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280亿颗晶体管!苹果M4芯片发布;英伟达R100芯片有望2025年量产

作者:运动阿尔文0V5
280亿颗晶体管!苹果M4芯片发布;英伟达R100芯片有望2025年量产

科技的发展就像一场永不停歇的马拉松,芯片制造商们在这条赛道上孜孜不倦地奔跑着,每一次的突破都将推动整个科技产业向前迈进一大步。就在最近,两家芯片巨头苹果和英伟达分别放出了自家新品的重磅消息,引发了整个行业的关注和热议。

苹果这一次要推出的是其全新一代的M系列芯片M4,号称将在AI性能上有突破性的提升。按照苹果一贯的作风,M4芯片无疑将在Mac系列产品中大显身手,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

280亿颗晶体管!苹果M4芯片发布;英伟达R100芯片有望2025年量产

消息人士透露,M4芯片将采用台积电3nm工艺制造,分为M4、M4 Pro、M4 Max和M4 Ultra四个版本,最高支持512GB统一内存。其设计重点就是提升AI运算能力,通过大幅增加神经网络引擎核心数量来实现AI性能的飞跃。

苹果对M4芯片可谓是重金打造,从2024年底开始,搭载M4芯片的新品将陆面世,到2025年将覆盖包括MacBook Pro、iMac、Mac mini、MacBook Air、Mac Studio和Mac Pro在内的大Mac产品线。

280亿颗晶体管!苹果M4芯片发布;英伟达R100芯片有望2025年量产

苹果也在为M4芯片的发布做好系统层面的准备工作。今年的WWDC开发者大会上,苹果将介绍一款融合了AI技术的全新系统,以确保M4芯片的强大AI能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另一家芯片巨头英伟达也没有闲着,他们正在为下一代AI芯片R100蓄势待发。根据知名师郭明錤的透露,R100芯片预计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量产,系统/机架解决方案可能在2026年上半年量产。

280亿颗晶体管!苹果M4芯片发布;英伟达R100芯片有望2025年量产

这款芯片将采用台积电3nm N3制程和CoWoS-L封装技术,搭配8颗HBM4内存。从设计上来看,R100采用了约4倍Reticle设计,比上代B100的3.3倍有所提升,可以想见其性能将再次大幅飙升。

英伟达在研发R100时也意识到了AI服务器的一大痛点——能耗问题。因此,R系列芯片和系统方案将着重改善能耗表现,以求在提升性能的也能够更加环保节能。

280亿颗晶体管!苹果M4芯片发布;英伟达R100芯片有望2025年量产

对于R100芯片的需求前景,郭明錤表示英伟达预计下代产品将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需求将远远超出供应能力。这从侧面反映出,AI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临界点,各行业对AI计算能力的需求正在快速膨胀。

R100芯片的强大性能,加之英伟达在AI领域的领先地位,使其有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主导AI计算市场。面对苹果等对手的挑战,英伟达也绝不能掉以轻心。

280亿颗晶体管!苹果M4芯片发布;英伟达R100芯片有望2025年量产

两家芯片巨头的新品都瞄准了AI这个热门赛道,可以说是在为下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AI技术的发展已经渗透到了方方面面,无论是智能手机、个人电脑,还是云计算、大数据,都将因为AI的加持而焕发出新的活力。

芯片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科学家们长期的探索和钻研,需要工程师们孜孜不倦的努力,更需要企业家们的远见卓识和大胆投资。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的不懈付出,我们才能在今天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种种便利。

280亿颗晶体管!苹果M4芯片发布;英伟达R100芯片有望2025年量产

回顾芯片发展的历程,每一次突破都曾让人们感到振奋和兴奋。从最早的晶体管,到后来的集成电路芯片,再到今天的AI芯片,科技的进步就像一盏明灯,不断照亮着人类文明的道路。

当下,AI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苹果和英伟达等芯片巨头都在为之而孜孜以求。他们的新品芯片无疑将为AI计算能力带来新的飞跃,这意味着我们将拥有更智能、更高效的计算机系统,能够更好地处理大数据、复杂信息、辅助科学研究等等。

280亿颗晶体管!苹果M4芯片发布;英伟达R100芯片有望2025年量产

AI技术的进步将惠及方方面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全新的体验。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拥有智能助理随时随地为我们服务;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乘坐完全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也许有一天,AI将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疾病、预测流行病的走向

科技的发展从来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每一次的突破都将给人类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AI技术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智能、高效和便捷。

280亿颗晶体管!苹果M4芯片发布;英伟达R100芯片有望2025年量产

面对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既要保持理性和冷静,也要怀揣梦想和期待。科技的本质就是为人类服务的,只要我们善加利用和规范管理,它就一定能为我们带来更美好的未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