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救淮海败局,顾祝同提出放张阴谋,何应钦反对,理由令老蒋战栗

作者:君兮寄相思

1949年初,国民党在淮海战役中遭受重创。面对危机时刻,顾祝同和陈诚密谋出了一个大胆的阴谋 -- 释放被囚禁多年的张学良和杨虎城,将他们交给共产党。他们认为,张杨二人曾在西安事变中捉拿蒋介石,共产党视他们为"千古功臣",如今将他们"恭恭敬敬"送给共产党,不仅可以换回被俘的国民党将领,还可以迫使共产党接受"长江划界,南北分治"的条件。

然而,就在这个阴谋即将实施之际,何应钦却突然表示反对。他向蒋介石指出,如果张杨不愿离开南京,反而与共产党勾结,那将给国民党带来无法承受的灾难。何应钦的理由令蒋介石倒吸一口凉气,大骂顾祝同出了一个馊主意。

但是,何应钦真正的反对理由又是什么?他是出于维护国家利益,还是别有用心?张杨二人最终将走向何方?这场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内讧,将如何收场?

为救淮海败局,顾祝同提出放张阴谋,何应钦反对,理由令老蒋战栗

一、国民党内部权力斗争

1949年初,国民党在淮海战役中遭受重创,形势岌岌可危。在这危急关头,国民党内部爆发了一场关乎党国存亡的权力斗争。

一方是以顾祝同和陈诚为首的"和平派",他们意识到国民党已无力继续对抗共产党,主张通过外交谈判来结束内战。为了换取共产党的让步,顾祝同和陈诚密谋出了一个大胆的阴谋 -- 释放被囚禁多年的张学良和杨虎城,将他们"恭恭敬敬"送给共产党。

为救淮海败局,顾祝同提出放张阴谋,何应钦反对,理由令老蒋战栗

他们的考虑是,张杨二人曾在西安事变中扣押过蒋介石,在共产党心目中是"千古功臣"。如果将这两位"功臣"送给共产党,不仅可以换回被俘的国民党将领,还可以迫使共产党接受"长江划界,南北分治"的条件。这无疑是一个为国民党谋求生路的大胆之举。

然而,这个阴谋遭到了以何应钦为首的"战争派"的强烈反对。何应钦向蒋介石指出,如果张杨二人不愿离开南京,反而与共产党勾结,那将给国民党带来无法承受的灾难。何应钦的理由令蒋介石倒吸一口凉气,大骂顾祝同出了一个馊主意。

为救淮海败局,顾祝同提出放张阴谋,何应钦反对,理由令老蒋战栗

这场内讧的背后,是国民党内部长期存在的派系斗争。顾祝同和陈诚代表了主张和平谈判的"和平派",而何应钦则代表了坚持武力对抗的"战争派"。两派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但在这个危急关头却愈演愈烈。

蒋介石作为国民党的最高领导人,在这场内讧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一方面不愿放弃武力,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考虑和平谈判的可能性。在这种矛盾心理的影响下,蒋介石最终选择了何应钦的建议,否决了顾祝同的阴谋。

这场内讧不仅反映了国民党内部的权力斗争,更预示着国民党的覆灭已经不可逆转。在这场内讧中,各派系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斗争,却无人真正考虑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正是这种内耗,加速了国民党的覆灭。

二、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处境

1937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和杨虎城被蒋介石扣押,从此开始了长达12年的囚禁生涯。

为救淮海败局,顾祝同提出放张阴谋,何应钦反对,理由令老蒋战栗

张学良被关押在陕西凤翔县的一座小庙里,生活环境相当简陋。他每天只能在庙里和庙外的小院里活动,被24小时严密看守。杨虎城的处境也相差无几,被关在陕西眉县的一座庙宇中。

囚禁之初,张学良和杨虎城对自己的前途还抱有一些期望。张学良曾说,如果抗战取得胜利,蒋介石就没有理由不释放他们。杨虎城也认为,只要国共和谈能够达成,他们就会获释。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希望渐渐破灭。1941年,张学良被转移到贵州桐梓县的小西湖,杨虎城则被关押在四川广元。这两个地方环境相对较好,但监管同样森严。

在漫长的囚禁岁月里,张学良和杨虎城经历了各种磨难。他们的生活费用全靠亲友接济,生活质量堪称贫困。张学良的妻子赵四小姐不得不穿着男装,伪装成张学良的警卫,才能陪伴在他身边。

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学良曾给蒋介石送去一块纪念表,希望能获释。但蒋介石对此无动于衷,反而将张学良转移到台湾,继续囚禁。杨虎城的命运也是如此,他被关押在四川广元的一座庙宇中,直到1949年才获释。

为救淮海败局,顾祝同提出放张阴谋,何应钦反对,理由令老蒋战栗

在囚禁期间,张学良和杨虎城多次被人威胁生命安全。1947年"二二八事件"期间,看守张学良的特务曾计划枪杀他们。幸运的是,这一阴谋未能得逞。

尽管身陷囹圄,张学良和杨虎城仍然保持着坚强的意志。张学良在狭小的空间里阅读史书,写字垂钓,以此排解寂寞。杨虎城则一直在等待获释的那一天。

直到1949年,国民党在内战中节节败退,杨虎城才获释。而张学良则一直被关押到1959年,期间他的头发已经全白,视力也大大减退。这对曾经英勇无畏的东北军阀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屈辱和折磨。

三、张学良的家族背景

张学良出身于东北著名的张家大族,这个家族在东北地区素有"张家王朝"的美誉。张家大族世代经营盐业,家财万贯,在东北地区拥有巨大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

为救淮海败局,顾祝同提出放张阴谋,何应钦反对,理由令老蒋战栗

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是张家大族中最著名的一员。他从小就受到家族的期望,被培养为未来的家族掌权人。1916年,张作霖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夺取了东三省的军政大权,成为东北实际的统治者。

在张作霖的影响下,张学良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家教,被灌输了家族的荣誉观念。张作霖希望张学良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将张家大族在东北的统治地位永垂不朽。

1928年,张作霖遇刺身亡,张学良继承了家族在东北的权力和财富。作为张家大族的当家人,张学良肩负着沉重的期望和责任。

然而,张学良并不满足于只做一个地方实力派。他有着更大的抱负,希望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扮演重要角色。1936年,张学良联合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试图迫使国民党全面抗日。

这一举动不仅违背了家族的期望,也彻底破坏了张学良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扣押,从此开始了长达12年的囚禁生涯。

为救淮海败局,顾祝同提出放张阴谋,何应钦反对,理由令老蒋战栗

在囚禁期间,张学良一度对自己的前途抱有期望。他认为,只要抗战取得胜利,或者国共和谈达成,蒋介石就会释放自己。然而,这一期望最终落空。

尽管张学良个人的命运备受磨难,但张家大族在东北的影响力并未因此而减弱。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和张学铭继承了家族的权力和财富,成为东北地区的实际统治者。

直到1948年,国民党在东北战场节节败退,张家大族的统治地位才最终土崩瓦解。张学良被关押在台湾,而他的弟弟们则逃往香港,从此与东北渊源已久的家族彻底断绝了关系。

张学良一生都在为家族的荣耀而奋斗,但最终却与家族的期望背道而驰。他的个人命运和家族命运,都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经历了沉重的打击。

四、共产党对张学良的态度

为救淮海败局,顾祝同提出放张阴谋,何应钦反对,理由令老蒋战栗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和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迫使国民党政府改变对日政策,全面抗战。这一举动给共产党带来了极大的利益,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在西安事变期间,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都曾与张学良进行过接触和谈判。毛泽东对张学良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他是"千古功臣"。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和杨虎城被蒋介石扣押,从此开始了长达12年的囚禁生涯。在这期间,共产党对待张学良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方面,共产党对张学良的扣押表示强烈不满和谴责。在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公开要求立即释放张学良和杨虎城。他指出,张杨二人的西安之举虽然出于个人动机,但客观上确实促进了全民抗战的到来,因此他们应该被视为英雄,而不是罪人。

另一方面,共产党也意识到,张学良毕竟是一个地方实力派,他的政治主张和理想与共产党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共产党对于是否真心想"救"张学良,态度也有所保留。

为救淮海败局,顾祝同提出放张阴谋,何应钦反对,理由令老蒋战栗

1949年,国共内战进入决战阶段,共产党军队迅速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在这种形势下,共产党对待张学良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一些共产党领导人认为,应该利用张学良在东北的影响力,将他吸纳到共产党阵营中来。毛泽东曾经说过,如果张学良愿意投靠共产党,可以给予他以重用。

然而,另一些人则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张学良毕竟是一个地主阶级出身的军阀,即使暂时投靠共产党,也难以真心拥护共产党的理念。因此,对于张学良的前途,共产党内部也存在分歧。

最终,在1949年10月,共产党解放军攻占北平后,张学良被迫离开北平,前往香港。从此,他与共产党彻底分道扬镳,再无瓜葛。

尽管如此,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的功绩,仍然为共产党所认可和肯定。毛泽东曾多次表彰张学良是"千古功臣",是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重要人物。

为救淮海败局,顾祝同提出放张阴谋,何应钦反对,理由令老蒋战栗

可以说,共产党对待张学良的态度,既有利用的一面,也有怀疑的一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态度也有所变化。但无论如何,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的历史功绩,都为共产党所认可和肯定。

五、国际因素的影响

1949年初,国共内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双方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决战。在这场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内战中,国际力量也难免介入其中,试图影响战局走向。

当时,美国是支持国民党的主要力量。美国政府不仅向国民党提供了大量的军火和经济援助,还派遣了大量军事顾问前往中国,指导国民党的作战行动。

在张学良和杨虎城的问题上,美国政府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美国政府认为,如果能够释放张杨二人,将他们吸纳到国民党阵营中来,或许能为国民党在东北地区带来一线生机。

为救淮海败局,顾祝同提出放张阴谋,何应钦反对,理由令老蒋战栗

1949年4月,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曾专门就此事与蒋介石会谈。司徒雷登建议蒋介石释放张学良和杨虎城,让他们率领部队前往东北,对抗共产党力量。

然而,蒋介石对此并不买账。他认为张杨二人早已失去在东北的影响力,即使释放他们也无法改变东北战局。更重要的是,蒋介石对张学良的个人野心十分忌惮,担心他一旦获释就会另起炉灶。

与此同时,苏联也在密切关注着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去向。苏联政府认为,如果张杨二人获释,很可能会投靠国民党阵营,从而加剧内战的残酷程度。

因此,苏联政府曾多次向中共领导人施加压力,要求中共在解放东北地区后,立即逮捕张学良和杨虎城,以免他们为国民党所利用。

1949年10月,中共解放军攻克北平后,张学良被迫离开北平前往香港。这一决定,也受到了苏联方面的影响。

在国际舆论方面,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命运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些西方媒体对蒋介石长期囚禁他们表示谴责,认为这违背了人道主义精神。

然而,也有一些媒体持相反观点,认为张杨二人曾经叛变国民党,理应受到惩罚。他们认为,蒋介石囚禁张杨二人,是出于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