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读创诵读(母亲节)||妈妈双手抚过的岁月(作者:农民三弟)

作者:读创网
读创诵读(母亲节)||妈妈双手抚过的岁月(作者:农民三弟)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读创诵读”

—————————▼—————————

朗诵:赵玉(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主播)

https://image.netwin.cn/cms/2024/05/11-23-36-389002.mp3

点击小三角收听

妈妈双手抚过的岁月

作者:农民三弟

这两天,偏远的河南农村老家开始安装天然气管道。突然想到柴灶旁“噗嗒噗嗒”的风匣早就不见了,前些年还算奢侈的煤炉现在已无处买煤,那用高粱莛子串起馏馍的“花拍”呢,那用麦秸扎起蒸馍的锅盖呢,那用脱粒的桃黍穗捆扎的锅刷子呢,还有那锅上灶下乱窜乱蹦的蟋蟀呢?

老家的印痕在淡漠。多次做梦回到老家,却找不到妈,急的要哭。那些让人睹物思情的老物件逐渐消亡,对妈的思念也会从记忆中抹去吗?我凄凄惶惶地搜寻妈劳作的影子,已然发现不可多得。

小时候,家里的被子、身上的衣裳多是棉布,那是妈用纺出的线穗儿换来的。农闲时候,先把脱了籽儿的棉花,用莛子棍儿搓成一尺多长的捻子。每当晚上安静下来的时候,妈的纺车就嗡嗡嗡地响起来,一手摇动纺轮,一手把捻子拉出棉线,绕在纺车的锭子上,直到形成一个比包谷棒子还要大的纺锤。我在旁边看着那捻子从空心的嘴巴里吐出细线,在妈的左手拇指和食指间不断变短,一根纺完再接一根。偶尔看到灯火暗下来,就用针尖挑去暗红的灯花。小孩子熬不住困先去睡下,往往一觉醒来,在那昏昏黄黄的灯光里,纺车依旧枯燥地在响。冬夜寒冷,妈的脚已经麻木,一边打盹一边纺线,这种情景一直浸彻到化纤布料流行的初期。当看到纺车被弃置在墙角经受风吹雨打的时候,妈肯定不止一次地问自己,这纺车真就用不上了吗?直到那纺轮的几块板子被送进灶膛,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

读创诵读(母亲节)||妈妈双手抚过的岁月(作者:农民三弟)

老家人“喜欢”吃芝麻叶,妈也不例外。为了不影响芝麻产量,采摘叶子总是在芝麻快要成熟的时节。妈头上搭着毛巾,顶着烈日,冒着高温,一筐一筐地采。回到家,用柴火锅蒸熟,摊开晾晒到平坦的土路上,半干的时候还要去揉,最后才收获黑不溜秋、曲曲弯弯的芝麻叶。整个过程在高温、暴晒下进行,出汗如晒油,看到芝麻油就会想起妈脸上晶莹的汗水。晒好的芝麻叶,荷叶包裹后,用麻皮系在房梁上,吃的时候撕个窟窿一点一点往外掏。后来更省事,竹箩头、编织袋、塑料袋一装,放在老鼠够不到的地方就行。芝麻叶泡软后,拌上油盐,下到面条锅里,虽然口感和味道都还不错,但这确实是物质匮乏年代的无奈之举,没钱买青菜,这芝麻叶既是菜叶,更是主食,所以家家户户都去大量采摘。现在物质条件好了,年轻人谁还会受这个罪?

读创诵读(母亲节)||妈妈双手抚过的岁月(作者:农民三弟)

上天眷顾,西河里有一片不大的芦苇荡。它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挖根、撅笋、吹芦笛、掏鸟窝的嬉戏场所,更重要的是可以编席子卖钱。芦苇黄了,大哥去把它割回来,得空用篾刀逐一剖开,再用石磙碾轧。哥不得空的时候,妈也会去轧篾子,撑着一根木棍,用她曾经缠过的小脚,蹬着直径半米多的石磙,来来回回无数遍,直到篾子变得异常柔韧,能够甩出波浪来。妈是跟着大娘学习编织苇席的,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弯着腰,落个腰疼病不算啥,那大娘就是因为编席累成了背锅,到死都直不起腰来。逢上开集,妈就把三两张席子卷起来,背到八里外的街上卖,卖掉了换点油盐钱,卖不掉再背回来,那小脚奔走的身影让人心痛。如今,农村人也不买苇席了,村边的那片芦苇荡也莫名其妙地衰落下去。

时代变化太快,物质诱惑又多,谁能记下这飘逝的风中也曾经有色彩、有场景、有亲情?

【作者简介】范政理笔名“农民三弟”,深圳市南山区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主任,公务员,近年在《南方都市报》《深圳商报》《躬耕》《南山文艺》等刊物发表散文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