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可燃冰号称可代替石油,中国的储量全球第一,现在为什么不提了?

作者:梁老师说事

可燃冰不是冰?他是天然气也就是甲烷,混合了一部分水,在低温,高压的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看起来像冰的混合物。

虽然含有一定量的水分,但是可以点燃的。

可燃冰最厉害的地方,不是可以直接点燃,而是可以分解出天然气。

而且分解出来的天然气的量非常的大,一立方米的可燃冰可以释放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

1:164的比例,所以可燃冰就像是一块能量块一样,纯度非常的高。

不仅如此,可燃冰在相同的条件下,要比天然气,石油,煤炭释放出来的热量多出十倍都不止。

燃烧以后,没有任何的杂质,也不会出现因为燃烧不彻底而产生废气。

所以可燃冰被发现具有这样大的价值之后,就被认为是一种可以取代石油的能源。

既然可以取代石油,那么他的储量大不大呢?

可燃冰的储量

可燃冰号称可代替石油,中国的储量全球第一,现在为什么不提了?

想要了解可燃冰的储量,就得先知道可燃冰一般是被地球给藏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而想要知道是什么环境,就得知道可燃冰形成的必要条件。

首先可燃冰必须在低温的环境下形成,这个低温范围是零度到十度之间。

如果温度上升到二十度的时候,可燃冰就消失了,会直接逸散到空气里。

再有就是高压。

可燃冰可以在零度,加上三十个大气压的时候形成。

最大的特点就是,气压越高分解的速度越慢。

所以想要在常温下取出可燃冰,最好有足够高的大气压。

接着就是形成甲烷的初始物质,甲烷最简单的生成方法就是枯枝烂叶的腐烂,或者使用细菌将有机质进行分解。

但形成可燃冰是需要低温的,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将碳经过生物的分解才可以。

最后一点,必须有水才行。

可燃冰号称可代替石油,中国的储量全球第一,现在为什么不提了?

所以可燃冰就藏在水里,而且是海洋里。

要知道十米一个大气压,三十米的水深就会直接产生三十个大气压,而且水越深,海水的温度就会越低。

再有就是海底中本身就有极其丰富的碳。

所以可燃冰是被地球隐藏在了水深大概在三百到三千米的海底,这个量可以占到全球的97%。

至于剩下的一小块,就被地球藏在了冻土带,内陆海,深一点的湖泊等等。

比如中国的青藏高原冻土带就有可燃冰的存在。

就拿海底来说,分布的面积高达四千万平方公里,是海洋面积的10%。

要知道地球可是一个水球。

可燃冰号称可代替石油,中国的储量全球第一,现在为什么不提了?

那么储量有多少呢?

根据科学家的推算,全地球的可燃冰储量有2.1×10的十六次方立方米。

如果换算成石油的话,相当于二十一万亿吨石油。

如果对这个数字还没有概念,对比一下天然气,石油,煤,把这三样东西的储量加到一起再乘以2就可以了。

在世界上要说可燃冰那个国家最多呢?

中国是首屈一指的,就光南海地区的可燃冰就高达八百亿吨。

那么可燃冰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可燃冰号称可代替石油,中国的储量全球第一,现在为什么不提了?

这件事,得追溯到1810年,有一位科学家叫汉弗莱.戴维和他的助手法拉第,在实验室里做试验。

他们将氯气通到水中吹泡泡。

这一次的吹泡泡行为,出现了一次奇特的现象,在水里出现了冰。

当然这块冰不是可燃冰,而是氯气和水结合出来的混合物。

这一次的发现,让人们认识到了气体和水结合之后,会产生类似冰的物质,这种物质被汉弗莱.戴维叫做气水合物。

这为人们认识可燃冰奠定了一个基础。

当时间走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天然气被开发出来了。

当时各个国家为了方便运输天然气,就建立了天然气输送管道。

方便是方便了,但让管道维护工人最头疼的事情出现了,当天气寒冷的时候,管道里就会出现一些奇奇怪怪的冰块。

可燃冰号称可代替石油,中国的储量全球第一,现在为什么不提了?

这些冰块像塞子一样,把管道堵死了。

为了找寻这些冰块,维护工人都快烦死了。

管道里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冰块呢?

最后这件事引起了科研人员的注意,最后他们拿回去进行了分析,最终得知,这就是天然气和水的混合物,不是冰。

可燃冰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人们没有感到惊喜,而是感到了麻烦。

科研人员研究的方向是,如何将这些突然出现的可燃冰消灭掉。

那么想要消灭可燃冰,就得需要知道可燃冰的形成条件。

这个研究,一直到1948年的时候,才被前苏联的科学家给解决了出来。

有水有气,再加上低温高压,可燃冰就会出现,条件缺一不可。

但当时的前苏联科学家认为,可燃冰不仅可以在输气管道中被制造出来,其实在自然界中,一定还存在着天然的可燃冰。

可燃冰号称可代替石油,中国的储量全球第一,现在为什么不提了?

知道了东西,有了推测,那么找起来就方便了。

首次发现可燃冰,是在六十年代的西伯利亚的冻土地区发现的。

那么海水里的又是怎么发现的呢?

在1971年的时候,美国的科学家想要研究海底的岩石,于是用深海钻岩技术在海底打孔取岩芯。

在这一次的科考中,发现了海底有可燃冰。

也是在这一次的发现中,将这种冰块进行了正式的概念化。

当时间走到八十年代的时候,可燃冰在各地被发现,从这个时候起,就有了使用可燃冰代替石油的想法。

可燃冰的利用

可燃冰号称可代替石油,中国的储量全球第一,现在为什么不提了?

可燃冰的发现,以及他的远景价值,让很多国家提起了兴趣,尤其是大量消耗石油,但本身还缺少石油的国家更是如此。

比如日本。

日本的国土面积本身不大,很多资源都缺,尤其是石油,但他发达的经济系统运行起来,缺少了石油,哪就麻烦了。

这就导致长久以来,日本依靠进口原油维持着他的经济运作,这个进口额度占比高达85.5%。

而天然气可以说是百分百依靠进口了。

所以日本对于海洋中大面积存在可燃冰的兴趣当然就高了。

在九十年代的时候,他们就找到了可燃冰的位置,在日本东部的海槽里,如果开采成功的话,可以满足日本未来一百年的能源消耗。

可燃冰号称可代替石油,中国的储量全球第一,现在为什么不提了?

所以在开采可燃冰的研究上,日本很积极,早在1998年就和加拿大合作,在加拿大的北部麦肯齐三角洲进行了钻探试验。

你还别说,他们成功的拿到了可燃冰的样品。

但在海洋进行试验,日本却拖到了2013年。

这一次似乎成功了,生产了六天,一天产量在两万立方米,六天下来开采量超过了十二万立方米。

当时日本对外宣称,他们是首个掌握海底可燃冰开采技术的国家。

不过很可惜的是,第七天的时候,就出现了毛病,海沙进入到了开采井中,设备报废了,只能停止开采。

这种反转太快了!

2013年三月十二号开采,并对外宣称他们掌握了开采技术,到了三月十八号的时候,对外宣布一切结束了。

对此日本不甘心,到了2017年的五月四号,日本再次来到2013年开采的地点,进行二次开采。

可燃冰号称可代替石油,中国的储量全球第一,现在为什么不提了?

当时日本指定的目标是,要连续而又稳定的开采三个星期到四个星期。

结果这次设备比上次厉害一点,开采了十二天,还是遇到了相同的原因,开采失败。

于是在2017年的六月,日本承认了自己的技术不行,和他们的开采计划不匹配。

后来就开始和美国联手,先在陆地上进行生产试验。

日本到这里,对于深海可燃冰的开采计划,就中断了。

那么美国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早在2000年的时候,美国就已经通过了可燃冰的相关开采法案,而且美国的能源部还对相关的试验进行了拨款。

到了2006年的时候,又投入了三百八十万美元,对六个相关项目进行了投资。

其实对于可燃冰的开采,很多国家都在尝试,比如美国,加拿大,荷兰,日本等等。

但这些国家对可燃冰的开采,在陆地上试验就没有什么太大的进展,就不要说海洋上了。

中国对于可燃冰的开采

可燃冰号称可代替石油,中国的储量全球第一,现在为什么不提了?

中国本身的发展就需要庞大的油气资源进行推动,所以对于可燃冰也是相当重视的。

早在1999年的时候,就设立了可燃冰的调查研究项目,并在中国海域中找到了可燃冰。

话说不打无准备的仗,所以到了2002年的时候,这就开始了一个为期十年的调查和研究项目。

在调查可燃冰资源的同时,开展起了技术攻关。

五年后,也就是2007年的时候,就进行了一次可燃冰钻探,这也是第一次,样品很快就被成功的取出。

取出样品这并不算成功,还的能够进行持续性开采才行。

要知道之前能从海底取出可燃冰的国家就有三个,分别是美国,日本和印度。

到了2011年,试采项目立项,当然勘察可燃冰资源的行动也一直在推进。

可燃冰号称可代替石油,中国的储量全球第一,现在为什么不提了?

时间走到2017年,所有的技术积累已经到达了突破的点上。

所以这一年,进行了首次海域可燃冰的试采。

开采水深一千二百二十五米,试采时间预定一个月,预定总产量是近八十七万立方米。

本身这就是一次试探性的开采,算不上实验性的开采。

结果一口气就开采了六十天,由试探性开采,变成了实验性的开采。

从这里开始,可燃冰的开采,中国就从跟跑的模式,变成了领跑了。

到了2020年的三月二十六号,中国自然资源部,宣布中国在中国海域的第二轮试采成功,而且是超额完成。

可燃冰号称可代替石油,中国的储量全球第一,现在为什么不提了?

最主要的是,可燃冰的关键性装备,都是国产的,而且试采的过程中甲烷没有泄露,更没有发生什么地质问题。

所以既然都领跑了,有什么值得炫耀的,说一声就可以了。

就像中国的超算,一开始是跟着人家跑,成为第一,人人皆知,可到了从硬件到软件都实现了国产化之后,就很少再听到超算的话题一样。

这就是传统,看看历史上,一旦打了胜仗,寥寥几笔带过,你想多知道一点,他都不乐意写。

可要是打了败仗,你看看,长篇大论的写,又是辎重,又是人数,又是地点,生怕后人不知道。

就这习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