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知道不知道?歼12到哪里去了?

作者:心若沉浮安之若素

歼12到哪里去了?

熟悉中国军用飞机的人都知道,国产军机型号都是从“5”这个数字开始的,如初教5、歼5、强5、运5、直5、轰5...... 这老一辈的国产军机也被称之为“长空5战队”。

知道不知道?歼12到哪里去了?

据悉,取“5”作为飞机型号起始数字的原因有二。一是受当年第一支“朱毛”红军的番号不叫第1军,而是叫第4军的启发。二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飞机始于上世纪50年代。

1991年,中国从前苏联引进了苏27重型战斗机,一改中国空军歼击机落后于现代空军整整一代的尴尬而又被动的局面。2003年,国产歼10战斗机交付部队,中国人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三代多用途、全天候战斗机。在此之前,获得俄罗斯授权生产的苏27SK战斗机被定型为歼11,且于1998年装备部队。

知道不知道?歼12到哪里去了?

歼10多用途、全天候战斗机

歼10有了,歼11也有了,歼12呢?然,在中国空、海军航空兵的装备系列里,却始终未寻到歼12的踪迹。那么,歼12这款战斗机是否存在过?若有,歼12到哪里去了?

步入位于北京昌平小汤山附近的中国航空博物馆的大门,一架高高擎立的‬银白色歼击机最为引人注目,其身姿如同一把利剑刺向蓝天。这就是人们寻觅的歼12战斗机,尽管自1989年11月11日航博开馆的那一天起,它已在这里静静地待了35年了...... 本文讲述的就是歼12那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知道不知道?歼12到哪里去了?

歼12战斗机-中国航空博物馆

别看歼12型号数字在歼10和歼11之后,可它的岁数比歼10和歼11大得可不止一辈。它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1969年4月,中国空军提出了研制“小歼”计划,即具备高度机动灵活、短距起落、维护简单、造价低廉的小型战斗机。那时正值文革,军方提出对“小歼”需求,是用“适应人民战争需要,开展空中游击战”来表述的。所谓“空中游击战”就是“小歼”如同空中的游击队员一般,随时可在敌方预计不到的地方出现。这就要求“小歼”是一种超轻型前线战斗机,且重量在4吨左右,可装载在卡车上进行机动转场部署。飞机性能要求机动性好,主要体现在加速能力、爬升和盘旋性能突出。这个“小歼”就是后来的歼12。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60年代,世界新型战斗机正朝着体积大、设备全、技术复杂的方向发展,如F-14战斗机、F-15战斗机、米格-27战斗机、苏-17战斗机、“狂风”战斗机方案、幻影F.1战斗机、幼狮C.2战斗机、Saab-37战斗机等.... 然,这款“小歼”的研制却走了与西方和苏联完全相反的道路,即通过采取缩小机体,减轻起飞重量来有效地提高飞机的机动性能。

“小歼”研制任务是在1969年的“8.25”会议上正式下达给南昌飞机制造厂的。早在任务正式下达前的1969年7月,南昌飞机制造厂就开始了方案设计。该机总设计师是时任南飞设计室副主任的陆孝彭。他也是时称为“雄鹰”302,后改称为强5的大陆第一代单座双发喷气式强击机的总师。1967年8月,陆孝彭关于“小歼”的总体方案获得批准。随后,经1年零5个月的努力,完成了详细设计、主要风洞试验、机体生产、强度试验和系统模拟试验,并制成了3架样机。1970年3月,“小歼”才正式有了它的大名“歼12”。1970年12月26日,毛主席77岁生日那天,歼12首次升空试飞并取得了成功。

知道不知道?歼12到哪里去了?

歼12进行机身整体油箱气密性试验

1973年9月10日,歼12在北京南苑机场向中央首长作了汇报飞行表演。叶剑英、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中央领导同志观看了表演。与一般超音速战斗机起飞滑跑距离至少需要千米不同,歼12在跑道上仅滑跑了500米就腾空而起。在空中,它可以以1140米的半径转弯,爬升率可以达到180米/秒。为此,叶剑英对歼12机动灵活的飞行特点交口称赞,且称其为“空中李向阳”。有人说,“空中李向阳”并非叶的“原创”,而是首先出自林彪之子,时任空司作战部副部长的林立果之口。1970年7月31日,年仅25岁的他,在空司大楼7层会议室洋洋洒洒地脱稿讲了8小时之久,即那个曾风靡一时的“讲用报告”。在报告中,“空中李向阳”这个词儿首次被提及。

知道不知道?歼12到哪里去了?

在南苑机场进行汇报飞行表演的歼12原型机

歼12的研制时间满打满算仅有1年零5个月,这个速度在世界超音速战斗机研发中可谓奇迹了。然,因时间仓促等原因,试飞中还是暴露不少问题。为此,除了补做了必要的试验外,总师陆孝彭还对飞机做了10多项重大修改。1975年7月1日,改进后的第一架飞机再次试飞成功。截止到1977年1月,共试飞了135架次,81小时12分。

歼12是中国第一架摆脱了苏联米格系列飞机格局,完全自行研制的飞机。这款飞机的研制是成功的。所谓成功,不仅是完全完全达到了设计指标并全部满足了军方任务书提出的要求,而且该机在当时世界超音速歼击机研制中创造出奇迹也是可圈可点的。直到今日,歼12还是迄今为止世界超音速歼击机中最轻的一种飞机,其几何尺寸和最大截面积在同类飞机中都是最小的。它独有的“轻、短、灵”的记录至今无人打破。“轻”,飞机正常起飞重量仅4.5吨。“短”,飞机起飞和着陆滑跑距离均在500米以内。“灵”,飞机爬升、盘旋性能、操纵性、跟随性均优于同类飞机。它具备能在乡间土路上短距起降的能力至今未被超越。

知道不知道?歼12到哪里去了?

歼12三视图

歼12空机重量只有3.1吨,与一辆中型轿车重量相当。正常起飞重量4.5吨,最大起飞重量为5.3吨。如此轻的重量,一辆解放牌卡车即可运载。仅用一台歼6战斗机使用的涡喷6乙喷气发动机,竟使飞机推重比达到0.91实属不易。总师陆孝彭为减轻每一克重量倾注了大量心血,如机身中中翼整体油箱、大面积的双曲面金属蜂窝壁板、碳纤维复合材料壁板、钛合金板、铝合金起落架、单块式风档等、起落架舱门可兼做减速板使用等...... 这些新技术在当时是极富创新精神的,为大陆开展轻型歼击机的研制积累了丰富经验。

知道不知道?歼12到哪里去了?

歼12总师陆孝彭

当歼12研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后,总师陆孝彭和他的团队等到的,不是产品定型及以后的批量生产,而却是歼12“下马”的消息。1978年2月,因调整装备体制而决定停止歼12项目。歼12没有从工厂走到了部队,却从工厂走进了博物馆。这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之结局着实令人扼腕叹息。多少年后,仔细梳理歼12研制走过的历程,不难看出导致此”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有二:

1、军方下达“小歼”任务书中“空中游击战”指导思想有误

“空中游击战”想法的产生源于越战中,美军战斗机的空-空导弹命中率低,越军米格战斗机在空战中多次击落美军F-105、F-4等先进战斗机,加之中国空军歼-5、歼-6在国土防空作战中也有击落美军先进战斗机的战例,由此得出采用所谓“空中游击战”,既可有效地进行国土防空作战,也可大大降低军费成本。

于是乎,便对“小歼”提出了“高度机动灵活、短距起落、维护简单、造价低廉”的要求。然,在生成这一想法时,却忽视两个最重要的客观现实。一是无论是越南空军还是中国空军,对美军飞机作战的成功案例不过是个别现象,而并非大概率现象。以此论据得出的论点既是主观的,也是片面的。二是“有得必有失”。战斗机研制中一味追求“轻、短、灵”,必将以牺牲其它方面的性能及作战能力为代价。

2、歼12无法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

由于歼12过于追求“轻、短、灵”,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如下明显弊端:

1)因飞机容积太小,导致携带燃油量太少。若带2个400升副油箱,最大航程为1385公里,作战半径277公里。若不带副油箱,飞机可携带燃油量仅1250公斤,最大航程不过1167公里。作战半径233公里。如此航程和作战半径与现代战争要求相差甚远。

2)飞机火力配备仅有1门30毫米机炮(备弹仅80发)和1门23毫米机炮(备弹仅120发),挂载两枚红外制导的空对空导弹。此等火力难以支撑现代空战的强度。

知道不知道?歼12到哪里去了?

歼12机头左侧安装的30毫米机炮

3)因歼12发动机为机头进气,无法在机头安装火控装置及雷达。这不仅使飞机丧失了夜航能力,而且还造成了飞行员只能靠目视或地面引导,才能发现敌机。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美军战斗机所携带的导弹命中率大幅提高,且可做到超视距作战。显然,无论是歼12无夜航能力的缺陷,还是仅靠目视发现目标的短板,均无法适应现代空战的需要。

上述都是歼12存在的无法医治的硬伤,且若带着此硬伤去战斗,只能落得个惨败。由此看来,彼时的军方下达“小歼”任务时确实看走了眼,但此时的军方下令歼12“下马”却没看错。

尽管歼12最终并未装备部队,但其仍不失为成功之作。至今业内为其“下马”感到可惜的大有人在。英国著名的罗-罗发动机公司的一名专家参观了中国航空博物馆后认为,在中国研制的飞机中,歼12乃佼佼者。若能给它装上一台涡扇发动机,不仅可大大提高推力,而且可降低近一半油耗,从而增加一倍航程。还有专家认为,歼12只要作少许改变,可以用作专门攻击武装直升机的机型......

歼12共生产了6架样机。其中1架因做强度破坏试验已不存在。剩下的5架中,南昌飞机制造厂留存了2架。中国航空博物馆收藏了2架。还有一架现存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知道不知道?歼12到哪里去了?

歼12战斗机-现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争议将删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