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作者:A963设计网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加斯东·巴什拉说:“家是我们在世界的一角,是我们最初的宇宙。”建构一个家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建构一个与自己有关的小世界,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维度上,既向内,也向外。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人间烟火、亲子时光、阅读、品茗、会友,空间应场景需求而变换着姿态。自然以最亲和的方式被邀请进来,带来生命的欢喜与悸动。不论生态缸,还是阳台内花园,都仿若一棵种子落入日常,暗示着成长与探索的双重意义。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客厅是家庭情感链接的场域,是日常生活品质感的来源。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客厅

扩大客厅边界,将其中一个卧室与阳台纳入客厅,大大提升空间多元场景灵活性同时,也从结构上释放了生活的从容感,将舒适度与丰富性植入生活的逻辑底层。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餐厅

将原有的封闭式厨房打开,延展整个客餐厅在视觉上的纵深关系,形成一个延续性整体,并在区域功能的逐渐变化中,产生一种由紧向松疏导的空间秩序。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主卧的气质谦逊而优雅,当代的极简线条里,隐隐透露出几许复古的艺术趣味。木质调的芬芳,以另一种不易察觉的方式,安抚着驳杂的心绪。尤其在结束一日的疲劳工作后,一种沁入心脾的复苏感在这里得到回应。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主卧&主卫

颜色、材质、光线恰如其分地调和着空间的氛围。深色夯实致密,稳定着空间的情绪;浅色素洁淡雅,大面积地延伸着,带来深长而均匀的呼吸感;阳光于左右两侧玻璃窗照射进来,百叶窗的影子里,仿佛也充满了隐秘的流动的力量。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次卧

所有的卧室,最终都要回归个体的意义层面,那是家宅的特殊之地,私秘与生动兼具。个人的气质在这里投射,个人的习性在这里凸显,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在这里最为浓郁。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儿童房

对个体的呵护,始于细节,终于尊重。正因为如此,卧室才有了人格化的可能。老人房的温厚、稳健与质朴,孩子房的活泼、天真与跳跃,展现出完全不同的气质。然而,最重要的是,在这种差异之间,爱悄悄流淌。

平面图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 | 越秀·天河·和樾府140C样板间

室内设计 | 广州共生形态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软装设计 | 广州共生形态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总监 | 彭征

主案设计 | 黄清华 丁淇

项目业主 | 越秀地产广州区域公司

项目地点 | 广东 广州

设计时间 | 2023.09

竣工时间 | 2024.01

设计面积 144㎡

项目摄影 | 广州大象摄影

144㎡样板房:住在自然里

广州共生形态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拥有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专项乙级资质及“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公司的核心团队由知名设计师彭征先生以及一百多名职业设计师组成,设计业务涵盖酒店、商业、地产、办公等领域,为客户提供建筑、室内以及软装陈设的一体化设计服务。“共生形态”屡获国际设计大奖,包括2017年德国iF设计(室内建筑类别)唯一金质奖、连续六年蝉联美国室内设计杂志Best of Year Awards金奖、英国第25届Andrew Martin国际室内设计大奖得主暨年鉴封面作品得主、德国红点设计大奖、香港亚太区室内设计大奖金奖、WIN Awards 英国《世界室内新闻》杂志大奖金奖、美国IDA国际设计大奖金奖、GADA 全球建筑设计大奖金奖等。

“共生形态”是一个正在成长和壮大中的设计团队,我们的名字就决定了我们的包容性,同时,我们也感兴趣“共生形态”这一词组的所有内涵。在当今发展中的中国,大规模、巨量、高速的建设状态鼓励社会性的设计实践,对于设计师来说,拥有的机会不但是设计一件作品去影响和改变生活,更是致力于当代中国面貌的成形过程,这是对“共生形态”设计团队,对中国的类似工作的最终挑战。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