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横山区芦河川家庭农场:种养结合巧安排 “循环经济”效益高

作者:农业科技报

摘要:

横山区芦河川家庭农场积极探索“种养结合”新模式,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动土地连片规模种植,坚持高效率机械作业,发展现代化养殖,运用现代化技术,优选作物品种,既降低了生产成本,改善了地力条件,提升了农作物产量,提高了经济效益,又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提升了生态效益。

基本情况:

芦河川家庭农场成立于2019年,位于横山区横山街道办事处古水村,主要从事种植和养殖产业。经营场地占地255平方米,猪舍占地150平方米。现有旋耕机2台,犁、覆膜机、施肥机、开沟培土机等设备齐全,设备总投资70.08万元。主要劳动力5人,其中家庭成员 3人,长期雇工2人。玉米种植面积182亩,其中家庭承包经营面积161亩,流转土地21亩。2023年,生猪存栏68头,生猪出栏数量约525头。

横山区芦河川家庭农场:种养结合巧安排 “循环经济”效益高

玉米规模化种植

一、加大投入,夯实基础

(一)推动土地连片规模种植

农场成立之初,土地面积较小而且地块分散,不利于形成规模优势。为有效解决村上土地撂荒问题,提高土地使用率,农场通过加强与农户沟通协调、规范签订承包流转协议,成功承包和流转土地182亩,规模化种植玉米等农作物,因地制宜打造出了“小而特、小而精、小而美”的农场,让“沉睡”的土地再焕生机,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

(二)坚持高效率机械作业

农场与当地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签订长期服务合同,使农场实现了松地、耕种、防治、收割全程机械化,代替了人工耕种,提高了作业效率,年节约成本7万元。耕种时有大马力拖拉机、深松机等配套机械设备,病虫害防治时使用无人机飞防植保,收割时采取一体化收割脱粒,省时省力。农场全面推广测土配方、免耕播种等绿色生产模式,进一步减肥减药,提高土壤有机质。

(三)发展科学养殖

养猪场建成后,从上到下不断积极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

1、采取全程自动化模式,具有水雾墙、吹风机、高压清洗机等设备,实现自动喂养、自动清洗,人工体力劳动较少。为了防止蚊虫,猪舍两侧安装防蚊网。

2、猪舍门口设置消毒池,饲养人员在进入猪舍前需更换衣服并在消毒水中浸泡,猪舍内禁止外来人员随意进入,外来车辆需彻底消毒。

3、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抗体监测,及时处理病弱和死亡的猪只,并做好死猪和病猪的运输通道处理,以及蚊虫、老鼠等病源传播的控制。

4、农场还践行绿色农业理念,采用玉米、豆类等有机饲料和生态循环的生产方式,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保护了环境,并提高了养殖效益。

横山区芦河川家庭农场:种养结合巧安排 “循环经济”效益高
横山区芦河川家庭农场:种养结合巧安排 “循环经济”效益高

农作物种收全程机械化

二、运用现代化技术,促进农业增收

(一)优选作物品种

在当地政府部门指导下,农场规模种植适合本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抗病能力较好的登海9号、登海11号、陕单609号等玉米品种,在规范管理下产量能得到保证。

(二)实施药肥减量

坚持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绿色防控理念,减少30%农药使用量。持续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相比一般农户每亩少用化肥20千克、节省化肥成本46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提升。

(三)规范生产标准

农场统一种植品种、统一耕作播种、统一种植标准、统一管理销售,安排专人负责农牧业生产投入品的采购和配送,生产过程、产品销售过程有详细记录档案,达到了质量可追溯标准。

(四)加强学习积累

农场注重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运用,吴宝生及3名业务骨干每年平均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各类培训20余场次,不断提高种植养殖技术水平和生产经营管理能力。

横山区芦河川家庭农场:种养结合巧安排 “循环经济”效益高
横山区芦河川家庭农场:种养结合巧安排 “循环经济”效益高

农场探索出的生态循环模式一角

农场还不定期邀请农业技术人员开展现场技术指导,解决日常生产技术问题,通过视频、录音、笔记等记录积累学习资料,提高农场解决同类问题的能力。(郭艳飞)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