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9天,11个X级耀斑

作者:中科院物理所

进入2024年以来,太阳活动明显增强,X级耀斑、太阳质子事件、大地磁暴等强爆发事件频发,这也是预期中的第25个太阳活动周高峰期到来的信号。特别是5月3日-11日短短9天时间里,太阳上共爆发了11个X级耀斑和60余个M级耀斑,爆发强度和频次历史罕见。随着太阳爆发产生的日冕物质抛射和高能粒子到达地球,大量的等离子体云冲击地球磁层,对地球空间环境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5月11日9时发布地磁暴红色预警:北京时间2024年5月10日23时起发生地磁暴,最大级别达到超大地磁暴(Kp=9)水平。受地磁暴影响,大陆大部分地区电离层将会出现扰动,短波通信和导航定位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高层大气密度显著增加,将导致低轨卫星轨道衰减加剧。

9天,11个X级耀斑

受此影响,一场极光盛宴如期而至,11日凌晨开始,大陆黑龙江、新疆等地出现了绚丽的极光。

9天,11个X级耀斑
9天,11个X级耀斑

“夸父一号”HXI载荷团队分别在德国、蒙古上空的航班上拍摄到的极光 (苏杨 李振同 摄)

而这一切都被夸父一号“看在眼里”,一切尽在“预料之中”。

在夸父一号卫星上的WST望远镜最近9天观测到的黑子群中,可以看到在太阳的北半球有一个巨大的黑子活动区(编号3663),而在南半球随后出现另一个毫不逊色的黑子活动区(编号3664),这两个活动区的尺度都有十几个地球半径这么大,且内部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复杂黑子。

9天,11个X级耀斑
9天,11个X级耀斑

活动区3663(左)、3664(右)在爆发大耀斑前的视线方向磁场。白色代表正极,黑色代表负极。

在复杂的黑子群背后,隐藏着暴躁的磁场。上图分别展示了夸父一号上的FMG仪器观测到的活动区3663、3664的磁场,可以看到它们均展现出极其复杂的结构,其中不乏正极负极互相嵌入、“摩肩接踵”的区域。这种复杂的磁场结构正是孕育大爆发的温床。

果不其然,这两个复杂的“巨无霸”活动区在最近9天上演了一连串的“烟花秀”,爆发了一系列最高等级——X级的耀斑。上面展示的是夸父一号上的SDI望远镜拍摄的画面,可以看到两个活动区内部像放鞭炮一样不断产生增亮,这就是耀斑。而具体到每个活动区,它们制造耀斑的“性格”又大不相同。

9天,11个X级耀斑

活动区3663产生的X级耀斑的硬X射线光变曲线与动态能谱(快视图),由“夸父一号”搭载的HXI仪器观测。光变曲线越高、能谱颜色越深,代表探测到的该能量的X射线流量越大。

活动区3663明显更为“内敛”一些,在它制造的耀斑中,大部分都没有向外抛出日冕物质抛射,而是在活动区内部“消化”磁场的能量,于是产生了级别很高的耀斑。这些耀斑往往具有较强的硬X射线流量,而这都被“夸父一号”的HXI仪器记录在册,如上图所示。后续,科学家可以根据HXI仪器的探测结果,对这些硬X射线的光源图像进行重建,从而揭开这些高能耀斑的真实面孔。正因为这个活动区“内敛”的性格,它只对地球施加了太阳爆发的第一波攻击(即耀斑),而活动区3664,就没有这么“仁慈”了。

9天,11个X级耀斑

活动区3664产生的X级耀斑的硬X射线光变曲线与动态能谱(快视图),由“夸父一号”搭载的HXI仪器观测。光变曲线越高、能谱颜色越深,代表探测到的该能量的X射线流量越大。图中中断的区域是卫星处于地影中,没接收到来自太阳的信号。

5月8日,紧接着活动区3663的最后一个X级耀斑,活动区3664用一个X1.0级耀斑宣告了自己的接班。与活动区3664的耀斑不同,这个耀斑一出场便伴随着向地球抛出的一记“炮弹”:日冕物质抛射。随后,3664不满足于自己X1.0的耀斑等级,不断挑战着自己的上限,X1.1、X2.3、X4.0……随着一个个大耀斑的爆发,一记记由日冕物质和磁场组成的“炮弹”也相继向地球袭来。5月11日凌晨开始,它们陆续抵达地球,制造了20年来最强的地磁暴,在对航天器与通讯导航造成严峻考验的同时,也为人们献上了一场极光盛宴。

活动区3664的表演似乎还没有结束。在北京时间5月11日上午9时许,一个X5.8级的耀斑从该活动区爆发,刷新了该活动区的耀斑强度记录。这一爆发产生了新一波的日冕物质抛射,可能会对地球造成持续的地磁暴影响。这说明这一活动区仍处在高度活跃之中。“夸父一号”将联手人类的其它“观日利器”,对其进行持续不断的监测。

9天,11个X级耀斑
9天,11个X级耀斑

“夸父一号”HXI信号对比:5月9日(左)还算正常,而5月11号(右)已混合了新爆发的X级耀斑辐射、增强的辐射带粒子、来自太阳的高能质子、来自地磁暴的高能粒子和极光等。

作者简介

滕伟霖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太阳活动的多波段观测研究组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太阳爆发及其空间天气效应。

审核:苏杨

轮值主编:王英

编辑:王科超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来源: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编辑:尼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