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分道扬镳,“分道”为啥要“扬镳”呢?

作者:大力侃历史

分道扬镳,意思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既然志趣不一样,咱们就各走各的路吧,不必硬往一起凑。

分道扬镳出处是《魏书·河间公齐传》,魏不是曹魏,而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当时的皇帝是在历史上很有名的孝文帝。

分道扬镳,“分道”为啥要“扬镳”呢?

说孝文帝执政时,有一个洛阳令叫元志。这个人办事干练,颇有文采,可以胜任洛阳令的工作。但是他性格强硬,处理事情的方法从来都是正面硬刚,脾气很倔强。并且,他的父亲还救过孝文帝的命,孝文帝知恩图报,很多时候对元志都睁只眼闭只眼的,不想太过较真。于是元志的脾气就更大了。

有一天元志出门,在路上遇到了御史中尉李彪。古代的道路肯定没有咱们现在的宽,大家还都是有身份的人,不可能走路出门,全都乘车。路窄,人多车多,于是就堵车了,谁也过不去。

分道扬镳,“分道”为啥要“扬镳”呢?

李彪官职比元志大,按照常理,应该是元志给李彪让路。但是元志嚣张惯了,让路事小面子事大,我在皇帝面前都没让过,凭什么现在要给你让路啊?今天让路了,以后再遇到还得让,我啥时候能扬眉吐气?

元志不让路,李彪也不可能让路。你官职比我低,理应给我让路。如果我今天给你让路了,不仅是我自己的身份面子没了,其他同僚都会看不起我。连官职比自己低的人都管不住,还能做点啥?

于是,这俩人谁也不让,导致原本就拥挤的道路更堵了。旁边有和事佬说,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要不你们下车走两步,找皇帝评理去吧。于是这俩人就进宫找孝文帝去了。

分道扬镳,“分道”为啥要“扬镳”呢?

李彪说,我的官职比他大,天子近臣。按照规矩,他就应该给我让路。元志说,普天之下,所有人的户籍都要编辑在册。你在洛阳住吧,我身为洛阳令,所有洛阳人的户籍都是我在管理,我为什么要给你让路?

其实元志这句话,就是强词夺理了。北魏有好几个都城,但是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后迁都洛阳,当时洛阳就是北魏首都,所有国家大官都在洛阳居住,这些人的户籍肯定也都在洛阳,最低也有暂住证。元志这么说,意思不就是这些人都归他管么?这打击面太大了。

分道扬镳,“分道”为啥要“扬镳”呢?

但是,元志也不傻。他敢这么说,一个原因是性格倔强,不肯服输。另一个原因,应该是出身给的底气。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不仅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还把姓都改了。

他们是鲜卑族,之前姓拓跋,孝文帝改姓元了。他原来叫拓跋宏,自己改名叫元宏了。而元志,也是改名之后叫这个名字的,他们都是同宗,元志也是皇室血脉。

我和皇帝是亲戚,或者就是堂兄弟的关系,我父亲还救过皇帝的命,我自己口碑也不错。如今我在大街上遇到你不让道怎么了?你就是官职比我大一点,后台有我硬么?

分道扬镳,“分道”为啥要“扬镳”呢?

元志可以硬刚到底,但是孝文帝身为皇帝,不能偏帮。一边是股肱之臣,一边是亲戚加上救命恩人的儿子,这件事他也不好决断。思量再三后,他决定和稀泥。

他说,洛阳是都城,全国人民都往都城走,车多人多堵塞是正常的,你们两个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好了么?

元志就和李彪找来折尺量道,每人占用一半,谁也不能过界。感觉特别像小时候课桌上的三八线,都是朝廷大官,竟然这么幼稚。

分道扬镳,“分道”为啥要“扬镳”呢?

说完了分道扬镳的来历,其实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释,就是这个“镳”字,指的是什么呢?

分道很好理解,就是各走各的路。“镳”指的是“马嚼子”的一部分。骑马或者用马拉车时,为了便于控制,会在马嘴里放一个铁具。这个铁具叫马嚼子,其中在马嘴里的那部分叫“衔”,从马嘴里漏出来的那部分就叫“镳”。

分道扬镳,“分道”为啥要“扬镳”呢?

分道扬镳,就是扬起马嚼子,要赶路的意思。

突然感觉,分道扬镳不仅代表意见不同方向不同,咱们走不了一条路。它还是一个动词,连扬起马嚼子,拽起马缰绳的画面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