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体制很香,但不一定适合你我

作者:冷眼春秋
体制很香,但不一定适合你我

这个世上的一切都是被人设计好了的,农民种一年的地,可收入多少钱?公务员上一年的班,可挣多少钱?工人做一年的工,可赚多少钱?三级医院医生一年的收入……其实,都是有人精心设计好的。

‘太多的人不知道这些,然后随大流,稀里糊涂地进了圈子,等到人到中年以后,才惊觉自己的圈子根本给不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可觉知这些时,已被牢牢锁死在这个阶层,这个圈子里,根本动弹不得,大好的人生就只能将就着过下去了。所以,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往往是这样的:对现状很不满意,却又无能为力,只能放任这样走下去,更奢谈人生成就。

正是这样,我们身边才是普通人居多,大家都是庸庸碌碌走过了一生,待到人生结来,往往哀叹:“如果有来生,我肯定绝不这样过。”

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人生悲剧呢?一开始你对各个行业、各个圈子就有深刻了解,懂得其中的规律,鉴别其中的得失,寻求与自己最契合的道路,就可以避免各样的人生悲剧!

一一说来:

作为农民。

曾看过有关的系列报道,一个农民辛苦一年,秋收冬藏,春种夏忙,到头来,扣除肥料费、种子费、人工费,各种乱七八糟的费用,一年才净落两万余元,仅够顾日常的花销。农民苦呀!

体制很香,但不一定适合你我

作为公职人员。

其实,基层公职人员收入并不高,月工资在4000一5000元左右,再加上年终补贴等费用,一年的合法收入也就在7万一8万元左右。当然,这是以中部省份的基层公职人员收入来计算。这样的收入,对于刚入职的年轻人来说,养活自己犹且可以,但是要娶妻生子,修房盖屋来说,却是遥不可及!

那么,照这样说,基层公职人员收入不高,为什么还考编考公成风呢?

这主要有三个原因,一则公职人员稳定,尤其疫情三年过后,眼看小企业、小工厂生存艰难,裁员降工资,明显不如公家单位,三年疫情加剧了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求安稳的心理,大伙一窝蜂似地涌向了考公考编。二则受“官本位”思想影响,公职人员收获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在办事中混个脸熟,享受个方便。三则在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工作年限后,公职人员得到提拨,掌管了一定范围内的权力,这些权力可以带来一定程度的不可言说的利益和收入,导致公职人员收入大幅提高。也可以说,正是这种提拔及其隐性利益,才激励成千上万的年轻学子似潮水般涌向这个行业,成为他们奋斗的动力和力量。

其实,令太多这个行业之外的人所殊不知的是,提拔是小概率事件,这个行业里的大多数都在默默守着自己的岗位,年复一年的辛苦付出,待遇很菲薄。这就犹如飞蛾扑火的故事,你不断地劝阻大家,那里着火了,着火了,别过来,但是,还是有成群结队的人一拔接一拔地扑过来,他们把着的“火”当成了“光”。有太多过来人,以“受难”着的口吻讲述他们在体制里悲惨的一生,可年轻人不以为意,以为是在欺瞒他,对你的话根本不屑一顾,甚至充满鄙夷。

社会就是这样向前发展的,过来人把实践中得来的极其悲催的经验讲给后来人听,可后来人根本不听,继续重复着同样的悲剧故事,一遍又一遍地演绎着“悲剧”!这或许就是人生的认知悲剧吧!

其实,在体制内的提拨是一件十分玄妙的事,并不是人人有份的普度众生的福利。大体说来,他主要靠三方面的因素起作用。

一是背景,二是关系,三是机缘。一个没有背景和关系的人,在体制里极难提拔,当然机缘到了,比如领导与你极其对眼,也未必不可,但通常这种情况并不多见。能力仅仅是副作用,对于大多数岗位来说,并不具有不可替代性,能力的作用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这些秘密一般没有人这样讲,既然讲出来了,你只听听就好。

所以说,一个没有家庭来兜底,一个没有任何关系的人最好不要进入这个队伍,处在这个队伍里的底层人士会是十分煎熬,十分辛酸的!曾有一熟人,早早进入了这个队伍,那时风华正茂,还很年轻,为了筹足结婚的钱,每天下班后,去工地上干些体力话,利用休息日,在工地搬砖打零工,活得非常艰辛,如今年过四十,也提拔不了,他出生农村,家里人除了在他进入体制大门高兴过一阵后,对于他经济上的捉襟见肘根本帮不上忙,他这半生,日日在为经济发愁,从年轻时的娶妻生子到后期买房装屋,再到如今的女儿上学。用他的话说,幸亏生了个女儿,要是生个男孩,儿子的读书成家又要如山一般压在他的身上,在他身上轮回。如此的辛劳,哪有什么精力生二胎?不过是愚人说梦,天方夜谭罢了!

就如文章开头如说,这个社会的各样职业都已被提前设计好,身上背负的千斤重担,一重又一重接二连三地压来,让你半刻不得闲,既然入了这个门,你根本没有躺平的理由,事实上,你根本躺不平。

这么多年,我想来想去,怎么避免入坑呢?怎么避免选择到那些自己不知底里,一不小心陷进去的职业呢?

体制很香,但不一定适合你我

其实,说白了,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前面走过的人说的经验,你以为是墨守陈规的说教,入不了你的法眼,既然不相信别人说的话,那就只好自己去论证,自己去证明,自己去实践了!

前提是,你得有这个念头,有这个想法,有论证一个行业,一个职业有没有发展前途的自觉?有了这个自觉,你就多去接触相关的人,多去读书,读真正有价值的书,趁早把握发展大势,免得入坑。

体制很香,但不一定适合你我

1925年的毛泽东,年方 32岁,就写下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希望你也有这个觉醒,对社会有很好的了解,看得透彻,就能避免入坑。

在择业上,非常欣赏因《致谢》走红网络的中科院博士黄国平的选择。黄国平正因为出身寒门,无父无母,无树可依,无枝可靠,才靠自己,读到博士,并进入腾讯深圳研究院工作,以技术吃饭。这个年轻人对社会,对人情有着难得的清醒和认知。

只有更好认清社会,才能避免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