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顾士云|旧事重忆——耳闻目睹大跃进

作者:心语文化

顾士云 崇明区建设镇人,1952年出生。1970年应征入伍,1973年退伍同年任村党支委兼16队队长。1974年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1977年12月参加首次高考,1978年5月入读上海师范学院政教系,1980年7月毕业后到建设中学任教。1985年1月担任学校党支部书记。1998年11月转任学校校长。2009年8月离任后担任崇明县教育局党建督导员。2012年退休后至2021年底,先后担任崇明区教育督导室责任督学和扬帆教育评估中心成人培训的专职督导员。现为崇明区文史研究会会员。©本文经授权后发表,转载、投稿及咨询请联系本公众号。

旧事重忆——耳闻目睹大跃进

我是一九五八年春季入学的,读的是春季班,当年办这种班,本身就带有大跃进的思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没有教室,就搞拼班复设;没有教师,就让教师兼职。我们上半年和秋季班的一年级复设,下半年又和三年级复设。而春季班读了半年,下半年又重读一年级。记忆中,那是一个追梦的年代,到处都在涌动着激情的浪潮,也使我们有缘耳闻目睹了大跃进中的一些往事。

一、歌谣飞扬跃进声

1958年5月,党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其后又在全国开始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史称三面红旗。记得入学初,高级社刚建立一年,我们还在唱“合作化的农村,一片新面貌。社会主义的根子,扎得牢又牢。农业纲要四十条,四面八方传开了”的合作社颂歌。下半年,人民公社建立了,我们又开始唱“人民公社好啊,红旗升上天;工农商学兵啊,样样都齐全。共产党,总路线领导人民齐心干,集体力量大,办事为大家。一轮红日照中华啊!”这首人民公社的颂歌。那年月,到处都飘扬着大跃进的歌声:“戴花要戴大红花呀,骑马要骑千里马;唱歌要唱跃进歌,听话要听党的话。”连书本上也登载了这样的歌谣:“单干好比独木桥,走一步来搖三搖。合作社好比大木桥,风吹雨打不牢靠。人民公社是金桥,通向天堂路一条。”伴随着总路线的实施,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大跃进和公社化的高潮。处在跃进浪潮中的人们,都盼望着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奇迹,盼望着早日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顾士云|旧事重忆——耳闻目睹大跃进

二、大跃进里放卫星

忽如一夜东风来,公社之花遍地开。1958年的下半年,全国农村普遍开始建立人民公社。当年的宣传也特别鼓动人心,说共产主义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只要用大跃进的冲天干劲,就可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干部们形容:共产主义并不遥远,现在用烟管头都可以接得着了。国家提出的“十五年超过英国,二十年要赶上美国”的口号,也激起了人们的跃进愿望,人们用石灰浆水把这个口号刷在了乡村的砖墙上。当时的宣传说:农村很快会实现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农民很快就会过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优越生活。经过多少年穷捱苦熬的老百姓,现在就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了,能不激动人心吗?墙壁上不仅刷满了大幅宣传标语,还刷上了卡车装玉米、飞机装棉花的大幅宣传画。报纸上开始了打擂台比赛:粮食亩产今天这个地方超了千斤,明天那个地方超了万斤;刚刷新了万斤记录,又有地方说超了三万斤。擂台越打越大,指标越提越高,最多的地方说指标已经达到了二十万斤。当年时兴的口号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真是跃进年代好幻想,诸人都在说梦话。

顾士云|旧事重忆——耳闻目睹大跃进

三、超英赶美大炼钢

超英赶美是大跃进的目标,瞄准的就是人家的主要工业指标。1957年大陆的钢铁产量是535万吨,只占英国的一半。1958年,国家原先的指标是750万吨钢,后来在6月份提出钢铁产量指标要翻一番,实现1070万吨。在没有产能没有原材料的情况下,突然提出这样的跃进指标,就倒逼着全国掀起了大炼钢的高潮。干部们先是上门宣传要为国防建设捐献铜器铜材。当时正值解放军福建前线炮击金门,农村里掀起了捐献铜材保国防的高潮,老百姓把家里能用的各种铜器具都捐献给了国家。我家里也把仅有的铜勺、广勺、铜面盆、铜烘缸捐了出去。紧接着,干部们又上门动员群众把家里的铁器和废钢烂铁捐出去支持大炼钢。因为吃食堂饭了,小灶头不用了,干部们还动员群众砸锅卖铁支持大炼钢。各地都建起了土法炼钢的小高炉,没有焦炭,就用柴爿替代。由于温度达不到要求,炼出来的钢大多成了废铁。有的地方把铁门铁窗也拆来炼钢,结果好钢炼成了废铁。

顾士云|旧事重忆——耳闻目睹大跃进

四、挑灯夜战搞深耕

当年为追求高产量,人们动了好多脑筋。不知谁想到了深翻土地能够增加土地肥力,提高粮食产量,于是大家就挖土三尺搞深翻。到处都是深翻队伍,白天红旗招展,晚上灯火点点,人们挑灯夜战搞深翻。哪个生产队晚上不出工,第二天就要被插白旗,把先进的红旗换成后进的白旗。白天出工点人数,晚上夜战看灯火。有些偷懒的人,为了应付挑灯夜战的场面,把煤油灯插在田里,人则躲到大(音同“杜”)米稭周里睡觉去了。嫌这样的深翻还不够,县里又调集壮劳动力在上沙头进行绞关犁深翻。那种深翻的绞关犁没有机电动力配套,全靠人力转动;没有牵引绳,就用竹子绞绳牵引。人工牵引绞关犁,耗时费力效率低,反正那时候有的是人,就搞起了人海战。听参加者叙述,当时的场面非常壮观,我祖父就被派去江口那个地方搞过绞关犁深翻。

顾士云|旧事重忆——耳闻目睹大跃进

五、开河用上轨道车

崇明人开河筑岸,历来用铁锹掘泥,泥络挑泥。但在大跃进年代,却翻出了新花样。那年月,人们激情澎湃,无所畏惧,只要敢想,就会敢做。有人就异想天开,开河时用轨道车运泥,就能提速增效,这也真是开了历史的先河!从秦始皇开大运河算起,人们开河,历来都是手掘肩挑人扛,从来没用过轨道车,这回算创了新。这个轨道车的车轨和拖车都是木制的,拖车的车梁下装了四个铁弹子盘,车梁上铺了木板,装了框架,就像以前小贩去上海进货拖的平板拖车一样。因为有轨道,大家又都叫它小火车。这车平地上好拉,算是省力的。但上坡就难拉了,装少了不合算,装多了不仅拉不动,还会把轨道扭坏。当年做木轨道和木拖车的材料,都是采挖本地的大树做的,新鲜的材质容易变性,不少轨道一开始就变性,铺在湿地上,更不经用了。拆腾了一冬天,从马桥小学北边的万家宅到老横岸之间,不足两公里的张网港裁湾取直河床,开成了坑坑洼洼的半拉子工程。过了年开学后,河道工地上,报废的小火车及其轨道依然扔得满地都是。这段河,最终还是两年后用人工挖成的。

六、荒唐试验成奇闻

大跃进的特点就是敢想敢说,敢作敢为:不怕干不成,就怕不敢干。大跃进中的稀奇事每天发生,在我的周围就有过三次荒唐试验:

一是烧煮大粪喂养猪。有人看到狗会吃屎,看到粪坑里的蝇蛆吃得白白胖胖,就来了灵感:大粪里边有很多营养,可以用来喂猪,既省粮又长膘,一举两得。于是就在大队畜牧场里,搞了一次烧煮大粪喂养猪的试验。哪知这东西越烧越臭,恶臭熏天,最后因猪不吃,人难受才作罢。

二是小麦亩种三百斤。大队青年突击队搞深翻,种了一块试验田。他们为增加播幅,煞废苦心地把土地整成坡沟状,使坡沟的坡顶、坡面和坡底都当作种植面积,并下足了基肥。他们设想,只要一个麦穗长三十多粒麦子,下三百斤麦种,就能使小麦亩产上万斤。结果因密度过大,小麦疯长,没有抽穗就倒伏了,三百斤麦种颗粒无收。

三是蛤蟆沤肥种棉花。用癞哈蟆沤肥种棉花试验田,就发生在马桥小学。受大跃进中种高产田的影响,学校老师动员学生捉蛤蟆沤肥,用来做种棉花试验。两大坑沤肥沤得臭气冲天,施到棉田里棉花长得比人还高,但结了棉桃开不出花,照不到阳光的棉桃后来都成了烂桃。

由于人们太敢想了,所以,这种异想天开的荒唐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七、大办食堂敞开吃

这也是大跃进年代最为壮观的奇景。全民办食堂,大家吃食堂饭,这是公社化以后的普遍做法。一般的食堂几十户人家聚在一起吃,大型的食堂要有上百户人家。那时的口号是:鼓足干劲生产,畅开肚皮吃饭。既然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就把社员家里的灶头砸了,把社员家里的猪羊鸡鸭都平调到了食堂,大家来分享。办食堂是穷共产主义的尝试,一方面是吃饭不要钱,另一方面是生产不发钱。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有福同享,有饭同吃的社会氛围。这个好事来得快,去得也快。大食堂的伙食不是靠自己生产,而是靠平调,一平二调,拿来主义,哪个地方有柴米油盐就去那里调,不结帐不付钱。这种做法本身就是竭泽而渔,把一个地方的资源吃光了,这个地方自身何以为继?坐吃山空,大鱼大肉的共产主义生活过了两个礼拜就停止了,到后来,人们连吃粥也要限量了。

顾士云|旧事重忆——耳闻目睹大跃进

八、吃糠咽菜饥难忍

由于粮食供不上,大食堂只好加水煮粥,大家重新陷入了饥荒。其后三年,食堂的日子越过越穷。从1959年开始,全国遭受了连续三年的严重自然灾害,虽然食堂还在办,但那个粥越来越薄了。那些年,崇明没有明显的自然灾害,但生产的粮食都调出去了。生产队如果把粮食藏起来,搞瞒报私分,那是要吃官司的。村里有个生产队社员饿得不行了,吵着要队长私分粮食。东窗事发后,带头要求分粮的那个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老退伍军人最后顶了三年罪。当年收麦和收玉米季节,粮食登场后,大队都要从邻队抽来干部进行现场监督,防止瞒报私分。有一段时间,本地粮食调出去多了,国家给队里返还山芋干和精米糠代粮。食堂里的薄粥汤,有时就被山芋干丝汤替代了。食堂里打回家的薄粥汤,薄得能照得见人面,每人最多分上一公碗,耐不了饥。饥荒的人们就用南瓜代粮,用蒒草仔、山芋横筋、胡罗卜、大头菜代粮。到后来,就直接用野莱代粮。各种野菜,挖来后用开水焯一下,切碎后就拌在粥里充饥。我们这辈人,大多吃过野菜,对曾经吃过的小蓟头、麻耳朵草、花被单草、野卧藤藤、钢剪刀、野芹菜这类野菜,都记忆犹新。野芹菜我至今仍不敢吃,那年吃了野芹菜,我们一家人都恶心呕吐过。

大跃进运动的口号和做法延续了好几年,作为大跃进运动产物的人民公社大食堂,也延续了近三年。那些年的大跃进运动以及兴办的公共食堂,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话题。古稀之年忆往事,耳边犹闻跃进声。大跃进中的诸多往事,虽然已经过去了六十多年,但它仍然保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仍然是我们这辈人挥之不去的集体记忆。

完稿于2024年3月3日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发布,任何媒体及个人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授权,并在转载时标明出处及作者,谢谢合作。

心语编委会

主 编:陆安心

副主编:施炳刚

视 觉:沈雯逸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顾士云|旧事重忆——耳闻目睹大跃进

Copyright © 2014 - 2024 心语文化

分享

收藏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