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70年,普洱江城经济大提升,城乡换新颜

作者:云南网

2024年5月,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迎来建县70周年。70年来,江城县从单一的产业结构到如今的“三产融合、多业叠加”;从城乡二元分割到城乡融合发展;从曾经的“通路不通车、有边无贸”到如今的“一口岸三通道”……70年,这座三江之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谱写了一幅经济实力跨越式增长、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人民生活大踏步前进、城乡面貌大幅度提升、民生保障全方位改善的壮美画卷。

江城县城 刀元国 摄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70年,普洱江城经济大提升,城乡换新颜

70年来,江城县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经济规模显著扩大,202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63.55亿元,比1954年的248万元增长了2561倍。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954年的18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1.88亿元,增长了1042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54年的43元增加到2023年的15454元,增长近360倍。

70年,普洱江城经济大提升,城乡换新颜

三丫果红 刘卫宁 摄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70年,普洱江城经济大提升,城乡换新颜

70年来,江城县坚持大抓产业,深入实施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二三产业快速发展。

第一产业提质增效。橡胶、坚果、茶叶等骨干产业提质增效,咖啡、沃柑、生物药业等高原特色农业初具规模,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954年的190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16.57亿元,增长了872倍。

70年,普洱江城经济大提升,城乡换新颜

坚果产业绿了山坡富了民

第二产业积势蓄能。勐康产业园、现代林产业园服务承载能力日臻完善,以橡胶、茶叶、电力等支柱产业为主的基础工业体系初步形成。第二产业增加值由1954年的16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16.38亿元,增长了10237倍。

70年,普洱江城经济大提升,城乡换新颜

橡胶生产车间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持续擦亮“一城连三国”的城市品牌,着力打响“牛饮三江 象往生活”的文旅IP,住宿、餐饮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整董勐桑洛小镇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曼景寨小组入选省级最美乡愁旅游地,江城至老挝5条边境旅游线路获批开通,中老跨境游业务恢复运营。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54年的42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30.6亿元,增长了近7300倍。

70年,普洱江城经济大提升,城乡换新颜

电子商务培训

城乡面貌沧桑巨变

70年,普洱江城经济大提升,城乡换新颜

70年来,江城县实施了一大批管全局、利长远、惠民生的大项目、好项目,基础设施面貌日新月异。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基本要求,真抓实干、脱贫摘帽,2020年江城县4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消除危旧房13148户,9990户38698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70年,普洱江城经济大提升,城乡换新颜

香蕉喜获丰收

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勐绿高速”等沿边“外联”公路即将建成通车,“内通”农村公路实现历史性跨越,公路里程从70年前的81公里增至2488公里,增长了近31倍,所有行政村和村民小组道路硬化实现全覆盖。

70年,普洱江城经济大提升,城乡换新颜

县城道路

水利基础不断夯实。稳步推进水利设施建设,建成水电站12座,总装机容量达127万千瓦;建成水库10座,蓄水库容达6084万立方米,农村饮水保障率达100%。

70年,普洱江城经济大提升,城乡换新颜

戈兰滩水电站

城乡品质跨越提升。全县建成区面积达420万平方米,城镇化率达45.4%;建成区绿地面积达186.09公顷,公园绿地面积达46.84万平方米。获评为云南省美丽县城,创建5个省级美丽村庄,8个村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曼滩村荣获全国“十佳魅力乡村”称号。

70年,普洱江城经济大提升,城乡换新颜

江城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曲水镇高山村土卡河村民小组

今天的江城,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产业体系更趋完善,经济总量节节攀升,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统筹:李赟静 郭丽

记者:杨吉娟 周鑫

海报:段孝钊

鸣谢:江城县委宣传部

资料来源:江城县融媒体中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