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聚拢来是炊烟,摊开来是人间——寻味雄安

作者:雄安发布
聚拢来是炊烟,摊开来是人间——寻味雄安

鼓囊囊的面饼被剖开一个口,塞入碎肉、青椒,热气蒸腾。朝阳下,香味一下子有了形状。

“我们这儿,谁都离不开这口火烧。”57岁的王老强翻动着炉灶里的面饼,炉火熏红了他的脸。这是他家火烧店营业的第43年,也是他在雄安新区打火烧的第6年(2023年)。

在这座未来之城,有12万人告别村庄、田野,走进社区、小区,拥抱全新的人生。

沧海桑田,火烧——这抹在白洋淀飘荡千百年的人间至味,如今散落在崭新城市街头巷尾的早餐店,近乎一致地努力将“炊烟”蒸腾于天际,亦如在这里世代生活的人们。

“怕被丢了”“有奔头了”

“来单了!”骑在电动车上休息的张力华将手里的半块火烧塞进嘴里,顾不上擦去嘴角的油渍,急忙戴起帽子出发。

40岁的他曾在容城县的村里做些小买卖。如今进城的他穿上马甲,成了一名外卖骑手,“一天跑上100多公里,能接40多单,一单4块钱,一个月超过600单的话,每单还能多赚2毛。”

约170位“张力华”们构成了雄安新区容东片区的第一批“护胃队”,也以此走上他们在城市扎根的第一步,“月单量前十名,收入能超过一万二,算是个不错的开始。”

“城区大了,路名变了,一些新小区连老司机都认不得了。”52岁的洪光在这里开了十多年的出租车,2022年刚给手机安装上了导航。

偌大的城他怕开丢了,也怕偌大的城把自己丢了。

短短几年,2000多辆共享专车加入交通大军,这其中不乏回迁转业的居民。

这是一个“平均年龄为30多岁”的年轻雄安,也是就业至关重要的民生雄安。

根据雄安新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雄安新区常住人口超过120万人,其中15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超过72万人,占比近60%。以雄安新区发展目标300万人计算,当地常住人口占比为40.2%。在三个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中,占比最高,当地劳动人口的就业压力最大。

128家单位,2013个岗位,涉及新兴服务业、制造、建筑、物流、餐饮、物业等20余个领域,涵盖普工类、服务类、行政管理类、客服类等多个方面……2023年9月13日,一场大型人力资源招聘会在新区容城县举行,现场蓝色棚子铺满了整个运动场。仅仅当天,3100余名入场求职者中就有超过600人拟录用。

走进容东片区一家理发店,记者讶异于这里的小哥小妹不仅会理发,29岁的祁东会美容,34岁的张琪丽会化妆,“附近有人结婚,我经常上门跟妆。”她说。

一问才知道,这是他们新学的技术。当地依托红色电商创业孵化基地,开展“网络创业培训班”“美容师·化妆师”等各类培训班,如今已培训学员448人,帮助294人上岗就业。

理发店不远处,是南文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这里厚厚的“民情台账”没几天就要换上一本,其中相当一部分记录着就业摸排情况。

零工驿站提供灵活就业机会,创新思路挖掘家门口岗位。南文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站相关负责人说,社区5000余位回迁群众中,大龄和困难人员就业是他们的关注重点。

马艳梅的裁缝铺在南文营社区邻里驿站开业的时候,她还不忘把家里的那台老缝纫机带来,50岁的她回忆:“线穿过针,落在布上的时候,空落落的心,一下就定了下来。”

回迁到附近小区后,做了一辈子巧裁缝的马艳梅没了老主顾,是社区工作者摸排居民信息时,偶然发现她的这个技能,邀她重新“出山”,帮她找好场地、置备缝纫机等设备。

就在这间200平方米的门面里,原先散在不同村、互不相识的一位理发匠、一位家电维修师傅以及裁缝马艳梅,在此聚首了。

“有了这个铺子,我一天能接十几个活。没活的时候,我就帮玩具厂加工一些毛绒玩具的衣服。我不怕累,手里有事干,日子就有奔头。”马艳梅说着话,缝纫机的针头上下纷飞间,扯出了一道花边。

聚拢来是炊烟,摊开来是人间——寻味雄安

容东片区夜景 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埋下种子”“跳出格子”

“你们是那个能玩的社区吗?”

常有带着孩子的居民登门问起这句话,在容西片区西泉社区负责人看来,“好玩”是对社区工作的一种褒奖。

党群服务中心不大,几乎一半的空间留给了“玩”,墙体和地面被五颜六色的图案包裹着:分年龄段有不同的活动室,还有共享自习室。

“我们在打造‘西西’相伴·共‘童’成长的儿童友好社区品牌,几乎每周都有亲子活动举办。”该负责人说,他们为社区儿童提供家庭教育、临时托育、公益课堂、文化活动、健康监测等多项服务。

建设“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典范城市,“雄二代”们的“一米高度”很关键。雄安新区积极探索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推动“一米高度看城市、看世界、看未来”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发展全过程、全领域。

“让他们感受千年之城的底蕴、未来之城的美好、人民之城的善意,埋下一颗接续奋斗的种子。”雄安新区容西片区和平小学教务组负责人颇有感触: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年大计,也是教育先行。

她曾在村小工作多年,见过留守儿童缺师少教的逼仄,2023年2月来到新建成的和平小学,“眼前豁然开朗了。”

宽阔的绿茵场、窗明几净的教室、阶梯读书厅、精致小舞台……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为伴,60余名教职员工平均年龄仅为28岁。

一至六年级共831名学生,全部来自回迁安置家庭。她回忆,初入学时,他们懵懂、胆怯,如今孩子们的绘画、手工作品以及灿烂的笑脸贴满整个校园。

“他们的画中、眼神里,有了更丰富的世界。”她说,她曾给孩子们布置过一道作文题,写一写家乡之变。一位六年级的女生写道:“以前在村庄里,到了九点黑漆漆一片,如今这里车水马龙,星光点点。

一老一小,朝夕美好。

晌午,热腾腾的红烧肉闪着油光,出锅不到半个小时售罄。“足足好几十份!”29岁的厨师王胜蓝骄傲地和记者掰起手指头。

20斤包菜、30斤西红柿、150斤大米、200个花卷馒头……相较于过去13年在大饭店的后厨经历,这个消耗自然不算什么,而在开业仅半年的南文营社区食堂,成绩可谓堂皇。

它的存在敲开了社区里老人们的胃,也向他们呈现一种近乎全新的生活方式:二十余道风味随心选、应季还有特色菜、刷脸支付、按年龄打折、身无分文还可以选择免费的“A套餐”。

一条酱烧罗非鱼、一个馒头、一碗粥,85岁的杜小仙吃得虽慢,却津津有味,“比我手艺好,一天不过10块钱,很便宜。”

聚拢来是炊烟,摊开来是人间——寻味雄安

2023年5月23日,容东片区南文营社区居民在社区食堂就餐 新华社记者朱旭东摄

若是天气好,杜小仙愿意去不远处的养老驿站逛逛。

这里上下两层,台球及书画等活动室、医疗保健室、心理咨询室等一应俱全,免费开放给老人使用。墙上的一张课表,一周时间排得满满当当:朗诵、影视欣赏、八段锦、广场舞……

周日下午,是河北梆子剧社的老人们固定相聚的日子。只见一楼大厅,二十余位大爷架起二胡、板胡、阮、笛子甚至大提琴,大伙儿用椅子围出一个半圆“舞台”,十余位身着艳丽旗袍的大妈悉数登场,其余的人或坐或站,皆为捧场。

“听婆母一番话,我心好悔……”打板一敲,众乐齐奏,一位大妈举起话筒,嗓子一亮,一首《窦娥冤》选段博得满堂彩。

过去这些老人生活在各自的村庄里,有的以村里红白事为业,如今相识于驿站。73岁的刘顺成是剧社的社长,他说大伙儿争先恐后,一下午能唱二十多首,“有的老太太连在家做饭都背着唱词。”

“像我们这样的社团在驿站还有不少,上面有统一的俱乐部,名叫‘盛年’。”刘顺成胸脯拍得砰砰响:“如果还在村里,到我这个岁数早就是坐门口晒太阳混日子了,在这里“养老’变“享老’,跳出原有的格子,我们还是当打之年。

在雄安,这样的“夕阳红”并不鲜见。当地坚持规划先行、党建引领、科技赋能,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引导社会企业、社会组织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更专业的服务,截至目前,高标准规划建设养老院、养老照料中心、养老驿站等为老服务设施41处,不断提升回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留住时光”“迈向未来”

“雄安第一店”的牌匾挂在一家经营了30多年的火烧店里,每到饭点这里门庭若市,老味道拥有十足的自信,彰显了“炊烟”里的雄心。

新味道也不可阻挡地来了。一家“热狗”店开在雄安一处繁华街区的街角,有老百姓上门问:“同样是面饼夹肉,凭什么你卖这么贵?”

这里是雄安新区,创新的“试验田”。创新在“地上”“地下”“云上”,每平方公里安装公共传感器20万个,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超90%,每年有成百上千的论坛、论文为这里的创新出谋划策。

新与旧交织、冲突乃至相融,每天都在这儿的“炊烟”里上演。

2019年7月12日,河北省首辆“5G+智慧公交”在雄安新区开通。如今公交线路已经增加至42条,常规公交线路增至20条。

2021年6月,雄安新区第一座城市智慧能源融合站投入使用。这座“藏”在公园里的变电站真正让“张北的风点亮雄安的灯”,在全国首个实现“自动泊车+自动充电”全过程无人化充电,成为周边居民的休闲打卡地。

2021年6月20日,雄安新区第一家鲜果超市开业,如今已在全区开了超过10家分店。山东红富士、丹东草莓乃至泰国榴莲、澳洲甜橙应有尽有,“销冠”却是用以招徕顾客的低价鸡蛋,“大伙儿还是没有进店买水果的习惯。”老板说。

2022年,雄安新区第一家书店开业。如今工作日单日接待量超过500人次,周末破千,每天售出40杯咖啡,3万册在售图书中,《额尔古纳河右岸》《木心全集》等也有了不少新区读者。

2023年1月6日,雄安新区第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开放。上下六层设有12个科室,国医堂、CT室、老年病区等一应俱全。“现在平均每天400人次的接诊量。”贤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在院卫生技术人员中光是副高职称就有3人,中级职称25人,更有远自吉林、甘肃、湖北的医学院毕业生加入。

此刻,一家烧烤城正在新区内紧锣密鼓地建设。200多个摊位将原来散落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收集起来,于雄安的夜集中绽放。“80后”烧烤摊主卢俊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租下显眼位置,叫卖着鱿鱼、鸭肠等招牌菜,他说要满足更多人的胃,“未来说不定也会引进一些新风味。”

前往未来的路上,总有一些记忆会止步于时光。

“当年,带着它去赶集。”在一位回迁老人家里看到的一杆老秤,将记者带入了张市大集,它即将拆迁,却依旧热闹,不大的空地被分隔成蔬菜、水果、肉类、杂货等区域。

一处角落里,李新恩的作料摊香气扑鼻,常有顾客光顾,挑上一把生姜、花椒或是八角。他和老伴在集市上摸爬滚打多年,多能寻到独味,“集市没了,我就上菜市、去超市,人在哪,味道就在哪。”

伟大与平凡、巨变与不变、光荣与梦想……世间万千风味正在雄安无限集结。它们,聚拢来是炊烟,摊开来是人间。

默默“注视”这一切的,是雄安站大厅的那座千年轮。

由年月日三轮嵌套起的青铜轮盘自2017年4月1日开始转动,以千年为刻度,标记着时间上的新与旧、朝与暮、古与今,也记录着城市的脉搏、众生的心跳。

或许只是最细微的一次转动,这也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深刻存在且不容忽视的证明。

来源:新华社(陈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