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善良的邻居刘继祖送朱元璋一块地安葬其父母,刘继祖结局又如何?

作者:小岛知风

洪武十一年(1378年)时,天下已经基本稳定,明太祖朱元璋下了一道圣旨,他追封安徽凤阳的一位普通农民刘继祖为义惠侯,让刘继祖的子孙后代永远承袭义惠侯爵位,并且朱元璋还派人把刘继祖的神主牌位供奉到了明朝的祖陵明皇陵内,让刘继祖享受历代明朝皇帝的跪拜和香火供奉。

就这样不仅刘继祖的神主牌位接受历代明朝皇帝的香火供奉,他的子孙后代还一直在明朝世袭义惠侯爵位直至明朝灭亡,爵位传承了两百余年。

那么在历史上向来以残酷对待功臣著称的朱元璋为何会如此厚待普通农民刘继祖及其子孙后人呢?其实这一切都源于刘继祖当初的一点善心,刘继祖生前也绝对不会想到自己当初只不过给了朱元璋一块荒地让他安葬父母和兄长,居然让子孙后代与大明王朝共富贵。

善良的邻居刘继祖送朱元璋一块地安葬其父母,刘继祖结局又如何?

刘继祖慷慨施恩于朱元璋

朱元璋本名朱重八,其家族世代都是安徽凤阳的普通农民,而且他的家族很贫苦,不是有土地的农民,是那种连土地都没有,靠着帮别人家种地的佃农,总之朱元璋的家族非常的穷苦。

虽然家里穷苦,但是朱元璋的老爹朱五四秉持着添丁进口就是财富的心理,还在疯狂生孩子,朱元璋是家中最小的儿子,他上面有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本身生活就贫苦,再加上子女多,老朱家的生活就更加贫苦了。

正是由于家里贫苦,朱元璋的三哥朱重七很早就跑到当地一户刘姓人家当了上门女婿,而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则一直给本地的地主刘德当佃户,其实刘德与朱元璋的三嫂刘氏还有刘继祖都属于是同族,整个刘氏家族在当地算是比较富裕的大家族。

在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年)时,淮北地区发生了很严重的蝗灾和旱灾,这两个天灾又进而引发了瘟疫,可以说这一年淮北地区的老百姓日子过得很痛苦,朱元璋就算是当时众多痛苦的老百姓中一位,因为他的父母和大哥朱重四都在这一年去世了。

善良的邻居刘继祖送朱元璋一块地安葬其父母,刘继祖结局又如何?

父母兄长的去世不仅让朱元璋悲痛万分,更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因为当时的朱元璋手里一分钱都没有,古人讲“人死为大,入土为安”,可是老朱家连块地皮都没有,还没有钱,当时的朱元璋和二哥朱重六一家三口穷的连饭都吃不上,拿什么去安葬父母兄长啊。

所以朱元璋和二哥朱重六很着急,眼看着父母兄长的尸体都该臭了也没地方安葬,兄弟俩是真拿不出钱来安葬他们。因此朱元璋提议哥俩去找地主刘德,恳求刘德看在父亲朱五四给他当了一辈子佃户的份上,施舍一块地或者借点钱也能把他们下葬。

于是哥俩找到地主刘德苦苦哀求,可是灾荒之年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刘德的庄稼收成也不好,日子也过得紧了起来,况且朱元璋兄弟二人一穷二白,说是借地或借钱,但是哥俩哪有还的可能,因此刘德很无情的痛骂了朱元璋兄弟二人一顿,不仅把他们俩赶了出去,还当街痛骂哥俩想借着父亲去世的机会讹他的钱和地。

发达之后的朱元璋回忆起这件事时,称:“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

善良的邻居刘继祖送朱元璋一块地安葬其父母,刘继祖结局又如何?

在刘德当街痛骂朱元璋兄弟俩时,引起了村里人的围观,在这些围观的人群中其实都很同情朱元璋兄弟二人,但是只可惜他们也都是穷人爱莫能助。恰好围观的人中有刘德本家亲戚刘继祖,正是刘继祖眼看朱元璋兄弟二人被刘德如此奚落而引发了同情怜悯之心,因此在刘德骂完回家后,刘继祖让儿子刘大把朱元璋兄弟二人请到家里吃饭。

这一天刘继祖给朱元璋兄弟二人准备了很丰厚的饭菜,让他们哥俩吃了多年以来第一顿饱饭,在酒足饭饱之后,刘继祖先是宽慰了朱元璋兄弟二人,随后就表示自己家里有一块荒地,可以赠送给朱元璋兄弟,让他们赶紧回去准备棺材择日安葬父母兄长。

当时朱元璋家里的情况是朱重四虽然死了,但是还留下妻子王氏和一对儿女,朱重六也有妻子唐氏和儿子要养,这一大家子还得养孩子,还穷得叮当响,哪有钱买棺材,所以朱元璋和朱重六一商量,只能拿破被褥和草席给父母兄长当棺材了。

用后来朱元璋的话说就是“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这意思就是说只能用破衣裳、破草席、破被褥把父母兄长的尸体卷起来下葬。

善良的邻居刘继祖送朱元璋一块地安葬其父母,刘继祖结局又如何?

靠着刘继祖施舍的荒地朱元璋才总算勉强安葬了父母兄长,安葬好死人之后,还得安排活人啊,老朱家已经穷的揭不开锅了,朱元璋的大嫂王氏一看也不想连累两个小叔子,于是主动带着一双儿女回了娘家。

而朱重六眼看着灾情越来越厉害,继续留在老家那就是等死,因此朱重六决定带着妻子唐氏和儿子去外地逃荒。至于朱元璋则幸运的被本村汪大娘收为义子,暂时住在了汪大娘的家里,就这样老朱家一大家子就散了。

可是后来汪大娘家也揭不开锅了,走投无路之下,汪大娘托人把朱元璋送到了皇觉寺当和尚,至少让他能有一顿斋饭不至于饿死,还有僧衣穿不至于衣不蔽体。但是好景不长,很快皇觉寺也揭不开锅了,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主持方丈召集寺里的和尚让他们下山去化缘,其实名为化缘,实际上就是让他们去当乞丐要饭,就这样朱元璋沦落成了乞丐。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走投无路,最后投奔了郭子兴领导的反元起义军红巾军,而朱元璋也很快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机智获得郭子兴喜爱和重用,还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为妻,成了红巾军方面的重要大将,也为他日后驱逐蒙元政权,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善良的邻居刘继祖送朱元璋一块地安葬其父母,刘继祖结局又如何?

发达之后的朱元璋知恩图报

在至正十三年(1353年)时,朱元璋已经发达,成了红巾军方面的重要领导,但是这时候的红巾军内部争权夺利不断,因此他对红巾军心灰意冷,于是他决定带领部下开创自己的地盘,于是他就带着心腹大将徐达和郭英等人攻下了滁州。

也正是朱元璋攻下滁州之后,他的名声迅速在江淮地区鹊起,他的二姐夫李贞和外甥李文忠还有大嫂王氏带着侄子朱文正与侄女就是在这时期听说他的事迹后才来投奔。

在李文忠和王氏这里朱元璋才得知三哥朱重七和三嫂刘氏以及两个姐姐外加大姐夫王七一都已经先后感染瘟疫去世,而二哥朱重六一家始终没有音讯。因此朱元璋就派人去民间寻找朱重六一家子,结果却是朱重六没找到,找到了朱元璋的两个恩人刘继祖的儿子刘大和汪大娘的儿子曹秀。

从刘大和曹秀口中朱元璋才知道刘继祖和汪大娘都已经先后感染瘟疫去世了,由于持续的灾荒,刘大和曹秀都已经沦落成乞丐了,在乞讨时才被朱元璋的人找到。

善良的邻居刘继祖送朱元璋一块地安葬其父母,刘继祖结局又如何?

朱元璋得知两位恩人去世的消息后,也是很悲痛,为此还摆设祭坛亲自祭奠了刘继祖和汪大娘,随即又把刘大和曹秀供养起来。

刘大和曹秀一直受到朱元璋好吃好喝供养,总觉得不为他出力不好意思,因此二人经常向朱元璋要求去前线杀敌,可是朱元璋却害怕二人在战场上受到伤害,坚决不同意让他们上战场,只把他们留在身边当护卫头领。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时,朱元璋已经消灭了劲敌陈友谅,另一个劲敌张士诚也处在他的包围圈之下覆灭在即,这时的朱元璋已经自称吴王,而朱元璋名义上的领导小明王韩林儿也在这一年莫名其妙的淹死了,朱元璋在这一年称帝建国只是时间问题了。

因此眼看大势已定,朱元璋又思念起二哥朱重六一家子,于是再次派人到民间去寻找朱重六,这一次他派去的人还真找到了他的二嫂唐氏,他在唐氏口中得知二哥朱重六和侄子朱旺在逃荒途中先后感染瘟疫去世了。

善良的邻居刘继祖送朱元璋一块地安葬其父母,刘继祖结局又如何?

听说二哥朱重六去世的消息后朱元璋哭得几乎昏阙,至此朱元璋至亲之人已经全部离世,朱元璋越发思念一家人在老家的时光,因此朱元璋决定按照二嫂唐氏交代的墓地挖出朱重六和朱旺的遗骸,他要亲自护送二哥和侄子的遗骸衣锦还乡安葬,让他们归葬在父母和兄长身边。

既然朱元璋要衣锦还乡,那自然得带上刘大和曹秀,而且他还带上了起居注官,他希望自己这一次衣锦还乡能载入史册。

可是当回到老家之后朱元璋才发现当初的家乡已经破败不堪,原来村里有一百多户人家,现在只剩下二十来户了,他的老宅子更是破败成一片废墟,而当他找到刘继祖当年送给他安葬父母的半分地时,他发现坟头草都比他还高了,墓地更加破败不堪。

这些让朱元璋十分感慨,他就想重新选一块风水宝地将父母兄长重新安葬,但是他想给父母迁坟的想法遭到了军师刘伯温的强烈反对,刘伯温认为“起坟改葬,恐泄山川灵气”。

善良的邻居刘继祖送朱元璋一块地安葬其父母,刘继祖结局又如何?

刘伯温劝告朱元璋这块地实乃风水宝地,朱元璋的父母兄长正是因为葬到这里才能保佑他开创基业,所以另选坟地才是破坏了风水。

因此朱元璋就决定在刘继祖赠予的半分地的基础上对坟地进行扩建,他又派人把三哥朱重七夫妇和大姐夫妇、二姐的遗骸都重新起了出来,把他们的尸体连同朱重六和朱旺的一起葬到了刘继祖赠予的坟地中。

朱元璋家族墓地的扩建筹备工作就交给了刘大和曹秀负责,为此朱元璋还特意给二人起了一个文雅的名字,刘大被改名为刘英,曹秀被改名为汪文。

而这一次朱元璋衣锦还乡后,还特意找到了当初辱骂还瞧不起他的地主刘德。本来这一次朱元璋回乡,很多乡亲都争相来观看他,唯有地主刘德因曾经辱骂殴打朱元璋而不敢出来看他,这一次看朱元璋主动找上门来,这把刘德可吓坏了。

善良的邻居刘继祖送朱元璋一块地安葬其父母,刘继祖结局又如何?

当时的刘德也因为灾荒而落魄,朱元璋看到落魄还年迈的刘德,心里感慨万分,也感到颇为凄凉,朱元璋为此感叹一声。而刘德看到朱元璋后则战战兢兢跪下磕头求饶,朱元璋一看更加心软,叹着气搀扶起了刘德,并说道:“此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耶?”

在朱元璋这一声声的叹息中就原谅了刘德,当朱元璋得知刘德家也破败之后,为此特意赏赐给了刘德三十顷地,还免去了刘德家族的十年税赋,朱元璋算是上演了一幕以德报怨的佳话。

很快朱元璋建立了明朝,而他的家族墓地也就变成了皇陵,因此朱元璋称帝后就任命刘英为皇陵祠祀署署丞,他让刘英带着村里剩下的二十余户人家世代守护皇陵。

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时,朱元璋的家族墓地正式建成,朱元璋定名为明皇陵,他为了感念刘继祖和汪大娘对自己的恩德,因此特意命人把二人的神主牌位供奉到明皇陵之内。

善良的邻居刘继祖送朱元璋一块地安葬其父母,刘继祖结局又如何?

同时朱元璋还下旨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并亲自为刘继祖撰写了祭文,在祭文中朱元璋称: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

要知道朱元璋很少亲自写文章,就是因为他的文化素质基础较差,可是对于为刘继祖写祭文他却是亲自执笔,而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他是多么感恩刘继祖赠地之恩,足见他对刘继祖的感恩之心。

此后刘继祖的儿子刘英一直在老家看护皇陵,刘英晚年时身体不好,预感大限将至,于是他跑到南京想看朱元璋最后一眼。结果当时朱元璋公务繁忙没来得及接见他,他就认为朱元璋当皇帝后架子大了,在宫门外痛骂了朱元璋一番就赶回老家了,回去之后不久他就去世了。

而朱元璋后来有空想见刘英时,听说他回了老家,就派人去请他,结果却得知他去世了,为此朱元璋十分悲痛和愧疚,后悔没能见他最后一面,为此朱元璋悲痛之下亲自为他撰写了《祭署令刘英》的祭文,并且亲自到他的坟前哭读祭文。

刘继祖和刘英父子能让很少亲自写东西的朱元璋写了多篇祭文,可见朱元璋对刘继祖的感恩之情,可以说朱元璋对刘继祖的恩德是永生不忘。

善良的邻居刘继祖送朱元璋一块地安葬其父母,刘继祖结局又如何?

写在最后

此后刘继祖的义惠侯爵位一直传承至明朝灭亡,由于在整个明朝时期传承了义惠侯爵位,刘继祖家族很快就成了凤阳当地的名门望族。

也许刘继祖当初的善举并没有希望获得朱元璋的回报,只是他正好遇到了朱元璋成就了帝王霸业,半分荒地为子孙后代换来了二百多年的铁饭碗爵位,这个投资回报绝对是超出刘继祖想象的。

当然,前提是刘继祖的善良才能换得如此结果,朱元璋如此诚恳报答刘继祖家族,也是想告诉世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好人会有好报的。

文/小岛知风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