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蜀王世系:延续10世13王,始于“蜀秀才”,终于康熙元年

作者:史小晋

继周朝、西汉、东晋以后,明朝成为历史上第四个分封藩王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在位31年先后三次将自己的二十几个儿子分封为藩王,让诸子前往封地镇守,而朱元璋分封的这些的藩王,大多也与明朝有始有终,自洪武朝延续到了崇祯一朝,甚至是南明皇帝朱由榔在位时

01

朱元璋之所以会选择分封藩王,原因有四:

明蜀王世系:延续10世13王,始于“蜀秀才”,终于康熙元年

首先便是稳定北方,虽然太祖在1368年建立大明王朝,登基称帝,但其实元朝的残余势力仍旧很强。可以说“元朝亡了但又没亡”,元顺帝带着朝臣以及妃嫔们逃到了大漠深处。而京城位居南京,与大漠距离太远,只有在北部边境有悍将抵御外患才可。而朱元璋在北部,设置“九大塞”王,从西到东。

其次与自己的亲子相比,朱元璋不信任自己手下的功勋之臣们。在朱元璋的意识当中,只有自己的子孙后代才能对大明王朝忠心耿耿。

其三便是朱元璋的出身,他是名副其实的草根出身,比汉高祖刘邦的出身还要低,所以太祖便感叹:还有谁比我出身寒微。所以朱元璋很多事情都会效仿汉高祖,刘邦分封子弟,朱元璋便将自己的儿子们分封为藩王。

明蜀王世系:延续10世13王,始于“蜀秀才”,终于康熙元年

其四便是朱元璋认为只有分封制,才能保证朱家王朝永固。比如周朝因为分封制而存在久远,结果到了秦朝废除后,秦“二世而亡”。

当然朱元璋也很清楚分封藩王会出现的问题,但朱元璋认为只要一国之君能处理好宗室问题便不足为虑。就这样,洪武三年,朱元璋第一次分封藩王,年龄最大的是嫡次子秦王朱樉,年龄最小的是仅出生两个月的鲁王朱檀,一共九个儿子为藩王。

洪武三年到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又有六个儿子出生,所以朱元璋便在洪武十一年再次分封藩王,此次分封的藩王年龄最大的便是蜀王朱椿,年龄最小的是卫王朱植。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将剩余的10个儿子分封为藩王。

明蜀王世系:延续10世13王,始于“蜀秀才”,终于康熙元年

就这样,朱元璋将25子全部封为藩王(当然并未全部就藩,有两位夭折)。

除了明朝北部的“九大塞王”外,就属蜀王之位最为重要。蜀王的封地在四川成都。了解历史的应该知道四川是要塞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朱元璋很重视此地。

以四川而争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

所以朱元璋将此地分封给了第十一子朱椿,朱椿的生母是朱元璋事业的“贵人”郭子兴的女儿郭慧妃。郭慧妃还是比较得宠的,除了朱椿外,还生下两子两女。

而从蜀王朱椿开始,蜀王家族坐镇四川267年之后,共传10世13王,先后出多位贤王。最后一代蜀王在位到了康熙元年,这篇文章,我们便一起来看一下:明朝的蜀王世系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02

蜀王朱椿的外祖父是滁阳王郭子兴,郭子兴在1352年起兵并盘踞濠州城,朱元璋的老乡汤和给还在当和尚的朱元璋写信,让朱元璋来参加红巾军。结果朱元璋被郭子兴看中,不仅让其做自己的亲兵,而且还将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

明蜀王世系:延续10世13王,始于“蜀秀才”,终于康熙元年

但是郭子兴心胸狭隘,猜忌朱元璋,再加上滁州城除了郭子兴外还有三位元帅,而且彼此之间不和,朱元璋认为跟着郭子兴不会有前程,所以便带着“淮西二十四将”南下,独自创业。并且在1354年攻克滁州,并且在郭子兴走投无路时迎郭子兴进城。

但次年郭子兴便病逝了,郭子兴麾下人马便全部听从朱元璋节制。

朱元璋登基后便将郭子兴追封为给滁阳王,而且还将他的女儿郭氏纳入后宫,封为慧妃。

洪武四年三月,郭慧妃生下第一位皇子——皇十一子朱椿。

七年后,朱椿被封为蜀王,蜀王府在成都修建。

洪武十八年,朱椿15岁时迎娶大将蓝玉的女儿蓝氏为王妃,并且在婚后便带着王妃一起凤阳居住。蓝玉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也就是皇太子朱标太子妃常氏的亲舅舅,蓝玉在洪武十三年的时候便已经凭战功被封为永昌侯。洪武十八年,蓝玉与朱元璋结为儿女亲家。

朱椿从小便十分喜欢读书、做学问:哪怕是被父皇朱元璋派往凤阳也不忘读书,在自己的住所中挑选了一间屋子专门用来读书,而且还在凤阳当地招揽了一些名儒来一起探讨经史。

洪武十九年,他亲自书“忠孝为藩”四个字来勉励自己;

明蜀王世系:延续10世13王,始于“蜀秀才”,终于康熙元年

洪武二十年,他专门找了一些名僧来给自己讲学,并且作四本劝谏之书来警醒自己:《正心》、《观道》、《崇本》与《敬贤》。

洪武二十一年春,朱椿修建了宝训堂,将《皇明祖训》放在正中间的位置,而历朝历代皇帝的经典之作放在左边。对于朱椿这样如此嗜书如命的人来说,不管是走到哪里,就读书读到哪里,其实朱椿如此喜好读书不仅提高了其文化素养,对于其日后坐镇四川也打下了基础。太祖对此十分欣慰满意,将儿子称呼为“蜀秀才”。

洪武二十二年朱椿正式就藩,在朱椿就藩的时候,朱元璋特地让户部运送三十万钞前往成都蜀王府作为赏赐之用,并且让一千八百多军士跟随朱椿一起前往成都。

洪武二十三年正月,朱椿正式到达蜀地。刚到成都不久,朱椿便得知大儒方孝孺时任汉中教授一职,教授生员们读书,朱椿便将其请到自己的府上教自己的儿子、世子朱悦燫读书识字。朱椿对方孝孺极其尊重,不仅让世子每次见了老师方孝孺要行师礼,而且还将方孝孺读书的庐舍命名为“正学”。

明蜀王世系:延续10世13王,始于“蜀秀才”,终于康熙元年

不仅如此朱椿还特地办郡学,知道诸位博士生活贫困,所以便将自己的俸禄分给他们,每个月一石,自此以后便成了定制。后来朱椿听说有一位叫王绅的义乌人颇为贤能,朱椿便将此人聘请来,以客礼相待。王绅的父亲死在了云南,王绅想要前往云南将父亲的遗体接回,朱椿便给了王绅一笔钱。

可以说朱椿不仅自己好学读书,还非常重视子孙后代以及所在封地的教育,对待贤能者十分礼遇,从不以亲王的身份自居,确实非常值得人尊敬。

当然朱椿作为藩王,而且还是封地在四川的藩王,自然有自己的责任要承担。

洪武二十三年正月,西番蛮人作乱,将黑崖关给烧毁了,而且还在不断地烧杀抢掠。朱椿将此事上奏朝廷,朱元璋便下旨朱椿的岳父蓝玉、指挥使瞿能前往四川平定叛乱。

朱椿很清楚两川为何会出现叛乱,所以他请求太祖能够在蜀地减免赋税,并且制定蜀地集市规范。太祖照准,果然蜀地大治。除此之外,朱椿对蜀地的佛教也很关心,经常前往峨眉山上拜佛,峨眉山上的清音阁,便是专门用来迎接蜀王朱椿而修建的。

明蜀王世系:延续10世13王,始于“蜀秀才”,终于康熙元年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皇帝病逝,皇太孙朱允炆顺理成章坐到皇位上。然而朱允炆刚登基便想要将那些手握重兵的叔叔们除掉,用不到一年的时间便先后削掉五位藩王。还没有轮到朱椿,燕王朱棣便起兵靖难,用四年的时间率领燕军兵临南京城下。

朱椿的同母弟、皇十九子谷王朱橞原本是奉建文帝之命守卫南京,然而见建文帝大势已去,便主动与曹国公李景隆一起打开了金川门,让朱棣进入南京。而朱橞也因此成为帮助朱棣坐上皇位的功臣,朱棣登基后便将朱橞的封地改为长沙,并且年俸增加2000石,护卫增加3000

朱棣登基后,朱椿是第一个入朝拜见承认四哥帝位的。毕竟若不是他的四哥朱棣靖难的话,或许朱椿的藩王之位早就保不住了。在京城待了半个月,朱椿要启程回到自己的封地,临走之前朱棣在敕谕中这样说:贤弟天生仁厚孝顺,聪慧好学,声名在外,军民都对你十分敬服。然而蜀地地势险要,夷獠杂居,贤弟责任重大。

朱椿原本就是安分守己之人,一心只读圣贤书,做好份内的事情,所以即便是永乐帝朱棣也削藩,也并未为难朱椿。不过朱椿虽安分,但他的同母弟朱橞并不安分。朱橞自打开金川门迎接朱棣进入南京开始,仗着自己有功劳,便越来越骄横,不仅抢夺民田,残骸无辜,甚至招兵买马,有不臣之心,想要取代朱棣自己坐到皇位上去。

明蜀王世系:延续10世13王,始于“蜀秀才”,终于康熙元年

朱橞想要成事,自然需要盟友。

而他的同母兄长朱椿便是最好的选择,所以朱橞便想要兄长跟自己一起造反。朱椿便派人将谷王朱橞图谋造反的事情告诉了朱棣,朱棣一开始还不相信,毕竟朱棣对待谷王比对待其他的弟弟们还要厚待,怎么都不相信谷王会做这样的事情。

但是经过查证,确实如此,朱棣便夸赞朱椿:

贤弟的这份心思,如同周公对王室的心啊!

永乐二十一年朱椿病逝,终年53岁,朱棣得知后辍朝七日,将其追谥为“蜀献王”。

03

按理说朱椿病逝,理应他的嫡长子继承蜀王爵位,然而他的嫡长子朱悦燫在永乐六年便病逝了,年仅21岁。好在朱悦燫在病逝之前留下了儿子,所以在朱椿病逝后,便由其嫡孙朱友堉承袭王爵,朱棣将侄儿朱悦燫追封为蜀庄王。

其实朱椿在时,便已经出现了叔侄争夺蜀王爵位的事情:

明蜀王世系:延续10世13王,始于“蜀秀才”,终于康熙元年

永乐六年蜀王世子朱悦燫病逝,他的儿子尚且年幼,朱椿的次子朱悦燿(被封华阳郡王)便想要谋夺蜀王爵位,朱椿又怎么不会察觉儿子的举动呢,将次子狠狠杖责一百,然后准备将押入京城由皇上治罪。幸好孙儿朱友堉为叔叔求情,朱椿才放了次子。

然而朱悦燿仍旧不死心,朱椿病逝时,朱友堉恰逢正在京城,朱悦燿便偷了王帑(tang),等到侄儿回到蜀地后朱悦燿对此不承认,而且还直接诬陷侄儿在陷害自己。朱棣得知此事后便将朱友堉召到京城,结果还未问清楚缘由朱棣便病逝了,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朱高炽经过查证,原来是朱悦燿是在说谎,所以便将朱悦燿召到京城,结果朱悦燿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错了,坚持不改,仁宗便将奏折直接扔在地上,让朱悦燿搬到了武冈居住,后来又迁到了湖南澧县。

就这样朱悦燿不仅没有得到蜀王之位,还得罪了仁宗皇帝,不得不迁到其他地方居住。

明蜀王世系:延续10世13王,始于“蜀秀才”,终于康熙元年

宣德六年,朱友堉病逝,年仅26岁而已。被宣德皇帝追谥为“蜀靖王”,然而朱友堉生前并未生下儿子,无子承袭爵位,宣德皇帝便下旨由其弟朱友壎(原为罗江王)承袭王爵。然而仅仅三年后朱友壎也无子病逝,也只活到了26岁。

如此一来蜀王大宗无嗣可承袭王爵,按理说应当从蜀王爵位应当由蜀献王朱椿次子朱悦燿一脉来承袭。但是朱悦燿早就因为得罪仁宗而失去了承袭王爵的资格,而朱椿第三子与第四子在永乐年间便先后病逝,朱椿第五子朱悦尚且在世,宣德皇帝便将蜀王爵位给了朱椿第五子朱悦这一脉来承袭。朱悦是在洪武二十九年(1397年)出生,是太祖皇帝的第四十七个孙儿。

天顺五年(1461年),朱悦病逝,被英宗追谥为“蜀和王”。

朱悦病逝后,其嫡长子朱友垓在两年后承袭蜀王爵位,然而朱友垓在位不足一年的时间便病逝了,被英宗追谥为“蜀定王”。朱友垓的草书,写得很不错,

蜀定王朱友垓病逝后,由其嫡长子朱申鈘承袭王爵,成为大明王朝第六代蜀王,天顺八年承袭王爵,在王爵上8年的时间,成化七年病逝。朱申鈘病逝时只有25岁,虽生下一个儿子但是早夭,如此一来,蜀王爵位便只能“兄终弟及”,改由朱申鈘的弟弟来承袭。

明蜀王世系:延续10世13王,始于“蜀秀才”,终于康熙元年

宪宗下旨朱申鈘的三弟、通江王朱申凿承袭王爵,朱申凿承袭王爵时22岁,弘治六年(1493年)病逝,年仅35而已,被孝宗追谥为“蜀惠王”。朱申凿还是很值得一提的,是跟蜀王始祖朱椿一样好学贤能、礼贤下士的贤王,性格非常的敬谨机敏,或许是因为父亲的影响,朱申凿的说法造诣也非常不错。

蜀惠王朱申凿病逝后,其嫡长子朱宾瀚在弘治七年承袭王爵。

朱申凿已经是难得的贤王,而他的儿子朱宾瀚更胜一筹,果然是“有其父必有其子”。朱宾瀚在位期间,不仅将蜀地治理的颇有一番墨阳,而且极其仁厚,喜欢名儒,孝宗经常在朝中夸赞朱宾瀚的贤德。朱宾瀚可以称得上是明朝中期数得着的贤王,孝宗还专门为朱宾瀚做了一首诗来称赞其有多贤能:

“河间礼乐文风盛,江夏忠勤世业昌。异代岂能专美事,吾宗亦自有贤王。”

诗中的“河间”不是地名,而是一个人名,指的是汉武帝刘彻的异母兄长、河间王刘德。刘德便是名垂青史的贤王,刘德在位期间从不问朝政,将自己毕生的精力都放在整理先秦古籍上,由两大作品流于后世。

明蜀王世系:延续10世13王,始于“蜀秀才”,终于康熙元年

诗中的“江夏”也不是地名,而是指唐朝时期的宗室、江夏王李道宗,李道宗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晚年极其好学,对待贤能之士十分敬重,贤名远扬。据说名垂青史的文成公主,便是李道宗的女儿。

孝宗用河间王刘德、江夏王李道宗来与朱宾瀚相提并论,便可见朱宾瀚在当时的声望有多高

只可惜正德三年(1508年),朱宾瀚便病逝了,年仅29岁而已,实在是可惜。

武宗将其追谥为“蜀昭王”,朱宾瀚病逝后由其嫡长子朱让栩承袭王爵,成为大明王朝第九代蜀王。朱让栩承袭王爵时只有11岁,在王位上37年之久,嘉靖二十六年病逝,被嘉靖帝追谥为“蜀成王”。

蜀成王朱让栩病逝后,由其庶三子朱承爚承袭王爵。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祖训便可以推断,蜀成王朱让栩的前两子必定是已经夭折,才会由第三子承袭蜀王爵位。朱承爚嘉靖二十八年承袭王爵,嘉靖三十七年病逝,在位九年的时间。根据一些史料的记载,朱承爚在位期间颇为贤德,勤政爱民,蜀地的百姓都十分爱戴他。

朱承爚病逝后,嘉靖帝将其追谥为蜀康王。

蜀成王朱承爚并无嫡子,在生前并未册封世子;在其死后,其庶长子朱宣圻被封为蜀王世子,来管理王府的事务。嘉靖三十九年嘉靖帝赏赐其黄金一千两,白银一万两,让其重修三大殿。并且没多久,下旨朱宣圻承袭王爵。

明蜀王世系:延续10世13王,始于“蜀秀才”,终于康熙元年

朱宣圻也是一位难得的贤王,万历年间,他将自己的俸禄银子拿出来资助朝廷,用于征讨叛乱。神宗对其十分敬佩,便让人在蜀王府外为朱宣圻修建牌坊,赐匾额“忠贤懋著”。

万历四十年病逝,被神宗追谥为蜀端王。

蜀端王朱宣圻病逝后,尤其嫡长子朱奉铨于万历四十三年承袭王爵,然而这年朱奉铨便病逝了,被神宗追谥为蜀恭王。朱宣圻病逝后,其子朱至澍先是被封为世子,后承袭王爵。

因为蜀献王朱椿得鸿宝书,所以朱椿的子孙后代都擅长炼丹之术,因为在明朝诸藩中蜀王一脉算是最富有的。

崇祯十七年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而死,北京也被农民军占领。众人便将蜀王朱至澍推举为监国,蜀地本身战略地位就极高,再加上蜀王一脉是最富有的藩王世系,自然是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的首要目标。张献忠率兵进入蜀地,朱至澍拿出五万两银子犒劳重庆以及成都的驻军。

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刘之渤建议朱至澍招兵买马,但是被朱至澍拒绝。甚至朱至澍打算逃亡云南,但是得到了刘之渤的反对,朱至澍只好坐镇成都。

很快张献忠的大军攻下重庆,张之渤便建议蜀王朱至澍拿出府上的钱财犒赏军民,以此让加固城池;然而朱至澍“要钱不要命”直接拒绝,很快张献忠便率兵攻打成都,朱至澍这才知道害怕,便赶紧出钱招兵买马,然而一切已经晚了。

明蜀王世系:延续10世13王,始于“蜀秀才”,终于康熙元年

张献忠围攻蜀王府,蜀王朱至澍、王妃以及整个王府的宫女等全部投井自尽。至于其他的宗室子弟,大多被杀;甚至有很多朱姓非宗室成员者,也被误杀。

至于朱至澍一直守着的财物,则是全部到了张献忠的手里。

好在朱至澍的儿子朱平?得以逃走,并且在隆武元年(1645年)承袭王爵,一直到1662年(清康熙元年)南明皇帝永历帝朱由榔被杀,朱平?的蜀王爵位才得以消失,至于逃亡何处便不得而知了。

结语

自蜀献王朱椿开始一直到蜀王朱至澍,大明王朝一共有13位蜀王(不包括追封),再加上南明时期的一位蜀王,一共是十四位。自洪武十一年朱椿被封为蜀王开始,一直到崇祯十七年,蜀王世系得以与明朝有始有终。而且蜀王世系,整体素质在明所有藩王世系中是数得着的,其中名垂青史的贤王便有四位,确实很难得。

当然这跟蜀王始祖朱椿是有分不开的关系,正是在朱椿所制定的规范约束下,蜀王一脉13位藩王大多都很贤德,并没有出现像秦王朱樉一样的藩王,所以蜀王世系有“大明第一贤王”之称,确实值得人佩服。

参考资料:

《明史·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十二》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六》

《明史·列传第五·诸王二》

《藩献记》卷二

李嘉裕. 浅析明代朱悦燫墓陶俑的艺术特征.

《朱申凿墓志》

明朝蜀王们鲜为人知的故事(上)

明朝有那么多藩王,为何在明末任人宰割,全无表现呢?

从“蜀王世子金印”说起,看朱元璋的分封藩王制与明朝灭亡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