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快抖大叔
泸沽湖是一个我从2012年开始,基本上每年都会去至少一次的地方。
原因很简单,不管你什么方式打开,这个地方的风景,人文,体验从来都不会让你失望,尤其它的秋天。
这次去呆了两天,比较悠闲,把欠了许久的一部记录片《三个摩梭女人的故事》在湖边露台就着初冬暖阳慢慢看完了。
P1.另一种生活
生活在川滇交界处的摩梭人,是迄今中国唯一保存有母系氏族社会特征的人群。这部记录片是一个香港年轻人在1998年来到刚刚旅游开放还没有多久的泸沽湖边,生活了一年拍摄素材剪辑而成。主要用了年轻女性达史拉措,她的妈妈车拉措,及她的祖母阮苦达度三代泸沽湖落水村当家人的视角来解读摩梭人是怎么认识这个世界,怎么与这个社会相处,怎么处理人一生之间的亲密关系的。这样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包括男人与女人、父母与孩子之间,是怎样相处的。达史拉措来自一个典型的摩梭大家庭,她在摩梭的风俗中成长,又在成年之后嫁给了一个汉人,民族习惯的不同导致二人之间发生了许多冲突。
阮苦达度是一个典型的老摩梭人,已经年逾 80 岁,只会说摩梭语。她经历了摩梭社会从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传统形态到大运动再到推行一夫一妻,再到改革开放的全过程。车拉措是泸沽湖边的一个民族导游,亲历了旅游开发与现代生活对摩梭社会的侵蚀。她们三个都是摩梭人社会变迁的见证者,从他们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摩梭人母系家庭与集体生活的特点以及他们正面临的挑战。
P2.关于家庭
母系社会第一个特点就是大集体。车拉措也在纪录片中说道,“只要是摩梭人,我见到女性的长辈都会叫阿妈,他们也会把我当自己的女儿一样看待”。这种“大家庭”的观念从狭义上指的是母系的、没有父亲和丈夫角色的大家庭。祖母屋是摩梭人最神圣的地方,每一个孩子都在祖母中长大,然后生活在以祖母为纽带十几个人组成的大家族里,在泸沽湖在21世纪,还有着存活了一两百年的祖母屋。
也恰恰是这样的家庭,让达史拉措有底气说出“小家庭不是我生活的目标,哪怕失去爱人也没有什么,我还有整个大家庭,母亲和姐妹们的爱,他的爱只是我生命的一小部分”。
P3.关于两性
记录片有一个摩梭女孩的话特别打动我。她说,“摩梭人男女双方一辈子不共同组成一个家庭,男子白天和母亲、姐妹这些最亲的人一起生活劳作,晚上又可以去找心爱的人在一起。可能这就是你们所说的‘距离产生美’吧,男女双方,不管是刚在一起,还是已经老了,一辈子都处在新婚的状态。”男女双方不在一起生活,但又是彼此的爱人,这意味着他们的关系其实更纯粹。
不需要考虑柴米油盐,生活习惯差异,不需要烦恼婆媳矛盾,妯娌不合,没有生活的琐碎,爱就不容易被消磨。也因为两个人相处的机会更少,自然也更加珍惜,不会把很多时间用来争执,冷战和彼此伤害。结婚不再是两个家族的结合,而是两个情感契合,正如摩梭奶奶阮苦达度所说的那样,“(走婚)最主要的是男女之间的感情,感情好什么都可以不用管”。
P4.关于独立
记录片中达史拉措最先表述的就是:“如果我听到别人说我是谁的老婆,我觉得特别不舒服,我不是他的,他也不是我的,我是我,他是他,最多我会告诉他们,他是我孩子的爸爸”达史拉措的爸爸也说:“达史拉措的汉族男朋友竟然要给他聘礼,我又不是把女儿卖掉”。而在汉族父系社会聘礼作为男方家庭在结婚前赠予女方家庭的钱或物,相当于使婚后女方所生儿女归属于男方的族群而脱离女方族群。说得直白一些,“这好像是金钱关系,不是人的关系”。大部分女性在社会人际关系上的广度和深度低于男性,因而更容易产生所谓的“依赖性”,从而脱离原本的自我。
因此在摩梭社会中,当男女双方都足够自信地以一个独立个体的身份进行交往时,他们之间的感情也会更加牢固稳定。
P5.关于平等
记录片中达史拉措第二表述的是:“她生了个小孩,一个关系很好的汉族闺蜜问她,生的是个男孩还是女孩,她说我没注意看,我只注意看了小孩的手脚健壮,于是就帮着闺蜜去她妈孩子性别,她妈反应就更奇怪,说这个谁会注意啊,你为什么要问这个?”当代社会上的一些问题,例如女权运动,男女平等,物化女性,尤其是近几年尤为突出的性别对立问题,女拳这些都是建立男女性别对立基础上。为什么会对立呢?还不是婚姻在交易,人与人相处在交易,性爱关系在交易导致的。人之所以为人,都是自然降临来到这个世界,有着自然法则与人相处,与社会相处,与自然相处的。
只是在过程总有人想pua别人,自己成为可驾驭,可踩在别人身上享受的驱动,想出一套又一套的规则,理论,邪说来异化自然,本源的东西。为了达到能踩在别人身上生活目的,于是就是有了国家,民族,宗教。。。。每一套言话体系,每一种文化其实都是一套枷锁。
P6.关于自由
阮苦奶奶说:“在摩梭人的文化中,没有“处女”的概念,也没人催婚,你爱走婚就走婚,不走拉倒,她两个弟弟,七十多岁了,从没走过。找了伴侣长辈不会叫你不找,不找伴侣也不会逼你找,谁不想走婚就不走。有些人跟很多人走婚,有些人只跟一个人走婚,有些人从来不走婚,都是很自然的。”因为十几个人的大家庭,有一两个不养育后代又不是什么大事情,也不用担心老了完全在这个世界无牵无挂的问题。
P7.关于思维
阮苦奶奶说:“看女人不要看脸,要看她的心,摩梭人没有处女这个概念,看人不能这样看,不尊重妇女就等于不尊重自己的母亲。”阮苦奶奶平静淡然地讲了她的三段情史,就跟一个汉族老头回忆当年把妹的故事差不多。摩梭关于女人的言语体系决定了她们的强者思维模式。她们是独立的生存体,不会依附于任何物种。他们没有对女性的苛刻要求。 反观当代社会,“美丽恋人”、“贤惠妻子”、“要彩礼要豪宅”等话语无不希望将女性角色构建成男权社会所希望的样子。
父权制通过核心家庭这一途径,女性的家庭内劳动近乎被视为是无偿的,不管是出嫁前在家里劳动还是出嫁后带小孩的付出。而父权制又给予这种分工和压迫以文化和价值上的合法性。而全无性别之分,重女不轻男这些思维模式都建立摩根的言语体系中。这不由让我想起,我们的今天pua,蜜桃臀,库里南的言语体系决定着我们狂热追逐金钱,追逐着凌驾于别人之上或者讨好于强者的思维模式。
P8.关于活法
这是一部拍摄于1998年,成片于2001的记录片。今天又重新在豆瓣火了起来,这与今天城市化进展迅速,城市大量女性无法生育安家,城市男女性别越来越对立的大环境不能说没关系。我们每个人都要对面与他人的关系处理。尤其是亲密关系处理;还要面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社会城市处理;很多时候还需要去大自然去疗疗伤。
在早先,汉族父权社会中,我们父辈的亲密关系都在附近中解决,女人们承认自己一生奉献的无价值,忍气吞声。但今天的城市化,给了女人独立生存的经济条件,也给可以自尊自爱过一生的物质基础,但没提供只愿意向上兼容的城市女性足够的伴侣择选男人。优质的男人毕竟是稀缺品,大多数还是潜力股时就给眼尖的妹纸下手拿下了。人的痛苦,就是因为人只活在一种观念下,认为人生只有一种活法。要破解人的痛苦,那就要破解人的执念。要破解人的执念,就要打开视野,看看世界,看看不同的人、不同的活法。在我们汉文化系统里,提起裤子就走人,是不道德的表现。但在摩梭人眼里,那才是道德,你赖着不走才不道德呢。拿着要对女人,要对孩子负责的大道理,一生可以欺榨女人的免费劳动。男人自己在外面再怂逼,回家还可以通过欺负妻儿来平衡那可怜的自尊。
P9.关于疑惑
本文写这么多,就是想讲讲现在都市男女经济独立后,能从摩梭自由的婚姻观能借鉴的东西,有没有一种两性亲密关系制度解决情感,生育与经济问题。我其实觉得摩梭三个女人的表述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视角。都市男女应该如何看恋爱关系,性爱关系,养育孩子关系,自己该如何物质生活的问题。建立在完全平等,独立生活,遵循于感情基础的走婚也许是当前城市婚姻困境的一个很好解决思路。
但这里面有两个大问题要解决:首先是都市男女肯定不喜欢大家庭式的生活方式,但也不一定长时间喜欢单身公寓式生活,没有家庭式生活,如何解决孩子养育问题。其次是今天的言话体系男女如何能真正实现平等,我们如何在亲密关系中寻得自由。这两个问题就留给大家一块来思考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