域有哪些关系?|谈艺录

“汇成大观”展

成都赋予了艺术怎样的特征?

内在的城市肌理带来灵感

三大展览串联起百年中国现当代艺术进程,同时也有意识地将主题聚焦于西南艺术的在地性。围绕“中国美术现代性历程研究-地域、媒介与现代性”的主题,以此次三个展览为线索,艺术史家吕澎、作家洁尘、艺术批评家蓝庆伟、策展人胡昊、艺术家朱可染展开了讨论。

三场展览观百年中国,艺术与时代、地域有哪些关系?|谈艺录

学术讨论现场

被问及为何要将这样一大批精品作品带来成都展览时,“入世”的策展人胡昊提到,成都对于艺术家而言,是一个特别的城市。追溯中国现代艺术历程的历史,会发现成都是不可或缺的,“我有很多艺术家朋友都在成都长期定居,也许他们的老家不在成都,有的在山东,有的在南方,有的在北方,为什么他们会汇集到成都?一定是跟这个城市的气质有必然关系。”

作家洁尘十分赞成胡昊的观点,成都的地域性特征为艺术创作的确带来了非凡的灵感。洁尘提到,成都的城市外观和中国很多城市并无太多区别,而它的内里却呈现非常独特的样貌。

城市的松弛感为艺术家提供了非常舒适的环境,这是艺术创作十分需要的。

“我认为成都确实不光是麻辣烫或者美食,主要是有内在的城市肌理和基因,地域这个东西是很重要的,是跟当代艺术整个气质连接非常紧密的,我也希望美术馆以后在地域与艺术创作的关系中做更多探讨。”洁尘说道。

《西南艺术群落研究》是评论家蓝庆伟的重要著作,对西南片区的艺术群落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梳理。在讨论会上,蓝庆伟提到成都是西南艺术发展的重镇,很多成都的美术馆硬件和软件都不错,尤其是一些特色的、小型的藏品丰富的美术馆,都可以与国外美术馆直接对话和交流,对于艺术研究和学术发展至关重要。

安徽画家朱可染本次带着力作加入到“少不入川?”的展览中,其中《水何澹澹》画的,正是四川的山水。“很多年前我在川西旅行,就看到了很湍急的水流,它的动势非常吸引人。后来我又多次去都江堰,因为都江堰有非常浓厚的水文化,河流承载了整个人类的文明,包括山水画很多都是和河流和山水有关的,所以我在思考,我们现在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艺术家,要用我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现代的山水是什么样的。”朱可染说,这一组作品正是自己在四川获取的灵感,作为受到北方文化体系影响较多的人群,来到四川后,朱可染脱离了曾经的严肃,这里的氛围让她感觉到自由和舒适,由此创作了《水何澹澹》。

三场展览观百年中国,艺术与时代、地域有哪些关系?|谈艺录

“少不入川”展览中的朱可染《水何澹澹》

三展齐发

开启中国美术现代性历程探索之路

“汇成大观”一展收录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林风眠、傅抱石、李可染、石鲁、吴冠中等“十一大家”为主要代表的名家精品。一眼望尽百年,本次展览共展出90件重要作品。以“造化神秀汇山水”“花木翎角成花鸟”“传神写照大人物”“笔意书道观书法 ”四个章节,呈现出展览体系完备、结构时空合鸣、叙事畅神意趣、作品传承有序四个特点。

“入世”则聚焦20世纪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入世性特征”,探讨艺术家如何将自我和艺术作品与社会现实紧密连接起来的历史进程,呈现20世纪的中国经典和现当代美术之作的宏大体量。本次展览共展出69件重要作品。

展览的两个宏观问题,一是“大写的人”,一个是“艺术与社会”。立足于大历史观,关注在20世纪背景下,中国艺术的自我生成、创新与演进。

记者在现场也看到了多幅重量级“网红”作品,例如冷军《小姜》,这幅作品创作过程曲折动人,曾在艺术市场拍出“天价”;以及孟禄丁、张群《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画作中以手捧禁果的青年男女、断裂的框架等意象,描绘了一幅超现实风格的理想宏图。1985年画作一出,即名噪一时,这件作品被认为是“八五美术新潮”的代表之作,开启了80年代的“理性绘画”风潮。由此,孟禄丁也被视为80年代寻求艺术自由的新一代,他当时提出的“纯化语言”观点对中国当代艺术影响深远,也奠定了他在抽象艺术的地位。

三场展览观百年中国,艺术与时代、地域有哪些关系?|谈艺录

“入世”展览中的冷军《小姜》

《少不入川?——艺术盛年的群像》则以在地艺术家的作品为样本,研究地域文化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以及艺术创作对地域文化的映照。展览涵盖了30位70、80后艺术家的架上绘画、影像和装置作品,呈现了四川中生代艺术家艺术创作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批艺术家大多从青年时期便在川渝地区生活和创作,逐渐形成稔熟的艺术表达方式,成为了本土当代艺术的中坚力量,“少不入川?”正是这批中生代本土艺术家们对这句俗语的共同发问。

(图据广汇美术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