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真实的武工队副队长并未牺牲,负伤返乡当村干部,享年101岁

作者:热情的逗狐狸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在华北大平原的一片辽阔田野中,王村坐落在一条蜿蜒的小河旁。

在抗日战争烽火连天的年代,这里曾是一支特殊队伍的故乡——冀中9分区武工队。他们在敌后与日伪军展开了无数次的较量,每一次出击都是生与死的考验。而今,这些英雄的事迹似乎只剩下村中老人间零星的谈资。

真实的武工队副队长并未牺牲,负伤返乡当村干部,享年101岁

组建背景与初期配置

1940年的重大历史转折中,冀中4分区的改组导致了冀中9分区的成立。在这一转变中,贾正喜和他的第一营四连因参与百团大战而声名鹊起。这场大战是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意在摧毁日军的交通线和后勤补给,贾正喜和他的连队在战斗中表现出色,由此成为新成立的9分区的核心力量。

新组建的冀中9分区敌后武工队最初人数不多,仅有40余人,由于作战需要,很快被分为两个小队。贾正喜和冯志所在的小队是其中之一,队伍虽然人数不多,只有20余人,但装备精良。小队配备了一挺轻机枪,这种武器在提供火力支援时尤为关键;一具掷弹筒,用以对付密集的敌人或加强火力点;还有四支冲锋枪,这种近战武器适合快速突破敌人防线;队员们还各持一支马步枪,这种轻便的武器适合长时间携带与远距离移动,保证了在敌后作战中的灵活性与自保能力。

真实的武工队副队长并未牺牲,负伤返乡当村干部,享年101岁

此外,每位队员还装备了一支盒子炮,尽管体积较大但火力强大,非常适合对敌进行突击和防守时使用。这种全员重武器的配置,显著提高了小队在敌后的战斗力和生存能力,使他们能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执行任务,并有效对抗日伪军的追捕与围剿。

小队成员在装备检查后,进行了一系列针对性的训练。他们在隐蔽的山林和村庄之间穿行,练习如何在不同的地形中使用各种武器,如何快速调整战斗队形,以及如何在夜间或恶劣天气条件下进行协同作战。这些训练不仅锻炼了队员们的体能和战术应变能力,也增强了他们之间的默契和信任。

在数次小规模的遭遇战中,贾正喜和冯志的小队展示了他们的战斗技巧和勇气。他们利用地形和装备优势,成功地打击了数次试图渗透其根据地的日伪巡逻队。在一次夜袭中,小队利用轻机枪和冲锋枪的火力优势,配合掷弹筒和盒子炮的强大破坏力,突破了敌人的防线,摧毁了一个重要的通讯站。

真实的武工队副队长并未牺牲,负伤返乡当村干部,享年101岁

关键战役与任务

不久后,武工队接到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护送几十名重要的抗战干部穿越由日伪军严密封锁的区域,安全回到冀中路东敌占区。这些干部是地下工作的关键人物,对于维护和扩展抗日根据地的工作至关重要。这一任务的成功直接关系到抗日根据地的稳固和反抗力量的士气。

贾正喜和魏树槐被选定为先锋,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侦察和清除前方的障碍以及可能的敌军。他们两人各自携带了冲锋枪和手榴弹,准备应对突发的战斗。在他们之后,是被称为雷牛儿的队员,他携带着轻机枪,这种火力强大的武器是他们小队的主要火力点,可以在必要时提供压制火力。

小队长冯志则在队形的中间和尾部之间来回移动,他负责指挥整个队伍的行动,并确保护送的干部们安全。冯志手持盒子炮,这种武器虽然笨重,但威力巨大,适合在遭遇突然袭击时快速制造出一片火力覆盖区,为队伍争取突围的时间。

真实的武工队副队长并未牺牲,负伤返乡当村干部,享年101岁

在实施任务的过程中,队伍避免了主要道路和已知的日伪军哨点,选择了一条只有少数人知道的小径穿行。他们利用夜色和密林作为掩护,缓慢而谨慎地前进。贾正喜和魏树槐在队伍前方约五十米处侦察,每发现一处可疑之处,便停下来观察,确保安全后再示意队伍继续前进。

在一次夜间行进中,前方的魏树槐突然示意停止前进,他发现了前方不远处有烟火的痕迹,可能是敌军的临时营地。小队立刻停下,贾正喜和魏树槐悄无声息地接近观察,确认了敌人的人数和火力部署后,决定绕行以避免直接冲突。这种灵活机动的战术允许他们多次成功避开敌人的视线,保证了任务的隐秘性和安全性。

真实的武工队副队长并未牺牲,负伤返乡当村干部,享年101岁

在接近封锁线的最后一段路程,队伍遭遇了一次小规模的伏击。雷牛儿迅速使用轻机枪进行压制,而贾正喜和魏树槐则分别从两侧进行了迅速的包抄。冯志在此时指挥护送的干部迅速躲避到预先侦察好的掩体中,同时用盒子炮覆盖队伍撤退的方向。穿越封锁线后,小队继续前行数公里才安全将这些干部送达指定地方。

英勇牺牲与伤痛

在一次激烈的反扫荡战斗中,副队长贾正喜所在的小队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敌军攻击。在那次交火中,贾正喜在组织队员撤退的过程中被一枚手榴弹的碎片击中,碎片刺入了他的头部。伤势虽然紧急,但战场上的医疗条件极为有限,只能进行简单的急救处理,无法彻底取出嵌入颅骨的弹片。

尽管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贾正喜在队友的帮助下仍坚持指挥余下的战斗,并成功带领小队撤回安全区域。伤后,他被暂时送往后方的战地医院接受治疗。医生在简陋的条件下为他进行了清创,但由于手术风险和设备的限制,决定暂时不取出颅内的弹片。

真实的武工队副队长并未牺牲,负伤返乡当村干部,享年101岁

贾正喜在医院中的恢复期比预期要长,但他始终关注前线的战事和小队的情况。尽管头部受伤,他仍频繁询问战友和上级关于战况的更新,并急切地希望返回战场。几周后,尽管医生建议他继续休养,贾正喜坚决要求返回部队,他的坚持最终得到了批准。

返回部队后,贾正喜的身体状况虽然尚未完全恢复,但他仍以副队长的身份积极参与战斗准备和指挥任务。他的存在极大地鼓舞了队伍的士气。在随后的几次战斗中,尽管贾正喜不能像以前那样冲在最前线,但他的战术安排和指挥调度在战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随着抗战进入最后阶段,贾正喜带领小队完成了多项重要任务,包括夜袭敌军仓库、破坏交通线路和潜入敌后收集情报。每一次行动,他都亲自参与战术布置,确保每个细节都有备无患。

真实的武工队副队长并未牺牲,负伤返乡当村干部,享年101岁

1948年,随着战局的变化和后方医疗条件的改善,贾正喜终于有机会接受更为复杂的手术。在一个较为安全的后方医院,经过细致的手术,医生成功地将他头部的弹片取出。这次手术虽然成功,但也让贾正喜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这段时间他被迫离开了一线战场。

战后的生活与回忆

抗战胜利铺展了和平的序幕,贾正喜在经历了无数艰难战斗和身体上的严重伤害后,面临了人生的新转折。在战后的复杂局势和身体状况影响下,上级提出让他退居幕后,考虑到他的伤病和文化水平,建议他担任较为轻松的后勤或行政工作。然而,贾正喜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他决定回到自己的故乡王村,继续在那里服务乡亲,承担起民兵队长、生产队长和村支书等职责。

真实的武工队副队长并未牺牲,负伤返乡当村干部,享年101岁

回到王村后,贾正喜积极投身于乡村建设和管理中。作为民兵队长,他负责组织村民进行自卫训练,确保村庄的安全防护,防止可能的盗匪侵扰;在他的领导下,村民们形成了一支能够有效维护村庄安全的民兵队伍。作为生产队长,他又带领村民们开垦土地,改善农业生产,努力提高粮食产量,以解决村里的食物供应问题。同时,身为村支书,他负责村里的行政管理和外部联系,处理村民间的纠纷,维护村庄的和谐稳定。

虽然贾正喜的生活远离了战火的硝烟,他依然以一种平凡但关键的方式,为家乡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他的经历和努力,虽然不再是战场上的壮烈,但在村民们的心中,他依旧是那位无畏的战士,他们对他的尊敬和感激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发深厚。

真实的武工队副队长并未牺牲,负伤返乡当村干部,享年101岁

在这一时期,冯志所著的《敌后武工队》一书的出版,为贾正喜带来了另一种形式的认可和纪念。这本书详细记录了贾正喜和他的战友们在敌后如何开展游击战,以及他们如何以弱胜强,扰乱敌人后方。书中不仅描述了贾正喜的英勇行为,还描绘了他和战友们的智勇和牺牲精神。

让人哭笑不得是,当村里人看完《敌后武工队》纷纷说贾正喜是骗子,因为书中以他为原型的贾副队长已经牺牲了,而他却好好活着,这让贾正喜不得不和同村人解释无数遍,那是书中人物的故事,不是全部都真的。

真实的武工队副队长并未牺牲,负伤返乡当村干部,享年101岁

传承与永别

2015年,正值抗战胜利70周年的重要时刻,贾正喜有幸与他的老战友“小秃”李振昌在一个纪念活动中重逢。这场活动是专门为了纪念那些年抗战中作出杰出贡献的老兵而举行的,贾正喜和李振昌都是受邀的嘉宾。两位老兵上一次见面已是多年前的事了,而此次重逢无疑为他们在人生晚年增添了不少温馨与慰藉。

活动当天,主办方在会场布置了大量抗战时期的照片和历史资料,其中不乏贾正喜和李振昌以及他们所在的冀中9分区武工队的珍贵影像。两位老兵在照片前驻足良久,回忆那些艰苦却意义非凡的岁月。他们的重聚,成为了现场最感人的一幕,也吸引了不少媒体的关注。

真实的武工队副队长并未牺牲,负伤返乡当村干部,享年101岁

在随后的交流中,贾正喜和李振昌交换了彼此的近况,并回顾了过去共同经历的那些战斗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尽管年事已高,但两位老兵依然保持着当年的豪情与坚韧。在这样的场合,他们既感受到了对过去的缅怀,也表达了对未来一代的希望与期待。

随着时间的推移,贾正喜的健康状况逐渐走下坡路。然而,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频繁参与各种老兵聚会和社区活动,成为人们敬仰的对象。直到2022年12月10日,贾正喜在安详中去世,享年101岁。

来自 李延青,王律著. 向阳而生:红色经典背后的故事[M]. 2022

真实的武工队副队长并未牺牲,负伤返乡当村干部,享年10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