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周长行原创丨待解的行囊(散文)

作者:真言贞语

待解的行囊

文/周长行

周长行原创丨待解的行囊(散文)

战友聚会+无锡旅游结束后,笔者回到济宁,躲进书屋。

行走再次转换成蜗居与读写。不是尘埃落定,而是又一个生存状态的开始。

告别了一个过程,松了口气,但行李箱里的东西,太挤太满,它好像在“呼唤”着松绑与透透气。

于是我们又忙,进入下一个过程,即消化和疏解“行囊”的过程。

人到老年,“过程感”愈发浓烈。仿佛不清理一番行囊,这旅游就不能结束似的。分流记忆与感怀,也有等待分享的东西。

比如购买的特产放到哪里,送给哪个朋友去尝尝。会议上的照片夹在哪个相册里,战友通信录储存进电脑哪个文件夹里,老战友赠送的高山龙井茶叶塞到哪个冰柜里,一路收集的七七八八的资料一一归档,积满了一路灰尘弥漫着汗水味的衣物被丢进洗衣机里,机器旋转的轰鸣又将衣物丢尽了下一个过程……

行李箱被清理一空,接跟着是启动大脑“思考健”。其实在清理行李箱时就零零碎碎地思考过一些东西,比如与战友们的合照,看上一眼,便立马就想起在部队里的种种往事。

在部队呆过很久的缘故吧,笔者养成了“总结”的习惯。什么叫总结?回顾回望回味,也有些东西叫回答。这次回家,照例要来一番“总结”的。尽管我如今面对的“总结”早已不是当年的“四好连队”总结、半年工作和年度工作总结,摊开来说,终其一生,我遇见“总结”最多、频率最高,标准和要求也够高,恰是在部队里的那些岁月。认为,部队是盛产“总结”高手的地方。因此,战友聚会轮到我发言时,我以相当大的篇幅讲解了一个观点:没有当年部队给我打下的“底子”,包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坚持等等精神历练,不是一两年的历练,而是21年的历练,就不可能有我后来的,现在的一切。按照“十年磨一剑”的说法,我应该有两把剑在手了。

周长行原创丨待解的行囊(散文)

还有写作习惯,也是在部队养成的。是在写了那么多的黑板报、那么多材料、那么多人物,是经过那么多失败与成功养成的。乃至转业时,我选择了能够发挥写作特长的单位混碗饭吃。

于我而言,总结、思考与写作,是习惯,也是行囊。比如,从无锡归来后,除却清理行李箱,紧跟着的,便是总结思考与写作了。这是亟待打开的另个行囊。已经写作发表了《因思念而聚聚》《一副对联说故乡》两篇文章。还有得写。去年的郑州、昆明和成都之行写了八万字,这次的无锡之行能写多少字?行囊里到底能扒拉出多少东西?很难一时说得清楚。

这个行囊里的东西似乎都怪怪的:乍看上去,无形,感觉上似一堆乱麻。然而,一旦撕捋到哪根“线条”,都有可能拽拉出令人为之侧目的故事,还有一些想不到的细节,乃至让笔者兴奋不已的语言,“待解的行囊”这样的题目,包括写作的冲动……

注:写于5月5日上午。插图一:“老总结”们合照于无锡;插图二:与老宣传股战友们合照于无锡三国城。

周长行原创丨待解的行囊(散文)

【作者简介】周长行(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诗人。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鹍鹏腾飞的地方》《大山的呼唤》《大京九解说词》《赵忠祥写真》《乔羽恋歌》《不醉不说乔羽的大河之恋》《大国词人乔羽传》《伟大的我们》《大浪淘金》;中篇报告文学《岩石岁月》《悠悠玉兰情》《巷道雪洞》。诗集《句子的队伍》。作品曾获《解放军文艺》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