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靖康之变:第二次汴京保卫战为何一定会输?官僚主义害死人

作者:布拉达

这是一段令人痛心的历史。在金军入侵河北、直逼汴京之际,北宋朝廷固然做出了一些抵御的努力,但由于官僚主义肆虐,种种荒谬的作为反而助长了灾难的降临。金军虽然兵力不足,但北宋自身的弊病却成为了最大的绊脚石。当庸官佻骚、党争权斗在朝野之间肆虐,人们又怎能指望捍卫祖国的努力能取得胜利?这场保卫战的失利,不啻是一面缩影,映射出当时统治集团的腐败和无能。让我们开卷回溯这一历史经典,探寻这段黑暗历史中那些令人扼腕的细节,从而吸取沉痛的教训。如此种种疑问,又当如何回答?

靖康之变:第二次汴京保卫战为何一定会输?官僚主义害死人

统治集团内耗:宦官当道、党同伐异

北宋王朝的统治集团早已腐朽不堪,党派林立,宦官把持朝政。在靖康之变前的一些年间,权臣党争已达到了白热化的地步。宦官对于皇帝和朝政的渗透日益深入,加之宋高宗后期亲信用事,使得一些亲信官员无所顾忌,凭借宠信之势横行乡里,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其中最为人诟病的,要数宋徽宗登基后一度宠信的常衮和富弼。常衮曾掌权时期,大搞党羽专权,举朝为之震动。富弼则因性情刚愎自用,乃至时人有"富弼作乱"之评。在宋徽宗晚年,奸党作祟,吏治废弛,致使皇帝对朝政弃之不理。到了宋钦宗时期,奸党们更是无所顾忌,肆无忌惮地沆瀣一气。

宦官之党亦十分猖獗。他们借助皇帝的信任和支持,在朝为非作歹,与文武官员党同伐异,暗中阻挠改革。前朝已成了他们权钱交易的温床。举凡俎豆羹酲之事,皆难脱宦官的掌控。这些宦官多由闲散人等充任,本无治理天下之才识操守,却凭借亲近皇帝的便利地位,在朝政上横行跋扈。其中尤以杨彝、尹继佐为最为猖獗。

靖康之变:第二次汴京保卫战为何一定会输?官僚主义害死人

显而易见,这样一个腐朽不堪的统治集团,在应对金人入侵等重大国事时,早已无暇顾及。各个政党和宦官只顾眼前的权力利益,彼此倾轧角力,朝局几近瘫痪。在如此动荡不安的环境中,军国大事自然岂能从容应对?即便面临外族入侵的严峻形势,统治集团中的权斗者也丝毫未曾收敛。反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更是穷凶极恶,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妄图在危难时刻渔利。正是这种种丑陋行径最终酿成了靖康之变的巨大灾难。

失实无智的御敌举措

公元1126年十一月,金军东路已逼近汴京城下。此时汴京城外刘家寺处,竟然还摆着北宋军队五百余门大炮。这些原本用于御敌的重炮,理应迅速运进城内,以备不时之需。然而北宋朝廷在处理这一重要军事物资时,却上演了一出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

起初,朝廷众官员就运炮入城的责任大加争执,你推我让,相互推卸责任。兵部官员称此事由枢密院主管;枢密院官员却称大炮乃皇帝内廷所属,与己等无关;内廷军器监官员亦表示已被免职,无权处置。于是这件本应操之朌剥的小事,在诸多官员的推诿扯皮下,竟然成了"无主之炮"。

靖康之变:第二次汴京保卫战为何一定会输?官僚主义害死人

就在这些官员们你推我让、踢皮球之际,金军的攻城大军已越来越逼近城池。终于有官员惊醒,急令京城所和驾部司两个衙门一同动员人马,将重炮运进城内。然而这两个衙门一个推说入库手续繁琐,一个表示自己只管车马运输,均无人愿主动负起这份责任。就这样,庞大的兵力被耽搁在城门前,直到金军彻底将汴京团团围住,根本就无法将重炮运进城内。

这件事原本只是一个小小的物资调度问题,却在北宋朝廷官员无能的办事作风下,被无限拖延、扯皮,最终导致重要军火尽数落入金军之手。金军几无阻碍地包围了汴京城池,五百余门重炮更是为其所用,狠狠轰击汴京城墙。北宋军民遭受的不仅是金军的炮火,更是自家官员的无能和冷漠。

腐败无度:亲信用事、捆绑勒索

靖康之变:第二次汴京保卫战为何一定会输?官僚主义害死人

在靖康之变期间,北宋官员腐败无度,不仅有亲信用事之弊,更有捆绑勒索之恶行。

当时宰相王黼在籍借口捐赀御敌,竟将钱物发给了远在襄阳的亲戚,不仅数目巨大,甚至包括了朝廷的赏赐银两。此种行径无异于谋取私利,荒唐透顶。而王黼作为朝中重臣,如此铺张挥霍,显然是对御敌军资的严重挥霍浪费。

更有甚者,御敌赏赐竟也沦为权贵们的私利工具。御敌将士伤残者原应受到优渥赏赐,然当时却被一些官员扣留私吞。据史载,有些重伤残疾将士,等候数月无门,不得一钱。与此同时,王黼等人则大把敛取赏赐,肆意挥霍。权贵们对受伤将士当真是恃多行凶,克扣克夺,岂能效力御敌?

更有一些伤残将士被困汴京期间,原本家属已自在外逃荒。然而御敌粮储又被一些官员扣留私吞,致使这些将士家属无靠无助,流离失所。

靖康之变:第二次汴京保卫战为何一定会输?官僚主义害死人

当时政府为了鼓励将士勇猛效力,原定每个伤残将士每月可领粮食十八斗、钱银五百文。可是一些官员却私自立例,对重伤者实行扣减,只发七斗粮食和二百文钱。这种做法无疑是对重伤将士的又一种伤害和侮辱。

更有甚者,御敌时期竟有贪官们捆绑勒索百姓钱财。史载有镇将倪景曾在分封领地上对百姓"分而索之",要求家家户户每人交纳一钱银子作为"赎身银"。不交钱者则将全家老小坐困囫囵囚禁,逼迫其就范。倪景虽为镇守御敌重地,却这般横行霸道,确是可鄙可怪。北宋百姓本已为御敌捐躯捐财,更受如此摧残欺压,何以御敌?

诸如此类贪酷无度的事件还有许多,已不胜枚举。可见当时北宋官员们贪婪无度、荒淫无耻,根本无心御敌救亡,只知趁火打劫渔利。在这样腐败蛀虫当道的朝野之下,北宋再强大的实力也难免蹉跎岁月,难逃一蹶不振的下场。

僵化陈旧的军事体制

在面对金军入侵的严峻形势时,北宋军事体制的种种陈规陋习和僵化弊端在这一次危机中暴露无遗。

靖康之变:第二次汴京保卫战为何一定会输?官僚主义害死人

北宋武将多由世袭子弟或宦官钟宦出身,真正有军事作战才能的人才却常被冷落排斥。比如当时镇守开封的重要军队,其指挥使竟由宦官副使权承恩担任。权承恩根本无武勇作战之能,仅凭宠信钻营而已。即便面对金军的猛烈攻势,他仍无能镇压,最终导致开封沦陷。

另一些由世袭子弟出身的武将,也往往无甚军事建树,仅凭世袭爵位。以镇守河阳的章阁为例,他竟只知娈宠美妾,对金军的入侵不知所措,最终被金军攻陷。类似的世家子弟武将在御敌期间表现不佳的例子还有很多。

北宋军队训练陈规已十分僵化,罔顾实战需要。比如练兵之时,北宋军士们只知击鼓骂杀,实际上只是做一些虚浮形式主义的动作。又如骑射训练也形同虚设,上阵时很多军士都匹夫所及,无甚战力可言。

再者,御敌时期北宋军中流传戾气森严,刻板割据,经常上下其手。文官武将之间,亦时有冲突争执。于是众多将士虽有勇武之心,但在僵化训练和敌忾谩气的影响下,难免士气渐失,无心实战。

靖康之变:第二次汴京保卫战为何一定会输?官僚主义害死人

更为重要的是,北宋军队的装备力量与金军相比,已落后于时代潮流。金人作为草原骑射民族,擅长骑射作战,而北宋骑兵和精锐力量则已削弱许多。御敌之际,朝廷才匆忙从各地征集骑兵,但水平参差不齐,装备陈旧。与金军相比,在机动作战和远程射击上皆有所不及。

总的来说,北宋军事体制早已僵化陈旧,在应对强敌金军的铁骑之时,暴露出了诸多不足之处。武将无真材实学,训练形同虚设,装备力量又远不及人,如何在战场上取胜?这无疑是导致北宋最终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指挥混乱、内讧自乱

在金军入侵的危急关头,北宋军队的指挥体系却一片混乱,内部更是矛盾重重,自乱阵脚。这种局面无疑加剧了北宋最终的覆灭。

靖康之变:第二次汴京保卫战为何一定会输?官僚主义害死人

御敌期间,北宋军队的最高指挥权掌握在宰相王黼和宇文虚中等人手中。然而他们都是文官出身,对军事指挥之道并不真正熟悔。再加上诸多幕僚及中层将领又是世家子弟或宦官门生出身,皆非真正武将,因此军令行事效率低下,指挥系统冗杂无能。

另一方面,军中诸多中小武将也多有嫉隙猜忌之心,各怀私见,难以指挥统一。当时王黼等人对此也识见不足,未能及时整顿士气,导致军心渐散。在金军开始进攻之初,北宋军队就已渐现混乱潜伏。

与此同时,宦官和党派权斗之风在北宋军中也十分猖獗。前文已提及,宦官如权承恩等人凭借亲信宠命掌管重兵,却无真才实学。他们不仅无法指挥有方,还常与其他将士党同伐异,导致军心不安。

另一党派则由世家子弟武将如张方平等人为核心。他们与宦官门生水火不容,时常发生冲突对峙。在御敌关键时期,双方更是不分彼此,专注于自己的党派权斗,从而大大削弱了北宋御敌的士气和战斗力。

靖康之变:第二次汴京保卫战为何一定会输?官僚主义害死人

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内乱,北宋军队在面对金军猛攻时渐趋溃败。部队防线开始自乱阵脚,各怀鬼胎,难以统一指挥。有的武将被俘后竟转而效力金军;有的暗中勾结金人做了奸细;更有的干脆就弃营逃遁,逃之夭夭。如此种种,使得北宋后期御敌之师几无军心可言。

结尾

最终,在王黼等人混乱无能的指挥下,北宋军队在金军攻势面前节节败退。就连京城汴梁也不堪一击,很快便被金军攻陷。北宋王朝就此归于覆灭,一切归咎于统治集团的无能腐化,以及军队内部的种种弊端和内讧自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