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老人说:“墓碑五不立,立后人丁散”,是哪5不立?有什么依据?

作者:惠农圈-阿真学姐

在古代,墓碑的起源可追溯到商周时期,那时的墓碑多为简单的石碑,用以标识墓主的身份和地位。

随着历史的推进,墓碑的形制逐渐丰富,雕刻技艺也愈发精湛。

到了唐宋时期,墓碑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不仅雕刻技艺炉火纯青,而且墓碑上的图案和文字也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老人说:“墓碑五不立,立后人丁散”,是哪5不立?有什么依据?

关于立墓碑这件事,从古到今留下了很多讲究,比如“墓碑五不立,立后人丁散”。

你知道这句俗语中的“五不立”是什么吗?是依据什么定下的规矩呢?

一、新坟三年不立碑

据《礼记》记载,古代丧礼极为繁琐,从逝者去世到安葬,需经历停灵、守丧、出殡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例如,停灵期间,家属需为逝者守夜,以示孝道;出殡时,则有严格的礼仪规定,如抬棺人数、行进路线等,都需遵循古制。

在唐宋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盛行,丧葬习俗中融入了更多的宗教元素,如超度亡灵、修建寺庙等。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儒家文化的复兴,丧葬习俗又回归到了以孝道和家族荣誉为核心的传统观念上。

随着时代的变迁,每个时代的丧葬习俗也在不断地调整与演变,而新坟三年不立碑的讲究也是顺应时代的要求而形成的。

古人将三年内的坟称为新坟,而三年及以上的坟称为旧坟,或许是古人不愿意接受逝者的离开,所以才不立碑。

在遵循新坟三年不立碑习俗的地区,家族成员在逝者离世后的三年内,会定期前往墓地祭拜,与逝者进行心灵的沟通。

这种祭拜仪式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更是家族成员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

通过共同祭拜逝者,家族成员能够加深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增强家族的凝聚力。

老人说:“墓碑五不立,立后人丁散”,是哪5不立?有什么依据?

在古代,人们十分推崇风水信仰,认为风水的好坏决定了人们的未来生活是吉还是凶。

因此,有人认为这一禁忌的形成与风水相关,认为过早立碑可能会破坏墓地的风水,影响家族的运势。

在古人看来,逝者离世的三年内,灵魂未能得到安息,墓地的气场也不稳定,如果此时立碑,会让逝者灵魂受到压迫,从而产生怨气,影响子孙后代的福祉。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这个讲究的起源,也不懂背后的意义,但大家依然尊重老传统,所以很多地方依然保留着新坟三年不立碑的习俗。

二、身份特殊的人不立碑

在古代,特殊人物不立碑的现象非常常见,就拿皇帝秦始皇来说,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帝王,其陵墓至今仍未发现墓碑。

专家们研究这背后的原因,认为秦始皇觉得立碑会让自己的神秘感和威严削减。

也有专家认为,秦始皇不立碑是为了守住自己陵墓的位置,这样就可以避免敌人破坏自己的墓室,损害自己的遗体。

老人说:“墓碑五不立,立后人丁散”,是哪5不立?有什么依据?

还有一些历史知名的思想家,他们死后也不立碑,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思想和成就很高,不需要通过外在的墓碑来凸显自己的成就。

还有的一些家族,他们为了保守家族的秘密,族中人死后家族的人就会低调处理他们的身后事,不立碑是就为了避免外人关注和打扰逝者。

到了现代社会,依然有很多大人物不想在自己死后不立碑,他们也有自己的考虑。

例如,国际知名影星李连杰,他在一次采访中透露自己的身后事安排。

李连杰说,自己死后,丧礼一切从简,不立碑,也不用举办丧事。

他认为自己是带着使命来到人世间的,只要做好自己的使命,就可以安安静静的离开了。

李连杰之所以这样做,其实就是他内心中更注重精神层面的传承而非物质形式的纪念。

老人说:“墓碑五不立,立后人丁散”,是哪5不立?有什么依据?

还有些人可能认为,立碑是一种虚荣的表现,他们更看重的是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名字被世人所铭记,而是希望自己的事迹能够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去。

这种低调内敛的品格,正是他们独特魅力的体现,他们认为真正的荣耀不在于石碑上的文字,而在于内心的充实和精神的升华。

由此可见,身份特殊的人不立碑的原因多种多样,一是因为个人原因,二是因为社会地位,三是因为精神追求。

他们虽然未能在石碑上留下名字,但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三、夭折的孩童不立碑

在古人看来,孩童夭折是上天注定的,是他们一出生就带着不幸的宿命,他们的离世也是顺应老天的安排,哪怕是父母想要挽留,也没办法改变这种命运。

古人之所以有这种认知,源于古代人对生命和死亡的理解。

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医疗条件有限,面对孩童的离开,人们往往束手无策,只能自我安慰是老天爷注定的。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孩子的离开,最难过的莫过于父母,而父母不给他们立碑,恰恰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以免让外人议论自己的孩子。

当然,不立碑也可以避免父母看到碑文而再次想起伤心事。

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无论其存在的时间长短,即便在不立碑,父母也会通过其他方式来表达对夭折孩童的怀念和哀悼。

例如,在家中设立灵位,定期给孩子烧纸烧衣服,让他们在阴间也能好好生活。

老人说:“墓碑五不立,立后人丁散”,是哪5不立?有什么依据?

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过去一个家庭生的孩子很多,一两个孩子夭折,并不会得到家族的关注和纪念,所以才不给夭折的孩子立碑。

而且对于大家族来说,孩子的夭折往往视为大凶之事,因为他们没有体验人生,也没有给家族做出贡献,所以这样的人不值得家族中的人去祭拜,也就没有立碑的必要。

这一习俗也反映出古人对夭折孩童的漠视,以及人们对家族血脉延续的重视。

在现代社会,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夭折孩童的数量已经得到了显著的减少。

然而,对于那些不幸失去孩子的家庭来说,每一个夭折的孩童都是他们心中无法抹去的伤痛。

现在大部分地区已经不遵守这个规矩,他们想通过立碑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思念和哀悼。

四、横死之人不立碑

横死,通常指的是因意外、疾病或灾难等非正常原因导致的突然死亡。

这种死亡方式往往让人措手不及,无法接受。

在人们的观念中,横死之人是因为某些原因未能得到应有的善终,因此不应该立碑纪念。

对于信奉风水讲究的家族来说,他们认为,族中的人横死,是会给家族带来不详的风气,如果给他们立碑,就是与上天做对,将来会倒大霉的。

从这一禁忌也看出来,古人的愚昧无知,也可以看出他们对家族荣誉的维护。

老人说:“墓碑五不立,立后人丁散”,是哪5不立?有什么依据?

迷信的古人认为,横死之人,他们的魂魄是无法安息的,也入不了轮回,他们死后,魂魄在人间徘徊,会给家里带来灾难。

为了不让魂魄入家门,古人不仅不给他们立碑,甚至连葬礼都不会准备,就是为了避免沾染上晦气。

也有的地区,对待横死的家人,会将他们安葬在很偏远的地方,这种处理方式就是为了远离横死之人的魂魄,避免自己遭遇不幸。

纵观古今,横死之人大多是生前为非作歹之人,古人立碑的目的是记录逝者生前的功绩,而为非作歹的人他们的事迹又怎么能记录呢,所以这些人是没有资格立碑的。

横死之人不立碑的规矩,让人们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避免做坏事,死后连碑都没有。

老人说:“墓碑五不立,立后人丁散”,是哪5不立?有什么依据?

五、没有后代的人不能立碑

在古代社会,有句话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后代的人无法为家族延续血脉,也不能传承家族,故而这些人是家族的“罪人”,所以他们的亲属是不会给他们立碑的。

还有人认为,这些没有后代的人,给他们立碑也是多此一举。

立碑除了纪念逝者的功德,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告诉子孙后代他是谁。

对于没有后代的人,他们死后没有人祭拜,立不立碑的意义并不大。

即便立碑也没有人来给他上坟,外人看到后,还会指指点点,议论“某某可真惨,连个给他上坟的人都没有”。

不过以现代思想来看,没有后代的人也是可以立碑的,只要他们没有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就值得亲属的缅怀。

老人说:“墓碑五不立,立后人丁散”,是哪5不立?有什么依据?

“墓碑五不立,立后人丁散”,这句俗语也透露出古人的对死亡的畏惧和对家族荣誉的维护。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人们对于死亡和纪念的理解和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在立墓碑的问题上,我们应当尊重死者和家属的意愿,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而不是盲目遵循传统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