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资深医生,每天都会接诊来自五湖四海的病患。其中不乏一些因长期服药而导致不适的患者。今天就来聊聊关于长期用药的那些事儿。
上个月,就遇到了一位患有糖尿病的老伙计。他大约60出头的年纪,是我们医院的老病号了。那天他来做常规体检,结果发现血糖过高。
"老曹啊,怎么又高涨了?"医生拿着化验单有些无奈地问道。
"唉,都是年纪大了,再加上近期压力有点大。"老曹摇了摇头,显得有些憔悴。
"连吃降糖药也没用,我吃了有十几年了,好像和不吃也没啥区别。"老曹叹了口气。
作为医生,当然知道他这句话的分量。长期服用同一种药物容易产生药物耐受性,药效自然会逐渐降低。更何况老曹的身体机能也在逐年衰退。
长期服药确实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就拿糖尿病来说,患者需要终身服用降糖药物。但长期服用同种药物往往会让机体产生抗药性,导致药效不佳。
很多药物长期使用也会伤及肝肾等器官。医生建议病患至少每隔6个月就要换一种药物,避免出现并发症。
不是所有长期服用的药都会出现并发症和耐药性。比如一些维生素类药物,长期服用并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伤害。
那么哪些药物是"绝对不能长期吃"的呢?
一、激素类药物: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具有强大的抗炎、抗过敏和免疫抑制作用。
它们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反应。
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满月脸、水牛背等外貌改变,这会让很多人感到焦虑和不安。
它还可能会影响血糖、血脂的代谢,增加患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风险。激素类药物还可能会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在使用激素类药物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用药,不能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如果需要长期使用,医生一般会采取逐渐减量的方法,以避免突然停药引起的不良反应。
二、抗生素类药物: 抗生素是我们对抗细菌感染的重要武器,但长期使用也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
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当细菌对一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后,这种抗生素就不再对它们有效,这会使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长期使用抗生素还可能会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导致腹泻、腹痛等肠道问题。在使用抗生素时,一定要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不要滥用抗生素。只有在明确有细菌感染的情况下,才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三、镇静催眠类药物:镇静催眠类药物,如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氯硝西泮等),可以帮助人们改善睡眠质量。
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依赖性和耐受性的产生。 依赖性是指患者在停药后会出现戒断症状,如焦虑、烦躁、失眠等。耐受性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需要不断增加药量才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长期使用镇静催眠类药物还可能会影响记忆力和认知功能。 在使用镇静催眠类药物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且不要长期使用。
如果出现睡眠问题,应该积极寻找原因,采取综合的治疗措施,而不是单纯依靠药物。
四、抗抑郁类药物:抗抑郁类药物,如舍曲林、氟西汀等,在治疗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
长期使用抗抑郁类药物可能会导致性功能障碍,这会让很多患者感到尴尬和困扰。
它还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导致头晕、头痛等症状。 在使用抗抑郁类药物时,一定要密切关注自身的反应,如有不适及时与医生沟通。同时,也要注意心理调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提高治疗效果。
五、解热镇痛类药物:解热镇痛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药物。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
长期使用解热镇痛类药物可能会损伤胃肠道黏膜,导致胃肠道出血、溃疡等问题。
它还可能会影响肾脏功能,导致肾功能损害。 在使用解热镇痛类药物时,一定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时间,不要长期大量使用。
如果有胃肠道疾病或肾脏疾病等病史,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除了以上几种药物外,还有很多其他药物也不宜长期使用,如抗癫痫类药物、抗心律失常类药物等。
总结
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帮助我们治疗疾病,但也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反应。
在使用药物时,一定要谨慎对待,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用药,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也要注意观察自身的反应,如有不适及时与医生沟通。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预防疾病的最好方法。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这些都有助于我们保持身体健康。
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自己的健康,不要等到生病了才后悔莫及。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用药建议应根据个人情况和医生的指导为准。药物的使用和不良反应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