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吉祥币上新,相约520!

作者:中国金币

5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发行2024吉祥文化金银纪念币一套,央妈“催婚”、央行“发糖”等关键词再度登上热搜榜,这套纪念币以时尚新颖的设计、各种新特工艺的运用,得到了广大钱币爱好者的好评,其中有几大亮点值得关注:

吉祥币上新,相约520!
吉祥币上新,相约520!

一是吉祥文化系列首次发行心形双金属币,将心形与双金属两大热门属性合二为一,使之成为爆款。相比常规的圆形币,心形币颇受青年群体的欢迎,而双金属币亦深受众多泉友的钟爱,将这两点集中在同一枚币上,彰显了设计师的匠心独运。二者相结合所呈现出璀璨效果,更令观者拍手叫好。

吉祥币上新,相约520!

二是子主题名称和吉祥语的适时更新。今年吉祥文化项目的4个子主题中,将“健康长寿”调整为“生辰之喜”,使该主题覆盖全年龄段的庆生礼赠需求,适用场景更加广泛。而对应“生辰之喜”“生儿育女”“美好爱情”“吉祥幸福”的吉祥语也分别更新为“一岁一礼”“生生不息”“心心相印”和“十全十美”,一方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更加符合大众当下的审美品位。

吉祥币上新,相约520!

5克圆形金质“一岁一礼”纪念币背面采用喷砂底面,主图案风车等采用彩喷和光变鳞彩工艺,主题文字和面额采用做亮工艺。光变鳞彩叠加彩色喷绘工艺的应用,使风车更加立体鲜活,激光底纹更加衬托出风车旋转的意境,整体画面由静转动,充满童趣。

吉祥币上新,相约520!

100克圆形银质“一岁一礼”纪念币背面采用镜面底面,主图案采用多层次喷砂、彩色喷绘、光变鳞彩和仿珐琅彩工艺,主题文字和面额采用做亮工艺。该枚币最大的亮点在于对蝴蝶结的塑造。其采用了滴胶加亮片闪粉工艺,打造出礼品盒浓浓的喜庆氛围,给人带来惊喜的感觉。云朵采用了简化设计,使其更具装饰韵味。光芒线采用了光变鳞彩工艺,背景则沿用了镜面工艺,使得整个币面效果对比强烈,主体突出,局部又富有亮点,各种工艺搭配相得益彰,让人爱不释手。

吉祥币上新,相约520!

5克如意形金质“生生不息”纪念币背面采用镜面底面,主图案采用多层次喷砂、光变鳞彩、仿珐琅彩和荧光油墨工艺,主题文字和面额采用喷砂工艺。币面通过对银杏叶和果实的浮雕细节描绘,结合传统研磨工艺,刻画植物内在的“生长”方式,呈现出一种“活的形式”,表现生命情感、生长、运动等特征。同时采用荧光珐琅工艺来突出果实的晶莹质感,以此呈现观赏的趣味,也以此体味生命勃发的意趣。

吉祥币上新,相约520!

30克如意形银质“生生不息”纪念币背面采用光变鳞彩、彩色喷绘和全彩荧光油墨工艺,通过多重工艺效果,体现出大海的昼与夜。正常光线下,币面追求一种“金线珐琅”效果,表现出白天阳光下海洋的生机。紫外光线下,币面上的海星、珊瑚等会发出多彩的光,表现出夜晚月光下海洋色彩斑斓的活力。

吉祥币上新,相约520!

5克金3克银心形双金属“心心相印”纪念币背面采用镜面底面,主图案采用白贝母喷砂、光变鳞彩、仿珐琅彩和荧光油墨工艺,主题文字和面额采用做亮工艺。该枚币的工艺有三处亮点:一是利用外圈银的材质,搭配多角度光变鳞彩和相应浮雕,产生类似贝母的光泽感;二是金质心采用动态光变鳞彩工艺,营造出爱心灵动的效果;三是币面中心的红心采用冷珐琅工艺,搭配宝石切面浮雕,画龙点睛。同时应用荧光油墨技术,在紫外光线下,红心会变为粉色爱心。

吉祥币上新,相约520!

30克心形银质“心心相印”纪念币背面采用喷砂底面,主图案采用多层次喷砂、光变鳞彩、彩色喷绘和仿珐琅彩工艺,主题文字和面额采用做亮工艺。心形银币采用手工与激光喷砂相结合的方式制作而成,通过多重工艺组合,使得整体币面素雅又精致,达到了最好的效果。

吉祥币上新,相约520!

3克圆形金质“十全十美”纪念币背面采用喷砂底面,主图案采用多层次喷砂、光变鳞彩和彩色喷绘工艺,主题文字采用做亮工艺,面额采用喷砂工艺。3克金币多以传统手工多层次喷砂为主。主体花卉采用彩喷工艺,突出花的鲜艳色泽,红粉色与金本色相得益彰。花瓶及其中纹样采用扁平化处理,以光变鳞彩勾线,增强现代感。

吉祥币上新,相约520!

15克圆形银质“十全十美”纪念币背面采用喷砂底面,主图案采用彩色喷绘工艺,主题文字和面额采用做亮工艺。15克银币采用盆形工艺,在浮雕的基础上,主图案应用高精度的彩色喷绘工艺,鲜艳亮丽,突出主题,夺人眼球。

三是多种新型和特殊工艺的组合运用,新工艺使币面在光影变换间,呈现出美轮美奂和华丽多变的视觉效果,将币之美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

综上所述,吉祥文化币与生肖币一样,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该项目的连年发行,很好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生命的关注、对美满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充分展现了中国金币致力于展现纪念币的“文化性”和“人民性”,并利用其作为优秀载体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初衷。

来源:中国金币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