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玄武门之变,从7年前李渊做掉李世民身边第一辅臣,就注定了

作者:么憨憨

权力的游戏自古如此,皇帝与太子之间的矛盾往往暗流汹涌。唐高祖李渊做掉李世民最亲信的辅臣刘文静,虽只是一件小事,但却埋下了七年后玄武门惨剧的祸根。两位英雄父子的决裂,注定要走向不可挽回的深渊,一切都将付诸东流...到底是怎样的纷争和矛盾,让父子反目?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场动荡的局面无法回转?

玄武门之变,从7年前李渊做掉李世民身边第一辅臣,就注定了

一、家族权力之争,裂痕初现

天可汗李渊一统华夏,将大唐王朝的基业开创出来,可谓是功不可没。在开国之初,能助纣为虐的功臣自不在少数。其中,刘文静可谓是最得天可汗李渊亲信和重用的谋臣之一。起初,刘文静只是个小小县令,却因一番侠义行为,为李渊所赏识,被征召入朝为官。自此,刘文静的仕途便如雷霆万钧、日新月异。转眼之间,便从默默无闻的小吏,一跃成为亲王武装部队的总指挥、朝中首席大臣。

然而,权力和地位的飞黄腾达,往往也伴随着嫉妒和猜忌。在李渊麾下的另一位元勋裴寂,实力与刘文静旗鼓相当,两人很快便结下了梁子。朝堂之上,裴寂公然与刘文静对簿公堂,唱对台戏。有一次,刘文静在朝堂上与裴寂争论失了理,竟然口不择言,大骂裴寂是"伪君子"。事后,更是对身边人放肆嚷嚷,称总有一天要亲手斩下裴寂的脑袋。

这种种种种,自然惹来了天可汗李渊的不满。毕竟,他们二人不过是自己敲锣打鼓的家将,怎能如此嚣张,视朝纲廷纪若无物?为了防患于未然,李渊决定先发制人,扫清身边这两个心怀不轨的棋子。

玄武门之变,从7年前李渊做掉李世民身边第一辅臣,就注定了

不久,裴寂便在朝中散布谣言,诬陷刘文静谋反。说刘文静在家中设坛作法,意欲唆使群众推翻王朝。时值战乱年代,这种谣言自是会让统治者惶恐不安。果不其然,李渊立刻被裴寂说动,命人捉拿了刘文静。

值得一提的是,刘文静早年在李世民的麾下,为太子建立了不少功勋,两人亦师亦友、患难与共。如今刘文静遭此横祸,李世民自是深感不平,极力为其说项。可惜,李渊对刘文静已是戒心重重,且受裴寂蛊惑把戏,根本不予理睬儿子的言辞哀求。最终,刘文静在狱中遭严刑拷打,仍不招认便伏法了。

刘文静之死,无疑让李世民对父亲李渊产生了极大的怨恨与不满。毕竟,李渊杀害的不只是一位重臣,更是儿子李世民最亲信的辅佐和死党。对于即将继承大统的太子而言,这无疑是一记沉重的打击。此后,不难看出李世民在朝中做事便多有遮遮掩掩、左支右绌之嫌。与此同时,李渊亦对自己的嫡长子李建成更加信任有加,朝野清流更是将大权归到太子李建成手中。就这样,父子之间的矛盾和隔阂,如一颗看不见的祸根,在暗暗发芽生根。

玄武门之变,从7年前李渊做掉李世民身边第一辅臣,就注定了

二、权力的可怕代价

刘文静的死,对于李世民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然而更令人不安的是,这场风波并没有就此平息,反而成了李渊和李世民父子矛盾的导火索。

一旦权力的游戏开始上演,便难有止境。刘文静的遭遇,令李世民看清了父亲李渊对权力的执着和对自己的猜忌。在李世民眼里,父亲不过是利用了自己对刘文静的友谊,藉机除掉了这个潜在的威胁。而刘文静之所以遭此不白之冤,完全是裴寂这个老奸巨猾的阴谋。

对此,李世民暗自懊恼,自己何曾想过要和父亲夺权。然而父亲的所作所为,却让他不得不小心防范,并开始在朝中另起炉灶。李世民开始在皇亲国戚中物色新的亲信,力图在朝中重新建立自己的人马。与此同时,他也暗中拉拢了不少文武大臣和宦官,防患于未然。

可以想见,李世民的行为很快便惹怒了父亲李渊。在李渊看来,自己的儿子已然有了觊觎自己权柄的嫌疑。于是,李渊决定亲自插手朝政,屏绝外耳,将大权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他不惜连自己最宠信的长子李建成,都从核心决策小组中移除。与此同时,李渊开始在朝中大兴文字狱,对皇族和文武百官进行严厉的肃清。

玄武门之变,从7年前李渊做掉李世民身边第一辅臣,就注定了

一时间,朝野风声鹤唳,谣言满天飞。有说李世民要造反的,也有说李渊要废黜太子李建成的。无论如何,唐王朝上下已是烟消云散,分成了李渊和李世民两大阵营。这种情况无疑加剧了双方的猜忌和戒心。

李世民对父亲的所作所为深感无奈。他明白,父亲是出于维护王朝的统一而不得不这样做。然而李渊的行为也让他看清了权力的可怕代价:为了维护王朝的统治,必须不惜亲疏远弃、自相残杀。这样的代价对于一个开国功臣而言,实在是沉重且残酷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李渊做掉刘文静,不啻是在给自己的儿子上了一课。李渊用刘文静的死,告诫李世民绝不能在他的王朝中另起炉灶,否则下场将会像刘文静一样凄惨。可以说,李渊的所作所为,正是让李世民看清了继承王朝的代价:要么一味听从父亲,放弃自我;要么同父亲决裂,在血腥中夺取王朝。这无疑是一个两难的抉择。

玄武门之变,从7年前李渊做掉李世民身边第一辅臣,就注定了

三、亲子决裂的导火索

刘文静之死,无疑是李渊与李世民父子决裂的导火索。此后不久,更多的矛盾和冲突开始在两人之间激化。

先是裴寂在朝中不遗余力地怂恿李渊,警惕李世民的野心。裴寂诓称,李世民在朝中拉帮结派,暗中培植亲信,意图不轨。为了维护王朝的统一,李渊不得不严加防范和查证。很快,他便发现李世民的确做了一些异乎寻常的事情。

比如,李世民频繁接见了一些异端和怪僻分子,还非常重视这些奇人异士的言论;再如,李世民对一些朝中大臣格外亲近,经常暗地里与他们私下会面等等。这些行为无疑加重了李渊的猜忌之心。终于有一天,李渊在御书房召见了儿子,当面质问李世民是否要谋反。

作为一代名将,李世民见事理不明,立即便直言不讳,痛陈了自己的委屈。他说,自己绝无谋反之心,只不过是为了今后继承大统做好充分准备。可惜李渊却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根本不听李世民的解释。两人就此大吵了一架,彼此更加水火不相容。

双方矛盾激化,朝野上下也不免生出了各种臆测和谣言。有人说李渊要廷杖儿子,也有人说李世民要发动兵变。最终这些谣言被李渊所听闻,使得他对儿子的戒备达到了顶点。一气之下,李渊决定先发制人,废黜太子李建成,直接传位于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从7年前李渊做掉李世民身边第一辅臣,就注定了

此举一出,顿时惹起朝野哗然。李渊的亲信和外戚们自然极力反对,他们认为太子李建成乃是嫡长子,理应继承大统。与此同时,李世民的党羽们则热烈拥护李世民继位。就这样,朝廷上下一时间分成了两大派系,双方矛盾已是水火不容。

最终,李渊在朝臣的劝说下,终于作罢了廢太子的决定。可是这场风波却没有因此平息,反而让父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李世民看出了父亲的疑神疑鬼,深感委屈和无奈。而李渊则对儿子充满了戒心,生怕李世民有一日野心勃勃、造反夺权。

自此,两人的关系急转直下,几乎沦为水火不相容的仇敌。各自在朝中都开始拉拢亲信,暗中积聚力量。权力之争一触即发,玄武门变局便是在这种氛围下酝酿而成。

四、玄武门惨剧的爆发

在李世民和李渊矛盾无以复加的时候,一场震惊全朝的惨剧终于在玄武门前爆发了。

那是618年的一个深夜,李世民听闻父亲李渊有要处死自己的打算,决定赌一把,先发制人除掉父亲。他悄悄召集了自己的亲信和部下,举兵前往皇宫。此时的权力之争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李渊接到警报,遂命禁军把守玄武门。然而,李世民的军队素来英勇善战,禁军根本不是对手。很快,玄武门就被攻破,双方在门前展开了一场恶战。李世民的铁甲军队士气如虹,势如破竹般杀入了宫城。而李渊的亲信们也奋勇杀敌,两军遂在宫城内阵阵厮杀,硝烟遍野。

玄武门之变,从7年前李渊做掉李世民身边第一辅臣,就注定了

终于,李世民的军队攻入了宫中。李渊虽已遁逃无踪,但是宫中却早已乱作一团。李世民这时怒不可遏,决定痛下杀手,先行诛杀李渊的亲信和党羽。刽子手们很快就把李渊党羽夷族灭门,尸横遍野。

皇宫中到处是哭喊和惨叫之声,就连一些无辜的老弱妇孺也难逃杀戮。血水横流,凄惨无比。这一切都是为了彻底斩断李渊的势力,让他无依无靠。

在这场暴行中,更有一件令人发指的事情发生。李世民的刽子手竟然囚禁了李渊的后宫嫔妃,强行污辱她们后,竟然将她们一一杀害。无辜的宫女们遭受了如此凌辱和杀戮,场面触目惊心。

这场惨剧,注定要成为朝野共识的罪恶。即便在那个动荡年代,如此禽兽不如的行为也是罕见的。但是李世民视而不见,甚至认为这是合理的手段,目的便是为了彻底夺权。

玄武门之变,从7年前李渊做掉李世民身边第一辅臣,就注定了

惨绝人寰的杀戮持续数日,直到宫中已无力反抗之人,杀戮才算告一段落。李渊此时已踪迹全无,连皇叔皇姑也未曾出面干涉,可见他已是万人唾骂、无可寄托。而李世民则将过往手足之恩和兄弟之情尽数抛诸脑后,只为了夺权。为了达到目的,他不惜下如此毒手,可谓是不择手段。

就这样,李世民在铁蹄下血腥上位,一场噩梦般的惨剧拉开了序幕。从此,玄武门变被世人视为暴虐无道的代名词,成为权力斗争的恶劣写照。

五、血腥篡位后的艰难执政

玄武门惨剧之后,李世民虽然最终夺取了皇权,但他面临的困境却远未结束。相反,一系列的新难题迎面而来,他不得不在艰难中摸索前行。

首先是皇权的合法性问题。尽管李世民通过武力手段登基成为皇帝,但他毕竟是通过谋反和杀父夺权而上位的。这在朝野上下自然招致了不少非议和质疑。有人认为李世民是个篡位的逆子,有人则直言他不具备为君之资。

为了稳固皇权,维护朝纲,李世民不得不铲除异己,严厉肃清那些对他有质疑和威胁的官员。其中就包括将曾经力主不应废黜太子李建成的大臣们一一诛杀。与此同时,他也不得不对父亲李渊的党羽痛下杀手,避免遗患。

这一连串的肃清行动无疑让李世民陷入了被动挨防的困境,他不得不持续对内肃清,防止异己作乱。甚至连皇族中一些略有不满苗头的亲信也难逃厄运,李世民有时也不得不为了维护其权威而严惩家人和亲信。就这样,一时之间,朝野黯然,李世民形同囚徒,朝不保夕。

而更让李世民头疼的,是如何修复朝纲,重建王朝权威的问题。玄武门惨案无疑给王朝带来了深重的创伤和负面印象。外戚宗室内讧,姻亲骨肉反目,这样的噩耗在民间自然广为流传,民心不安。

为了挽回声誉,李世民不得不下大本钱,确立自己仁君的正统地位。他不遗余力地修复京城,展现王室的气象;他大规模招贤纳士,从而赢得士大夫的拥护;他推行一系列亲民政策,以博得民心向背。尤其是在民间,他更是施行了大规模的布施和济贫救助,试图在赢得民心的同时,树立正统君王的形象。

在此过程中,李世民更是力排众议,废黜了太子李建成,将幼子李治继位为储君。这无疑再次引发了朝野上下的震惊和非议,甚至让部分文武大臣感到不安。但李世民则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嫡长子李建成对王朝的威胁,确保王朝的延续。

这一系列的举措终于让李世民在位稳固下来。但是代价是他成为了一名极权暴君形象,甚至被很多人视为"逆子篡位"。为了维护这个因血腥而走上神坛的王朝,他不得不一再通过高压统治的方式肃清异己,镇压不满。

就这样,李世民用血腥和杀戮换来了皇权,但却陷入了不得不一再镇压异己的怪圈。而为了扫除非议、赢得民心,他又不得不花费大量心血在树立自身正统形象上。殊不知,真正给王朝带来威望的,应当是开明睿智和务实作为,而非虚华和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