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契丹三征高丽:本想打闪电战,破开京,不料却成大撤退,丧师辱国

作者:十三妹

"契丹三征高丽:本想打闪电战,破开京,不料却成大撤退,丧师辱国",这是一段充满戏剧性的历史。辽国凭借强大的国力,三次东征高丽,目的是要迫使高丽重新臣服、归还失地。可是,高丽在家园战场上奋勇作战,屡屡挫败契丹军的进攻。最终,双方损失惨重,辽国未能如愿以偿。为何辽国会在一开始就如此自信?高丽又是如何凭借区区小国之力,连番阻击强大的契丹军?这段历史到底隐藏着什么波澜壮阔的故事?让我们一探究竟。

契丹三征高丽:本想打闪电战,破开京,不料却成大撤退,丧师辱国

辽国三征高丽的野心

公元1018年,契丹与高丽的关系已经陷入僵局。早在1009年,高丽国王显宗王询借口东征遗民,攻占了契丹的江东六州地区。此后十年,双方时而冷战,时而开战,矛盾积累已久。

高丽自诩"东国"自有尊严,对契丹辽朝的臣属关系心存不满。显宗王询不仅拒绝归还失地,更与宋朝私通,直接背弃了臣属身份。他不断借故推迟使团入朝,却频频遣使入宋,甚至效仿宋制,采用宋朝的年号"天禧"。这种行为在当时可谓是公然反叛的表现。

契丹三征高丽:本想打闪电战,破开京,不料却成大撤退,丧师辱国

对辽国来说,高丽的行为无疑是在挑战其在东亚的中心地位。辽圣宗耶律隆绪决不能容忍这种挑衅。作为一代英主,他决心通过武力手段,彻底肃清高丽的狂妄气焰,让其重新归顺于辽。

1018年10月,辽军已着手准备远征高丽。圣宗诏命能将萧排押为大都统,殿前都点检萧屈烈为副都统,即将亲征高丽。同时,下诏严厉警告高丽军民,能主动归降者将受重赏,否则将自食其果。

辽军的初衷是打一场迅速有力的战争,给高丽当头一棒,迫使其重新恢复宗藩关系。因此,部署的是一支由精锐骑兵组成的十万大军,打算直扑高丽京师,施以沉重一击,迅速摧垮高丽的决心。

对强大的契丹来说,打赢这场闪电战几乎是毫无悬念。凭借绝对的兵力优势,高丽根本不是对手。一旦首都沦陷,高丽必将迅速臣服,重新纳入辽朝的版图。届时,不仅可以重新确立宗藩关系,还可以顺利收复失地,将有力地巩固辽朝在东亚大陆的统治地位。

这是一个看似完美的计划,辽军满怀信心,临行前就预料到了胜利的曙光。谁能想到,这次远征竟会演变成一场巨大的军事灾难,遗憾地收场。欲知后事如何,还请继续往下看。

契丹三征高丽:本想打闪电战,破开京,不料却成大撤退,丧师辱国

辽国三次东征的准备与行动

第一次东征在1018年12月拉开序幕。作为远征高丽的总指挥,萧排押率领十万精锐大军直扑高丽都城开京。辽军沿途一路猛进,所到之处无不摧枯拉朽。通州的高丽军于12月18日在当地与辽军遭遇,很快被击溃,通州都府署庾伯符等173人阵亡。

此时,高丽方面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辽军的真正意图。姜邯赞、姜民瞻等元帅本以为辽军是来攻占江东六州的,因此部署了埋伏等阻击战术。但很快,他们就发现辽军并非虚张声势,真正的目标是直取开京。

12月26日,开京宣布戒严,全城上下进入备战状态。次年正月初三,主力辽军已逼近开京百里之遥。眼看敌军蓄势待发,姜邯赞迅速派遣金宗铉等大将率领增援部队入城。与此同时,显宗王询下令实行"坚壁清野",将城内所有平民全部撤离城外。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辽军发生了一个重大的战略分歧。都统萧排押本想直接对开京发动总攻,一举拿下首都。但都监耶律八哥却持不同意见,认为高丽军一旦固守城池,将形成两军遭遇战,非常危险。他主张先行切断高丽的粮草线,以逼其投降。

契丹三征高丽:本想打闪电战,破开京,不料却成大撤退,丧师辱国

最终,萧排押采纳了八哥的建议,决定先对开京实施包围封锁。他秘密派出300名骑兵打算奇袭开京,但很不幸被高丽军伏兵全军覆没。这个意外令辽军措手不及,加上缺乏后勤补给,形势一度陷入进退维谷。

4月23日,萧排押最终做出撤军的决定。辽军在行军路线上不断遭到高丽军的袭扰,损失惨重。到了正月底,双方在龟州附近爆发了一场大规模遭遇战。高丽军趁辽军渡河之际,乘虚而入展开突袭。辽军节节败退,现已元气大伤。

第二次东征发生在同年10月,辽军再次集结,直捣高丽腹心之地。显宗王询也加强了国防实力,在渠阳、通川等地设置了坚固的阵地。双方在定州、公州一带遭遇,但均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此后辽军渐渐陷入了被动,整个战线开始皆遭瓦解。

到了第三年,辽军彻底疲惫,仅剩数万精锐兵力。在西高丽方面,高丽将领金纶等亦坚守阵地,拒不让步。最终,双方进入一种对峙的僵局,战事也就此陷入胶着。时局似乎已无转圜余地,继续拖延下去只会让两国日益濒临透支。

三征高丽的巨大代价令辽国侧重思考,是否应该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事。尽管如此,辽朝仍然没有完全放弃其重建宗藩体系的终极目标。双方在未来将如何走向和解?这正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契丹三征高丽:本想打闪电战,破开京,不料却成大撤退,丧师辱国

高丽顽强抵抗

面对辽国的铁甲雄师,高丽决不会唯唯诺诺地臣服。作为一个自视甚高的国家,高丽军民同仇敌忾,誓死捍卫领土的决心坚如磐石。

在这三次的战争中,高丽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防御之策。首先是"清野固城"的做法,将沿线城池内的平民全部疏散到深山老林,以确保军民完全分离,集中全力抗敌。其次,高丽将领们对本地地形了如指掌,不惜利用一切手段来阻击进犯的辽军。

比如在第一次东征时,姜邯赞就采取了牛皮决河的绝招。他先挑选一万二千骑兵埋伏在山谷,然后用大绳贯穿牛皮来拦截三桥川的水流。待辽军过境,突然"决塞发伏",猝不及防的大水袭来,令辽军溃不成军。此战高丽虽未能完全阻挡住辽军,但已使其元气大伤。

另一个典型例子发生在第二次东征。当时辽军试图渡过大同江到达开京,却遭到了高丽军的迎头痛击。赵元侍郎亲率勇士在马滩渡口阻击,斩获辽军万余级。这一役使辽军阵脚大乱,只得作罢。

契丹三征高丽:本想打闪电战,破开京,不料却成大撤退,丧师辱国

高丽军的顽强抗击固然来自于对家国的热爱,但更多则是出于对本土优势的发挥。地形阻力和气候环境,都给予了辽军极大麻烦。每到渡河之际,都会遭到高丽军的绝地伏击。即使一时赢得上风,继续深入也将陷入泥潭。

因此,辽军不得不在阵地作战中消耗巨大。反观高丽方面,则可以尽情利用山川之利,游击纷扰。比如金纶就率众屯驻盘古岭,斩获辽军数百人。可以说,高丽军民已将自己的家园化作坚不可摧的要塞。

除了地利之外,人和之专注自然也是高丽能屡建奇功的关键。显宗王询上下一心,号召全民总动员,鼓舞士气。大臣赵珃等人更是慷慨解囊,拿出私房积蓄支援军需。就连平民百姓,也在各自岗位上尽自己最大的绵薄之力。

高丽的这股气概,着实令辽军扼腕叹息。尤其是姜邯赞、金纶这些勇猛善战的名将,更是令辽军防不胜防。只见他们智勇双全,指挥若神,每每让辽军损失惨重。

正是凭借全民族的同心同德,高丽才能在重重艰难险阻中杀出一条血路,终于战而告捷。可以说,这是高丽人民用鲜血凝铸而成的辉煌战绩,彪炳千秋万古。

契丹三征高丽:本想打闪电战,破开京,不料却成大撤退,丧师辱国

双方血战失利

经过三年多的鏖战,辽国与高丽两军均已伤亡惨重,但最终都未能全面打垮对方的决心。无疑,这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无谓战争。

第一次东征时,辽军就已遭受重创。先是在三桥川战役中,元气大伤。后来在龟州附近,更是陷入泥潭难以自拔。最终残余数万大军只得北撤,但在行军途中,遭到高丽军的层层袭扰,几乎折戟沉沙。

至于高丽方面,虽然取得阵阵胜利,但付出的代价也不小。首都开京在备战期间就已资源耗尽,百姓流离失所。通州、公州等地更是成为辽军的重点蹂躏对象,房舍被夷平一空,平民伤亡无数。

第二、三次东征时,双方的损失同样触目惊心。在公州一役,赵元侍郎虽然斩获辽军万余人,但也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高丽阵前阵后,尸横遍野,鲜血渗透了这片熟悉的土地。

契丹三征高丽:本想打闪电战,破开京,不料却成大撤退,丧师辱国

辽军更是悲惨,沦为高丽强敌的俘虏被肢解酷刑者不计其数。连萧排押这个征战老谋子也在最后被孤军深入,几乎全军覆没,狼狈不堪。相比之下,第一次东征时的凯旋可谓物是人非。

这一切都归咎于辽国对高丽的判断过于轻视。一开始,他们以为只需出动一支猛烈的冲锋部队,就能轻而易举拿下开京,迫使高丽重新归顺。谁知道高丽的抗击如此顽强,把这支"钢铁洪流"硬生生卡在了半路。

双方都没料到战事会拖那么久。高丽虽然一开始气焰嚣张,但很快就清醒了过来。辽军的攻势比想象中更加猛烈,如果继续死撑下去,只会两败俱伤。所以高丽不得不采取低姿态求和。

与此同时,辽国的王室也已精疲力竭。接连的三次征伐已耗尽了宝贵的国力储备,军民亦对这场战争的意义产生了质疑。眼看局面一发不可收拾,辽圣宗不得不三思而行。

正所谓"战火纷飞,民间扫地"。这场战争给双方造成了巨大创伤,无疑是一笔沉重的历史教训。然而,由此双方是否就能真正反思战争的残酷,从而走向和解?这正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契丹三征高丽:本想打闪电战,破开京,不料却成大撤退,丧师辱国

停战与宗藩关系恢复

经过三年的血腥拼杀,双方终于意识到若继续对抗下去,只会两败俱伤,从而决定停止战事。1021年,辽国与高丽达成停战协议,宗藩关系基本恢复如初。

停战的导火线是1021年2月,高丽遣使入朝辽国,正式恢复臣属关系。使者向辽圣宗称臣纳赂,并上表请罪,辽国也由此收手。此前高丽就已主动低头,先后两次遣使辽国求和,态度诚恳。

作为停战的一个重要条件,双方约定恢复旧有的宗藩关系。也就是说,高丽重新臣服于辽国,承认辽朝的宗主国地位。高丽还需定期进贡,接受辽国册封,并归还失地。

具体来说,高丽必须归还1009年攻占的辽朝江东六州地区,包括通州、穆州、海州、大邱州等。换句话说,高丽只维持有开京一带的有限领土。而且,显宗王询也被迫放弃了"天禧"年号。

契丹三征高丽:本想打闪电战,破开京,不料却成大撤退,丧师辱国

另一方面,辽国作为战争发起者,惨痛代价远远超过高丽。不仅在三次东征中丢失了大量将士生命,更加耗费了大笔军费。庞大的辽军几乎遭到全军覆没,甚至萧排押这位征战老将也险些被俘虏。

最重要的是,这场战争并未能彻底征服高丽,反而让双方陷入了长期的对峙。若是再拖延下去,辽国将面临财力人力的透支危机。所以在这个节骨眼上,辽朝的王公大臣们也顾及到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当然,在恢复宗藩关系的同时,辽朝也赢得了一些有限的利益。高丽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臣服了辽国的中央权威,并且主动归还了失地。某种意义上,这也算是辽国维护版图完整的一个胜利。

但从战争的全貌来看,辽国未能一举彻底征服高丽,而高丽也没有被完全瓦解。所以说,这种停战形式更像是一种权宜之计,双方都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今后是否能真正走向和解合作,还有待时日的考验。

至此,这场旷日持久的血战宣告结束。辽国与高丽终于从战火纷飞中走出来,但心腹之患仍未解开。这一次,两国会不会汲取血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未来的道路将如何延续?一切都还充满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