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86年秦基伟访朝,金日成问还想去哪?秦:我想去上甘岭战场看看

作者:十三妹

那一年,朝鲜半岛恍如隔世,战火阴云已然散去,和平的阳光重新洒落在这片曾经饱受摧残的土地上。步入古稀的秦基伟携抗美援朝将领之姿,踏上这块熟悉而又陌生的国土。当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礼貌询问他是否还有其他想去的地方时,秦基伟略一沉吟,目光似穿越重重时空,坚定地说出了那个地名——上甘岭。那个曾经英勇无畏的战士在坚守中化为永恒的地方,他希望能再次亲眼目睹一番。然而,这个场景又将引发怎样的历史回忆?秦基伟将军的内心会掠过怎样的波澜?

1986年秦基伟访朝,金日成问还想去哪?秦:我想去上甘岭战场看看

英勇守卫:上甘岭战役爆发

1952年10月的朝鲜半岛,硝烟弥漫,枪林弹雨如影相随。上甘岭原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却因临近志愿军的战略要地五圣山,而陷入了一场血腥惨烈的战役。

1986年秦基伟访朝,金日成问还想去哪?秦:我想去上甘岭战场看看

10月14日凌晨,一股突如其来的炮火震耳欲聋,将整个上甘岭笼罩在滚滚硝烟之中。"联合国军"司令范佛里特不遗余力,狂轰滥炸志愿军在597.9高地和537.7高地的阵地。他集结了16个炮兵营的300门大口径火炮、40架飞机和27辆坦克,发射了30多万发炮弹,平均每秒钟落弹5、6发,将高地表面的阵地工事彻底夷为平地。

面对敌军疯狂的火力覆盖,守军在短短两小时内便陷入了绝境。但就在这危难关头,志愿军第45师师长崔建功紧急向指挥所汇报了表面阵地失守的战报。

指挥所内一片哗然,惟有身经百战的秦基伟沉着冷静,他当机立断调整部署,将第45师的火力兵力向上甘岭集中。"着什么急?丢了那就再夺回来。"秦基伟坚定的话语振奋了全军将士的士气。

当日黄昏,志愿军配合作战,采取炮兵突袭和步兵反冲锋的战术,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终于将失而复得的两座高地的表面阵地夺回,歼灭"联合国军"1900余人,付出500余人伤亡的代价。

1986年秦基伟访朝,金日成问还想去哪?秦:我想去上甘岭战场看看

这一战斗的胜利,无疑给了范佛里特当头一棒。他原本以为依仗着压倒性的火力优势,只需投入两个营的兵力就能迅速解决战斗。但没料到,志愿军战士们如此英勇顽强,不但将阵地夺回,更是重创了他的主力部队。

败绩让范佛里特恼羞成怒,他决心不计一切代价,夺取上甘岭阵地。10月15日起,他不断向这片狭小的战场增兵投入。与此同时,秦基伟亦了然于胸,上甘岭关乎双方的战略筹码,必须万全之策守住这片土地。

于是,双方在这片区区4平方公里的小小阵地上,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你来我往的激烈拉锯战。白天,"联合国军"凭借猛烈的炮火夺取表面阵地,一到夜幕降临,志愿军便从地下钻出,借助黑暗展开反击。

两军在这狭小的空间内展开酷烈的巷战,双方伤亡惨重,连山头都被削去了几截。但无论敌人如何疯狂轰炸,都无法消灭志愿军坚守高地的决心,这让范佛里特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惑。

1986年秦基伟访朝,金日成问还想去哪?秦:我想去上甘岭战场看看

为了查明志愿军的秘密,他不断派遣士兵侦查,终于发现了志愿军利用地形优势修建的隐蔽坑道。"联合国军"立即在阵地上建立了一座座地堡,试图阻挡志愿军夺回阵地的企图。

10月19日,第45师在秦基伟的命令下,发起了对597.9高地的反攻。可就在他们冲上高地时,一排排哑口无言的机枪枪口突然探出,向着志愿军战士扫射,爆出一阵阵血雾。

就在此时,135团2营的黄继光挺身而出,带着两名战友英勇地冲向地堡,炸毁了三座地堡的火力点。当最后一个堑壕地堡的机枪再次虎视眈眈时,黄继光拖着伤腿,毅然冲上前去,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堵住了敌人的枪眼,为冲锋战士扫清了道路,不幸牺牲。

在英勇的黄继光等战士的鲜血浇灌下,第45师终于重新夺回了597.9高地的控制权。但接下来的几个昼夜,仍旧是你来我往、反复进攻和防守的残酷景象,整个战场遍布炮火硝烟和鲜血遗迹,令人痛彻心扉。

1986年秦基伟访朝,金日成问还想去哪?秦:我想去上甘岭战场看看

血肉筚路:志愿军坚守不渝

在上甘岭这片仅有3.7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内,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展开了一场惨烈的厮杀。随着战事的持续,双方伤亡不断攀升,战场环境也日益恶劣。

由于前线阵地反复易手,弹药和物资供应线常常中断。这使得志愿军战士们长期缺乏补给,他们只能在狭小潮湿的地下坑道中艰难度日。食物和饮用水严重匮乏,不少战士饿到几天见不到一块干粮,只能啃咬着腐烂的树皮果腹。

更有甚者,有的战士甚至被迫喝下浑浊的坑道积水度日。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加之缺乏卫生条件,战士们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瘴气、痢疾等疾病横行,导致精锐之师竟出现了大批病伤员。

1986年秦基伟访朝,金日成问还想去哪?秦:我想去上甘岭战场看看

但就算是在这般处境,志愿军的将士们仍旧咬紧牙关,坚守阵地不渝。他们时刻谨记着秦基伟将军"丢了那就再夺回来"的话语,对于夺回阵地的信念丝毫没有动摇。

当"联合国军"对高地发起猛烈炮击时,他们就钻入地道暂避锋芒。等到炮火稍歇,他们便会立即从地下冲出,对敌人阵地发动反击。

夜幕降临后,他们更是乘着黑暗展开突袭,给敌人造成巨大伤亡。一次次艰难的战斗下来,他们的身上无不布满伤痕累累,衣衫破烂不堪,面容也被硝烟熏得黝黑无光。

但正是这支遍体鳞伤的军队,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凭着英勇无畏的顽强意志死死夺住了这块小小的区域,阻挡了"联合国军"进攻的步伐。

1986年秦基伟访朝,金日成问还想去哪?秦:我想去上甘岭战场看看

在最为艰难的时刻,黄继光、邱少云等一批勇士英勇献身,为大家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用热血浇灌的阵地,成为了志愿军凝聚战斗力量的临时据点。

1952年10月25日,在连续十天的血战之后,"联合国军"的进攻终于被生生止住。就在这时,两名受伤的通讯员从前线阵地赶来,向指挥所报告了一个惊人的消息:597.9高地上的战士们已数日无水无粮,只剩下少数几名伤员还勉强坚持,其他人均已陷入半昏迷状态。

接到这一消息,秦基伟二话不说,立即组织了一支120人的运输勤务队,夜间冒着硝烟穿插而过,为597.9高地的将士们运去了大量的食品和淡水,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第二天凌晨,从597.9高地突然传来阵阵枪炮声。原来,当志愿军战士们喝下滚烫的开水、吃下热腾腾的干粮后,一股迅猛的力量油然而生,他们立即冲出地道,对"联合国军"的阵地发起了疯狂的反击。

1986年秦基伟访朝,金日成问还想去哪?秦:我想去上甘岭战场看看

这一反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包括秦基伟本人。他在随后的日记中写道:"在头5夜的激战中,敌人每天使用15个炮营、一个战车营及一个大队的飞机,每天100余架次,在4平方公里的面积上一天曾落弹30万发。这是朝鲜战场上年余来最大的一次战斗……

"我们的干部战士为了保卫国家安全,为了朝鲜人民,为了保卫世界和平,不惜生命地与敌人搏斗。他们的事迹让我压不住情感流下了泪,但又使我信心百倍,勇气百倍。"

面对如此顽强无畏的志愿军部队,连"联合国军"的指挥官范佛里特也不得不心服口服。他无奈地说:"这些共产党人就像老鼠,你压住了他们,以为把他们压死了,半夜里他们又蹦将出来了。"

是的,正是这支志愿军队伍的不屈不馁和钢铁般的意志力,让上甘岭这块区区数公里的小小战场,最终铸就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他们在艰苦卓绝中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为国家、为和平护航,成为了一代代人学习的楷模。

1986年秦基伟访朝,金日成问还想去哪?秦:我想去上甘岭战场看看

坑道奇袭:转入新战术

连绵不绝的炮火肆虐下,597.9高地和537.7高地的表面阵地被夷为平地,双方步兵无法在此固守阵脚。面对这一困境,秦基伟审时度势,决定调整作战方针,转入地道作战。

事实上,在战役开始之初,志愿军便凭借当地老百姓的经验,在高地上修建了大量隐蔽的地下掩体和坑道工事。这不仅能够有效规避敌军的炮火袭击,更为今后的突袭行动创造了条件。

1952年10月下旬,随着战事越发胶着,双方步兵阵地不断遭到摧毁。志愿军终于在某个夜晚,悄然分批撤出地面阵地,进入了地下隐蔽掩体。

1986年秦基伟访朝,金日成问还想去哪?秦:我想去上甘岭战场看看

第二天一大早,"联合国军"发现志愿军的阵地竟然无人把守,便立刻展开了疯狂的炮击,试图彻底摧毁剩余阵地。然而,面对一片火光硝烟之际,他们丝毫没有发现,志愿军的主力部队早已撤入地下,并蓄势待发。

随着炮火的不断增强,地面上确实不再适合长期固守。但志愿军战士并未就此被动挨打,相反,他们开始利用夜间黑暗有利于突袭的有利时机,从地道钻出展开进攻。

一夜之间,志愿军分批杀出,给敌人以沉重打击。597.9高地上的炮兵就在一天之内击毁敌人20门火炮;第45师更是连续三夜对537.7高地"联合国军"发动猛烈攻势,几度突破敌人阵地并占领高地。

由于地下掩体较为隐蔽,使得志愿军能够在白天躲过炮火,夜间再疯狂扑击,给"联合国军"造成巨大压力。面对这种诡异战术,范佛里特彻底慌了神,不得不加派兵力前来增援。

1986年秦基伟访朝,金日成问还想去哪?秦:我想去上甘岭战场看看

11月3日,他集结步兵第7师团、第1陆战师团和第5装甲师团的主力,对597.9高地发动了总攻,试图一举歼灭志愿军主力。然而,经过事先侦查,秦基伟早已料到了这一举动。

当天凌晨,志愿军在597.9高地附近的地道内列阵待命。一声令下,大批战士簇拥而出,对敌人阵地发起了猛烈的夜袭。在黑暗、迷雾和地形曲折的环境下,志愿军趁敌不备,一举歼灭大批"联合国军"战士。

就在这时,"联合国军"对597.9高地的总攻也拉开了序幕。炮火凝空,战机盘旋而上,密集的弹雨笼罩了整座高地。但当他们浩浩荡荡冲上高地时,竟然发现无人防守,全体志愿军早已退入地道之中。

愤怒的范佛里特怒斥手下,要求立即发现并封锁地道入口。然而,经过数日的激战,志愿军地道布防早已遍布各地,入口分散而隐蔽,使得范佛里特无从着手。

1986年秦基伟访朝,金日成问还想去哪?秦:我想去上甘岭战场看看

更可恨的是,一有空隙,志愿军便会从地下暴起,对"联合国军"阵地发动反击,令他们防不胜防。这种攻防交替、地面地下并用的奇特作战方式,不仅彻底消耗掉了"联合国军"的士气,更让他们摸不清志愿军的兵力部署和作战意图,终日提心吊胆。

面对上甘岭这一怪圈,范佛里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惑。上甘岭战役已经持续了20多天,双方的伤亡无休止地攀升,而他始终无法如愿占领这块小小的战略要地,反倒是遭到了志愿军的层层牵制和反击。

最令他沮丧的是,在连日的炮击和地面冲锋之下,志愿军的战斗力依旧丝毫未减。这支顽强的部队仿佛拥有着用不完的力量,让他彻底陷入了进攻和被反击的怪圈。眼看着时局渐趋被动,范佛里特终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调整战术,暂停了对上甘岭的进攻。

生死突围:永不放弃

1986年秦基伟访朝,金日成问还想去哪?秦:我想去上甘岭战场看看

在上甘岭战役的最后一个月,战局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双方的火力持续升级,整个战场上空不断回荡着枪炮的轰鸣。尽管"联合国军"持续加派重兵,但志愿军依然如钢铁般坚不可摧。

1952年11月25日,联军司令范佛里特集中重火力,发动了对597.9高地和537.7高地的总攻,试图一举攻克这两座制高点。可就在这时,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志愿军第39军在东线某处发动了猛烈进攻,直扑"联合国军"后方。

面对来自后方的突然袭击,范佛里特不得不临时调遣部分兵力回防。就在这个转瞬即逝的空隙,599高地上的志愿军立即乘虚而入,对597.9高地发动了反击。

经过数日的激战,志愿军终于控制了597.9高地的主体阵地。眼看着主攻目标遭到反控,范佛里特勃然大怒,他二话不说,立即命令步兵、坦克、炮兵与空中军火力全面会师,对597.9高地发动摧枯拉朽的炮击。

1986年秦基伟访朝,金日成问还想去哪?秦:我想去上甘岭战场看看

数万发弹雨如注般砸向了597.9高地。在这滔天的硝烟与火光中,高地上的志愿军官兵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然而,他们仍旧咬紧牙关,死死守住阵地,同时不断向上级发出求援信号。

终于,在1952年11月30日,志愿军统帅部下达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命令:所有部队须全力突破包围,自行撤离上甘岭地区。

接到这一命令后,坚守在597.9高地上的将士们顿时士气大振。在随后的几个夜里,他们开始分批脱离阵地,沿着曲折的小道撤离战场。

留在高地上的,则是一小部分官兵。他们肩负起了掩护撤退的重任,不断对"联合国军"发动牵制和反击,吸引火力,为撤退的主力创造了宝贵时间。

1986年秦基伟访朝,金日成问还想去哪?秦:我想去上甘岭战场看看

在炮火的轰炸中,这些勇士不断地从地道钻出地面,给予敌人有力回击。很快,一次次出其不意的突袭便令"联合国军"防线溃不成军。

就在范佛里特气急败坏地组织增援之际,一个更加令他难以置信的消息传来——直到12月1日凌晨,597.9高地上已经不见一个中国军人的踪影。

原来在之前的数日里,除了掩护撤退的那些战士之外,高地上绝大部分志愿军早已经在夜色掩映下,分批集结整编,沿着曲折道路向西北方向撤离。

他们的行动路线绝大多数都规避开了"联合国军"的火力网,只有少数几个小股在转移过程中,不幸遭到了阻击和炮击。

1986年秦基伟访朝,金日成问还想去哪?秦:我想去上甘岭战场看看

从597.9高地撤离最远的一股队伍,足足走了将近20公里的山路,他们才最终抵达了新的集结地点。在漫长而艰难的撤退路上,这支部队不仅遭到了"联合国军"的阻击,更历经了炮火、寒冷与饥饿的考验。

尽管付出了极大代价,但是绝大部分志愿军主力最终还是凭借着超乎寻常的意志力与毅力,成功突破了重重包围,躲过了范佛里特的火力围剿。

当"联合国军"发现597.9高地已经空空如也,不禁掩面长叹。在漫长的围攻中,他们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可最终仍旧无法阻止志愿军的successful突围。直到12月8日,范佛里特才勉强占领了这座已然荒芜的高地,标志着上甘岭战役告一段落。

而志愿军之所以能够在这惨烈的战斗中全身而退,除了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外,上级统帅部的及时调度也功不可没。正是他们的决策,让绝大部分志愿军避开了"联合国军"的火力打击,及时脱离了上甘岭包围圈。

1986年秦基伟访朝,金日成问还想去哪?秦:我想去上甘岭战场看看

上甘岭之战,志愿军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但正是这场战役中所凝聚的顽强意志,才奠定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更加出色的战绩。他们的英雄事迹和不屈精神,成为了万众瞩目的一面旗帜,照耀着和平统一的未来之路。

英雄谱写:不朽功勋

上甘岭战役虽然结束,但志愿军英勇奋战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无数志愿军指战员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第39军军长朴元永和前侦察兵杨根思。朴元永在战役中身先士卒,亲自参与前线作战,屡立战功。1952年11月24日,他亲率部队顽强阻击"联合国军"进攻597.9高地,在激战中不幸中弹阵亡,年仅36岁。

1986年秦基伟访朝,金日成问还想去哪?秦:我想去上甘岭战场看看

朴元永生前曾两次被评为"英雄"称号,并荣获中朝两国共计9枚勋章。他的诀别诗"人生自古为了事业,岂惜一死赴黄泉"更是响彻云霄,鼓舞了全军将士的斗志。

与朴元永并肩作战的,还有38军军长曹振威和39军政委潘武。两人在战役中统帅有方,指挥若定,为最终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除此之外,战场上还涌现出了一大批英勇善战的将士,他们用热血浇灌了这片伟大的土地。比如新四军出身的排长杨小生和连长王永江,他们在关键时刻不畏生死,挺身而出,缓解了危急关头。

杨小生曾在激战中亲率小分队顽强阻击,击毁敌人步炮2门、摧毁碉堡6个。最终他在进攻597.9高地时英勇牺牲,被评为"战斗英雄"。

与杨小生并肩作战的连长王永江则率部冲出包围圈,纵深袭击敌后方,摧毁敌炮6门、歼敌160余人。他最终荣升旅长,被评为"英雄连"。

像王永江和杨小生这样默默无闻却英勇卓绝的战士,在上甘岭战场上到处可见。比如新兵战士贾桂金,他在激战中视死如归,连续击毁敌碉堡8个、重机枪4挺。最终他壮烈殉国,被评为"英雄战士"。

再比如侦察员窦长兴,他奋不顾身冲进敌阵,亲手歼灭敌人16名,最后不幸阵亡,被评为"英雄侦察员"。坦克手蒋宝珍在阻击"联合国军"时,更是直接驾驶着钢铁巨兽冲进敌阵,震慑了大批敌军。

上甘岭战场上,英雄们的事迹不胜枚举。除了阵亡的英雄们之外,还有更多的伤残将士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壮丽的史诗。

其中,第39军第112师师长赵子丰就是一位活着的英雄。在597.9高地防御战中,他被敌炮弹击中腹股沟,重伤不治。面对可能的死亡,赵子丰仍旧坚持在战场上指挥部队,直到伤口恶化、失去意识才被迫转移。他最终存活了下来,成为当之无愧的"钢铁将军"。

还有第39军军长助理尤汝诚,他在防御战中不幸双目失明,但依然临危不乱,坚持指挥直到战斗结束。尤汝诚被毛主席亲自接见并颁发勋章,表彰了他的勇气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事实上,整个上甘岭战役过程中,我军就有超过8万人次阵亡或负伤。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舍生忘死的英雄,志愿军才能够在重重炮火和敌人突击下坚如磐石,并最终突破重围,赢得战役的胜利。

他们用鲜血书写了顽强的不屈精神,以及对和平事业的执着追求;他们的英雄气概,照亮了朝鲜战场上那一段艰苦岁月里的黑暗,也必将永远照耀着中国人民和平统一的理想之路。

上甘岭战役结束后,曾有战士在诗中写道:"我辈皆为钢铁战士,热血染红上甘岭。蹋平坎坷悬崖路,为了和平豁出生!"这无疑是对所有参战英雄最好的缅怀和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