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专题 | 浅谈绿色金融在电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矛与盾

作者:金融电子化

电子信息产业是大陆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与信息及技术服务业等业态,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中坚力量。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1年大陆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以上收入达到了23.63万亿元,电子信息产品完成进口金额54008亿元,出口金额63183亿元。国际电子信息技术协会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收入2.3万亿美元,大陆占比28.9%。大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仍然需要不断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同时,更需要政府、金融机构、行业组织和企业加强合作,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持和投入,推动大陆电子信息产业的持续发展。

市场的繁荣、生产工具的革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护航和制约,全球化供销关系影响了大陆金融和电子信息产业的成长和进化。绿色金融的诞生,给新金融历史破局开了一扇窗,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就2016年8月31日,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对绿色金融的定义来看,绿色金融的价值就在于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提供金融服务,用金融制约手段引导地方经济和产业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大陆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是国家新型工业化体系的基础和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源泉,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贸易也是大陆全球化发展的先导、国际市场潜力巨大。

绿色金融作为随着新时代大陆经济发展和与国际接轨、全球化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金融巨子,可否通过与电子信息产业、地方经济高质量振兴发展融合的金融服务,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赋能地方绿色财富、福泽一方黎民百姓,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面对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大陆新型工业化和新质生产力需求、电子信息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需要,本文结合全球绿色投资态势、大陆绿色金融+产业融合相生发展走向,浅谈一下山人之粗略俗见。

专题 | 浅谈绿色金融在电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矛与盾

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绿色金融专委会 创始委员兼副秘书长 王连升

矛之利,“刺”破风险、稳产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实现绿色金融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目标前,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完成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经济活动的主体是谁,其次要搞明白绿色金融该怎样发挥金融的护航和制约作用,最后要清晰知道绿色金融的矛是什么、是否足够锋利。

一是我们要知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指地方经济规划、产业引入、企业发展应与地方的资源、环境、人文和谐共生,以发展地方特色、定制产业、引配套企业群、推产业经济,以护绿水青山、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高质量经营、促产业可持续发展。那么完成“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经济活动”的一级主体应该是地方各级政府,小到村镇,大到省市,乃至跨域经济联合体;企业作为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对环境、气候和资源影响最大的核心主体。二是明确和清晰了完成“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经济活动”主体关系,绿色金融应该联合地方政府及联合经济体和相关行业组织,锚定地方经济发展、产业集群投资和金融服务,勾画地方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绿色投资,引进配套型企业集团群,孵化特色地方经济共同体和产业生态群,构建区域经济和产业生态,护航地方经济稳定繁荣和产业可持续发展,逐步制约高浪费、高污染、低产能的企业,推动其向高环保、高利用、高产能、高反哺转型,实现产业稳定升级。三是绿色金融要大行其道,赋能地方经济和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最利之矛是管理和执行者,是各级地方政府从省长到镇长对经济发展和青山绿水的重要性理解到位、具备金融意识,善用金融手段推动地方经济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产业可持续发展,产业(行业)组织要明确其社会属性和角色价值、最大限度发挥组织智囊和产业影响力,企业董事长要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和责任担当、践行责任、推动伙伴同行,执行者要严以律己、坚守使命,绿色投资者要秉承绿水青山和经济发展和谐共生的责任和使命,以标准行投资之责,绿色金融提供的金融服务才能刺破投资风险,还原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和金融服务的雏形,激活产业创新活力,引领技术高度,助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领跑产业方向,保障青山绿色,护航地方经济稳定、繁荣。

盾之力,激活产业创新、提振地方经济

盾,保卫之力。在新时代大陆经济和新型工业化发展背景下,地方产业呈集群化、生态化、品牌化和多样性,是大陆内循环经济建设的根本,也是大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和土壤。绿色金融盾之力要忠于绿水青山和经济发展和谐共生的使命,专于绿色金融生态建设,敢于击破投机,精于激活产业创新,善于产业绿色投资。电子信息产业是大陆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中坚力量,是大陆高精尖科技产业发展盾之力。

综上所述,绿色金融在产业内的盾,一是绿色金融各级投资人应立足“绿水青山和经济发展和谐共生”,紧跟国家发展国策,深入研究重点产业,联合地方政府和相关行业组织,深化国策研究解读,引导地方各级政府正确理解地方特色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明确发展目标、完善营商环境建设和管理、定向引入和吸引产业集群、以点带面推动区域化产业联动和可持续发展,加快地方产业结构区划和生态构建。二是加强绿色金融重点产业化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优化绿色金融人才职业化培育和认证体系,孵化地方和民间优质金融服务机构,加强地方政府和企业金融人才培养,完善全国一盘棋的绿色金融体系。三是定向与地方各级政府、产业(行业)组织、全球经济联合体加强联动,定向引入优质企业和投资资本,组织开展产业化集群型投资,击碎国内外投机。四是与地方政府、产业(行业)组织共建优质的地方营商、投资和产业发展环境,激活产业创新活力,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聚合科学价值创造、技术价值创造、经济价值创造、社会价值创造和文化价值创造能力,支持优质创新技术转化产业落地,援助优质潜力产业转型、社会责任担当企业创新再发展,促进优质地方经济、产业与资源、环境、人文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保卫地方经济稳定与繁荣。

投资江湖,攻守兼备、赋地方绿色财富

在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规划投资注重环境、资源生态与可持续发展驱动下,电子信息产业的产链联动、集群化、区域化、差异互补化将成为大陆电子信息产业地方特色产业经济的必然趋势。面对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性,投资江湖暗潮涌动,大陆电子信息产业及衍生产业发展势头大好,全球绿色投资盛行,绿色金融作为大陆金融体系的新型赛道,应立足于大陆民族大业和民生大计,坚守初心,将“绿水青山和经济发展和谐共生”进行到底。

一是要深入地方经济和产业研究,结合国际金融体系发展理论和改革开放40余年投资和金融服务实践,不断完善符合大陆国情、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绿色金融文化、体系及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地方金融体系建设,促进全国一盘棋的金融强国建设。

二是要不断优化和完善大陆金融人才培育体系建设,完善绿色金融人才指标性考核和认证,确立绿色金融人才职业化、专业化和前瞻性的金融服务素养,加强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需要的金融人才培养。

三是以职业化、专业化、全国一体化和前瞻性金融服务人才为矛,以完备的绿色金融服务文化、体系和制度为盾,围绕地方经济、产业与高质量、高社会责任、高产能、低能耗的企业群的绿色投资,深入地方,结合国家政策、地方特色、产业特点、投资需求,研究和挖掘地方政治、环境、文化、经济和公众生态,引进符合性产业和企业投资群,推动地方产业布局和优势投资发展。

总之,绿色金融应善于借助金融在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矛盾之力,“刺”破金融投资风险,打破金融投机,攻守兼备,这样才可以护产业可持续发展,助地方经济繁荣,赋百姓绿色财富,促国家共同富裕。

(此文刊发于《金融电子化》2024年4月上半月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