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49年,邓子恢认错遗失的孩子,妻子提议换回来,邓子恢:没必要

作者:月影溪风111111

这个标题引发了无数人的好奇心。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邓子恢和林伯渠这两位共产党元老竟然有了一段相互认错孩子的经历。战火纷飞之际,他们的孩子被暂时托付给了别人照看,但在重新相认时出现了一系列的误会和纷葩。邓子恢当时做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他拒绝了妻子换回亲生儿子的建议,理由竟然是"都是革命的后代,不要换了"。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邓子恢为何会作出这样的选择?让我们一探究竟。

战火纷飞,身世扑朔

1949年,邓子恢认错遗失的孩子,妻子提议换回来,邓子恢:没必要

1934年,中国内战正酣,共产党人民革命军经过艰苦卓绝的长征,来到了闽西根据地瑞金。党中央领导人邓子恢、林伯渠等人深知,接下来的斗争将更加残酷,为了不耽误行军作战,只能将部分红军儿童先行安置。

经过仔细商议,党中央决定由各部队组织红军家属送往战略腹地,寻找可靠的农户短期寄养孩童。邓子恢的爱人黄秀香刚刚生下一子,林伯渠的妻子范乐春也是新手奶妈。两位母亲心系革命理想,毅然决然将孩子托付给了会昌老乡范美宏夫妇暂代照看。

那年冬天,黑夜笼罩在闷热的闽西大地。华灯初上的瑞金县城一片肃穆,妇孺哭号声不绝于耳。为躲避国民党军队的扫荡,一支支妇孺部队陆续开始了漫长的流亡之路。

一支由范乐春率领的妇女队伍行色匆匆,快马加鞭赶往会昌老家。马蹄声在田野小路上激起飞扬的尘埃,折射出皎洁的月光。所有人都默不作声,生怕惊动了敌人的耳目。

1949年,邓子恢认错遗失的孩子,妻子提议换回来,邓子恢:没必要

一路狂奔,终于抵达范美宏家中。范乐春将怀中两个婴儿平躺在软塌上,眼含热泪对范美宏说:"美宏哥,我们走了!这两个孩子,一个是邓子恢同志的儿子,一个是我的骨肉。待环境稳定,我们定会接他们回去。你一定要好生看护,对他们如同亲生儿女!"

范美宏拭泪点头,他知道这是党的重托,责无旁贷。随后,队伍重新上路,很快消失在夜色中。

此后,范美宏夫妇视两个孩子如亲生骨肉。由于家境贫寒,只能将其中个头较小的一个留下,取名范宜德;而将另一个身体较健壮的孩子送给了无儿无女的赖兆枝夫妇抚养,并赠名赖平亚。

错认身世,母亲泪别

时光飞逝,战火硝烟渐渐远去。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完全胜利,新中国政权终于树立。邓子恢、林伯渠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忙于国家建设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多年前被遗失的孩子。

这一年,邓子恢委托陈仁麟前往江西会昌寻找当年失散的两个孩子。经过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一个叫范宜德的男孩。

1949年,邓子恢认错遗失的孩子,妻子提议换回来,邓子恢:没必要

范宜德出生于1934年,自小就很聪明好学。九岁那年进入学堂念书,虽家境贫寒但他从不耽误功课。11岁时,父亲范美宏因病去世,他不得不辍学当童工,靠在鞋厂打杂维持生计。

尽管生活艰辛,范宜德仍怀着上学的梦想。直到15岁时,一个小意外使他在家中休养,母亲郭发仔方才向他吐露了那个惊天的秘密——他是红军将领之子,而范美宏、郭发仔只是他的养父母。

这个消息无疑给范宜德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他万万没有想到,一直将他养大的父母竟然并非自己的亲生父母。母亲告诉他,如果他亲生父母还在世,将来一定会前来寻找他。此后范宜德总是满怀憧憬地盼望着那一天的到来。

果不其然,1949年春天,会昌县人民政府接到上级通知,说是要帮助两位革命领导人寻找他们失散多年的孩子。范宜德顿时明白,这或许就是他一直期盼的时刻。

1949年,邓子恢认错遗失的孩子,妻子提议换回来,邓子恢:没必要

经过政府官员的细细对比和仔细调查,最终确定范宜德就是林伯渠儿子林秉苏,而另一个叫赖平亚的孩子则是邓子恢的遗孤邓苏生。于是,范宜德和赖平亚被相继接走,前往与亲生父亲团聚。

离别的那一天,范宜德的养母郭发仔悲痛万分。她用满是干裂的双手紧紧抓住范宜德,哽咽地说:"宜德啊,你是红军留下的儿子,如今大家都解放了,你该跟亲生父母去了。妈妈我老啦,可能活不了多久了,你们一家人要好好在一起..."

范宜德泪流满面,他从未想过要离开这个把他养大的家。可郭发仔却说:"孩子,赶快去吧,不要挂念我。你的亲生父母一定在天之灵盼望能见到你..."

就这样,范宜德含着眼泪离开了这个贫困却温馨的小家。离别的背影在黄昏的暮色中逐渐消失,郭发仔又一次无依无靠地孤零零一个人留在了这个小院子里...

寻子艰辛,重拾亲情

国家建设的浪潮滚滚而来,邓子恢和林伯渠虽然身兼重任,但寻找孩子的心思从未放下。1949年春,他们委托中央办公厅工作人员前往江西会昌,希望能借助当地政府的力量,寻获当年失散的两个孩子。

这项工作由中央办公厅秘书陈仁麟亲自负责。在会昌县政府的大力协助下,陈仁麟和工作组成员对全县进行了走访摸底。经过数月努力,他们终于找到了两个可疑对象。

1949年,邓子恢认错遗失的孩子,妻子提议换回来,邓子恢:没必要

一个是在城郊一家鞋厂当童工的范宜德,据说他自小被寄养在农户家里;另一个则是隶属于一个小革命突击队的赖平亚,家境也很贫寒。两人年龄、体型和一些特征都与邓子恢和林伯渠丢失孩子的描述相差无几。

为了弄清真相,陈仁麟决定先将他们接回北京,请邓子恢和林伯渠亲自辨认。1949年5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范宜德和赖平亚在工作组的陪同下离开了故乡,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漫漫征程。

虽然内心百般期盼,但范宜德对即将与亲生父母相认这件事心存疑虑。毕竟从小到大,他只知道范美宏和郭发仔是自己的父母。现在突然被告知还有另一对亲生父母,这让他感到相当困惑和不安。

经过一周的行程,两人终于抵达了北京。首先,他们被安排到一处房舍暂住。随后的几天里,他们被工作组的人反复询问了家世背景、成长经历等细节。

1949年,邓子恢认错遗失的孩子,妻子提议换回来,邓子恢:没必要

最终,在1949年6月的一个清晨,范宜德和赖平亚分别被带到两处不同的会见室,与邓子恢和林伯渠谘见。邓子恢和林伯渠端详着两个孩子,一一核对他们的相貌、身高、语音等特征。

经过长时间的交流和对比,双方终于下了定论:范宜德就是林伯渠失散多年的亲生儿子林秉苏,而赖平亚则是邓子恢当年寄养在会昌的儿子邓苏生!

当这个惊天的结果终于大白于天下时,现场一片哗然。范宜德和赖平亚无比震惊,他们从未想过自己竟是共和国主席和中央高层的亲生儿子。

随后,林伯渠和邓子恢分别拥抱了这两个儿子,亲切地询问了他们的成长经历。他们欣慰地看到,尽管这些年生活艰难,但孩子们个个都健康聪明、品学兼优。

1949年,邓子恢认错遗失的孩子,妻子提议换回来,邓子恢:没必要

场面之温馨让在场所有人都热泪盈眶。这一刻,几代人的分离、流离、辛酸与期盼都化作了喜悦的泪水。战火纷飞、百廻磨折之后,命运终于将这对父子重新拽了回来,使他们收获了亲情的永恒馈赠。

惊喜之后,误会重重

经过与邓子恢和林伯渠的重逢,范宜德和赖平亚的前途似乎就此开启了崭新的篇章。然而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误会却让事情陷入了新的纠葩。

1949年,邓子恢认错遗失的孩子,妻子提议换回来,邓子恢:没必要

1949年7月,邓子恢、林伯渠和其他党政军高层陆续收到了妻子们的函件。她们得知两位丈夫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生儿子,自然十分高兴,但同时也向丈夫们提出了一个有些出乎意料的要求——将两个儿子"换"回来。

邓黄秀香和范乐春在信中写道,她们不希望自己的亲生骨肉被别人抚养成人,最好能亲手接手照顾,毕竟母子之情是最亲最切的。如果一味坚持亲生关系,她们也愿意等待孩子们长大成人之后再与之团聚。

然而,林伯渠和邓子恢在收到这些信件后却未作回应。事实上,在他们心里,当初为革命把孩子托付给他人的决定已是万分无奈,如今孩子们已渐渐长大成人,身体健康,个性出众,他们实在不愿再去打扰孩子们已经习惯的生活环境。

更何况,这些年来孩子们都是体面地被抚养成人,在他们看来,区分"亲生"与"养育"已经没有太大意义。革命战争年代里,很多孩子都流离失所,寻亲无门,只要孩子们幸福,他们就心满意足了。

1949年,邓子恢认错遗失的孩子,妻子提议换回来,邓子恢:没必要

"阿渠,我们难道要听信岀白的话,让两个大孩子心生愕裁吗?"邓子恢在一次会议的休息间隙对林伯渠说。

"子恢你说得有理,"林伯渠赞同道,"这么多年来,我们都是为人民利益而活,难道如今还要为了区分血亲和非血亲而伤了孩子们的心吗?我已将两个孩子视为亲生,他们也此刻正在投身革命事业,何必再让孩子们精神上承担不必要的困扰呢?"

两人就此作罢,并未对妻子们的要求作出任何响应。邓黄秀香和范乐春看不到回音,只得作罢。渐渐地,这件事也被双方搁置了下来。

然而,这并非结束,而只是一个开始。两个孩子自小就受尽贫苦,被人拐带、寄养、分离,如今竟然再次出现了被"换来换去"的可能性,难免在心里埋下了一些阴霾和疑虑。

1949年,邓子恢认错遗失的孩子,妻子提议换回来,邓子恢:没必要

尤其是范宜德,由于他早早辍学,受教育程度较低,加之从小就亲身经历了不少分离磨难,他的内心愈加防范和谨慎起来。在随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都处在一种观望和不确定的状态中,似乎对新的亲子关系难以完全放下戒备。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当事人,她远在江西会昌的小村庄里,也在为这出人意料的误会而感到好奇和不解。正是当年将范宜德和赖平亚抚养长大的邓秀云和赖兆枝两位老人。她们日夜盼望着,有一天孩子们的亲生父母能前来接走...

诀别重逢,终有团圆

时光飞逝,转眼已是1952年。在经历了阵阵曲折之后,林秉苏和邓苏生渐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他们先后被破格录取进入人民大学堂,专心求学深造。

1949年,邓子恢认错遗失的孩子,妻子提议换回来,邓子恢:没必要

与此同时,邓子恢和林伯渠也从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中慢慢走出来。他们坚信,只要孩子健康成长,将来必将成为合格的革命接班人,血缘与否并不重要。

就在双方都平静下来之时,一个人的到来,却再次将这段渺茫已久的往事推上了风口浪尖。

1952年春,北京城一处小院内,亲自接待邓子恢、林伯渠和两位子女的,正是当年在江西会昌将他们抚养长大的赖兆枝和邓秀云二老。

这对农村老人含着热泪,连声向邓子恢等人表达着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她们告诉林秉苏和邓苏生,自从两人离开后,她们就一直盼望着有一天能与两个可亲可亲的孩子团聚。

1949年,邓子恢认错遗失的孩子,妻子提议换回来,邓子恢:没必要

而今虽然时过境迁,但老人们对两个孩子的感情丝毫未减,只盼能尽一尽母亲晚节的心愿,与这两个可亲可爱的儿子好好叙叙旧。

在赖兆枝和邓秀云的热情接待下,林秉苏和邓苏生对这对将他们拉扯大的"养母"也产生了由衷的感激之情。当年的一切往事,仿佛就在昨日重现眼前。

当天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邓秀云和赖兆枝讲起了当年把两个孩子接到家中的种种艰辛往事。直到深夜,她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去,约定日后常回来走动。

此后一段时日,邓秀云和赖兆枝时常造访林秉苏和邓苏生的校园,给他们送些乡间的野味和自家种的蔬菜瓜果,更时常盘桓在城郊的街巷,企盼能一睹孩子们的芳容。有时孩子们也会主动造访邓秀云和赖兆枝居住的那处小院,与二老叙旧,聊些乡间的趣事。

1949年,邓子恢认错遗失的孩子,妻子提议换回来,邓子恢:没必要

虽然生母范乐春和黄秀香一直在远方期盼与二人相见,但邓子恢和林伯渠还是坚持暂缓孩子们与生母见面的时机。他们深知,孩子们此时内心还难免存有戒心和不安。

就在此时,冥冥之中命运又一次开启了转机。1954年春,邓秀云和赖兆枝二老先后因病去世。邓苏生和林秉苏在得知噩耗后,亲自奔赴江西会昌,为这两位养母操持后事。

在江西的小村庄里,他们久久地伫立在两座简陋的土坟前凝视。此时此刻,他们清晰地感受到,生养予他们期盼与温暖的,不仅仅是生身之母,更有这对可亲可敬的老人。

随后,在临行前的最后一刻,林秉苏和邓苏生悄然在二老的坟前种下几株代表永生的松柏,寄托着对这两位养母无穷的缅怀之情...

1949年,邓子恢认错遗失的孩子,妻子提议换回来,邓子恢:没必要

在这一年冬天,随着寒冷季节的降临,范乐春和黄秀香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思亲之愿,亲自前来北京,终于与林秉苏和邓苏生分别见面。虽有些生疏,但面对生母的到来,两个儿子还是怀着敬重和孝顺之心,接纳了这个久违的亲情。

结尾

从此之后,母子三方开始了定期的见面与团聚。在中国这片璀璨的土地上,一个本已遭受分离的家庭,重新在岁月的洪流中凝聚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