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徐向前独创一绝活,林彭刘粟都不会也无人注意,阎锡山提起来就怕

作者:史晓生

在开国将帅中,徐向前元帅显得颇有些神秘,这里说的神秘倒不是说他为人神秘,而是说他的战绩,比如与林、彭、刘、粟四位将帅相比,徐帅在战绩上的影响力,显然要比这四位低上不少。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徐帅的军事能力弱或是不能打,只不过因为身体原因的限制,让徐帅在解放战争时期并没有太多的出场机会而已。

而在解放山西的战役之中,徐帅不仅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同时,也让他独创的一门绝活展现的淋漓尽致,这门绝活,即便是强如林总、刘帅乃至粟裕都没人掌握到精髓。

啥绝活呢?这个话头,得从徐帅早期的高光时刻说起。

徐向前独创一绝活,林彭刘粟都不会也无人注意,阎锡山提起来就怕

一、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徐帅就带领红四方面军驰骋沙场,而在这期间,徐帅的高光时刻,莫过于在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之战。

自1933年2月起,红四方面军在徐帅的领导下,取得了包括仪南、营渠、宣达等多场战役的胜利,并且,川东游击军也与红四方面军汇合,这么一来,部队的规模不仅扩大到了5个军八万余人,同时,川陕根据地的规模也有了极大的发展。

这对于红四方面军来说,自然是一件好事,但却让四川的军阀寝食难安。

要知道,徐帅在最初带着部队来到川陕交界时,麾下才不过两万人,战力也相当有限,但凭借着有限的力量,徐帅敏锐的抓住了四川军阀混战不断地机会,不仅创立了川陕根据地,还击溃了敌田颂尧部的多次进攻,彻底在川陕站稳了脚跟。

而根据地稳固之后,部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至1933年8月,川陕根据地兵力已经达到了5个军8万多人的规模。

仅从数据上,还不能完全体现徐帅的能力有多强,而当时敌人的反应,则深刻的诠释了这一点。

在徐帅来到川陕交界之处,当时四川境内尚有大大小小军阀十余个之多,比如刘湘、刘文辉等等,军阀们因为地盘、利益等原因,常年内讧不断、交战不断,总之是今天你打我,明天我就打你那种局势。

但随着川陕根据地的不断扩大以及兵力扩充,就让这些军阀们坐不住了,恰逢当时实力最强的刘湘在一众军阀中占据了优势,于是他就提出,大家不如暂时停止内讧,齐心合力先对付红军,不然,谁都睡不踏实。

这个提议,不仅得到了一众军阀的认可,同时也得到了蒋介石的同意,就这样,一个由刘湘主导的“联盟”由此产生。

而蒋介石为了彻底剿灭红军,对刘湘也是大力支持,仅军费就拨发200万余元,另各类武器更是无数,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徐向前带领的红军彻底剿灭。

之后,刘湘纠集兵力二十余万,大军共分六路,向着川陕根据地浩浩荡荡杀来。

能让心怀各异的军阀们“团结”在一起,且摆出六路围攻之态势,足以说明了徐向前的军事能力有多强,不然,军阀们也不至于如此大费周章,直接强攻就行了。

所以,兵强马壮的刘湘自信的认为,凭借这次计划周密的六路围攻,谅他徐向前插翅也难飞,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六路围攻”完全破产,刘湘在付出多达八万余人的损失后,狼狈而回。

徐向前是如何取得胜利的呢?简单用八个字总结就是,诱敌深入、节节抗击。

当然,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却十分难,想要达到在兵力不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还能牵着敌人走,同时又能准确在每个环节上做出正确的应对,那就需要极高的控局能力。

而徐向前,恰好就有这种高超的控局能力。

徐向前独创一绝活,林彭刘粟都不会也无人注意,阎锡山提起来就怕

比如在开战之初,徐向前的应对策略是先运动防御,同时再防御过程中结合各部队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节奏的节节抗击,以此方式来不断消耗和疲惫来犯之敌。

用此方法,徐向前在保证部队不出现过多损失的情况下,又消耗了大量敌人的有生力量,在第一阶段的进攻中,红四方面军准确的抓住了敌人渡河至半渡之际,一举歼灭敌3000余人,之后又在当年农历春节之际,趁敌军将领回川过年主动发起进攻,再度大量歼敌。

类似的例子,在反六次围攻之中随处可见,从第一阶段作战到第四阶段作战,像“迂回”、“奇袭”、“两翼侧击”、“诱敌深入”之类的战术比比皆是,正是这些战术运用得当,才最终造就了红军的胜利。

而我们都知道,战术这种东西,并不是什么太稀奇、高深的东西,但凡行伍数年,差不多都能说个一二三,即便是普通的老百姓,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能说上一二。

但这些并不稀奇的战术,为何有些人就能运用的如鱼得水,有些人却屡屡吃败仗呢?其实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会不会控局。

高明的控局,不仅需要对信息、情报的精准把握,还需要对局势的敏锐掌控,同时也要对敌、对己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在正确的时机,做出正确的对策。

这就好比是下棋,什么时候该落哪一子,又该用哪种策略迫使对手跟着自己的想法走,都是有极高学问的,必须是有对全局精准的把控,以及有适时、适合对策之人方能做到。

而徐向前,便是这样的人,他不仅有宏大的全局观,还有精细的细节控制力,对于敌六路大军,分别给予了不同的针对方式,该利用地形的利用地形,该示弱诱敌的示弱,果断出击时毫不犹豫,诱敌深入时主动放弃部分阵地,总之,是把各种不同的战术,运用到了极致。

所以,刘湘遇上徐帅,败的属实不冤。

二、

到了抗战时期,徐帅出任129师副师长,在1938年的响堂铺战斗中,面对比预料中多上一倍有余的日军,徐帅巧妙利用伏击包围、分割歼灭的方式,将日军辎重部队尽数歼灭,此战胜利之干脆利索,就连观战的国军将领,都对徐帅的指挥赞不绝口。

不过,不管是反六次围攻,还是响堂铺战斗,更多的都是体现了徐帅的指挥打仗的能力,并非是徐帅的全部才能,他最大的也是最强的地方,在于“化腐朽为神奇”,也就是能把二三流的部队,打造成王牌。

这一点,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山西期间,得到了极好的体现。

徐向前独创一绝活,林彭刘粟都不会也无人注意,阎锡山提起来就怕

1947年6月,刘、邓率晋察鲁豫野战军主力突破黄河进入大别山山区,之后不久,陈、谢又率晋察鲁豫野战军一部挺进了豫西。

刘、邓和陈、谢这一走,差不多把晋察鲁豫的兵给搬空了,剩下的正规部队少的可怜,而与此同时,坐拥十万大军的阎锡山还在太原虎视眈眈,随时都可能向兵力薄弱的我军发起攻击,所以,晋察鲁豫军区当时的情况着实是不乐观。

正是在这种形势相当不乐观的局势下,徐帅临危受命,来到了晋察鲁豫军区,并担负起了解放山西的重任。

但就靠少的可怜的正规部队,加上一小部分地方武装,别说解放山西了,就连保住现有的解放区都困难。

怎么办?就在大家都挠头着急的时候,徐帅出手了。

他先是想尽办法扩充兵力,用了四个月的时间,把晋察鲁豫军区的部队规模扩充到了六万多人,算是手里有了一定的实力。

但这仅仅是开始,要知道这六万多人中,绝大多数都是以县大队、游击队这类地方武装组建而来的,不管是从战斗技能、战斗经验乃至思想作风、组织纪律上,都比正规部队差上很多。

这样的部队,显然战斗力有限的很,若是把这些部队直接派上战场,是会吃大亏的。

所以,练兵就成了当务之急,但练兵不同于其他,是需要一定周期才能完成的,可当时的局势,又不允许花费太长时间,因此,如何让战士们在短时间内成为拥有一定作战意识和作战能力的士兵,就成了新的课题。

而针对此问题,有着多年带兵、练兵经验的徐帅,做了三个动作。

第一,是秉承“训练多流汗、作战少流血”的宗旨,对战士们的基础训练制定了严格的要求,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徐帅太知道“驱羊搏虎”会有什么结果,所以,本着为战士们的生命负责的想法,训练上必须加大强度提高标准。

像什么夜间急行军、伏击突袭、遇敌突围之类的科目,徐帅都制定了详细的标准和要求,并且,亲自下到基层去纠正训练中出现的问题,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为战士们树立了高标准的榜样。

一个主帅,没有坐在指挥室里,而是与战士们一起训练,如何不让大家心生敬佩?而有了这样的标榜,战士们哪个还会偷懒?

第二,就是对训练科目的把控,宗旨就是实战需要什么,我们就训练什么。

众所周知,山西是阎锡山的大本营,而在阎锡山多年的经营下,其所控制的重镇,基本上都实现了堡垒化的情况,什么意思呢?就是墙高、城深,说白了就是城防极为坚固。

而当时的我军,缺乏重型攻城武器,所以单靠火力的话,显然在攻克这些防御极其坚固的坚城时难度极高,并且还会因为久攻不破被敌人反击,出现大量伤亡。

所以针对在这种情况,徐帅并没有刻板的训练一些基本科目,而是在这基础上,加大了坑道作业、爆破作业的训练,目的就是为了在攻城过程中,利用坑道和爆破,实现打破阎锡山的坚城。

而这种有的放矢的训练,也确实在之后的战役中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比如运城之战和临汾战役,面对敌人坚固的城防,我军以快速和精准的坑道作业和爆破作业,配合地面推进,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其中,尤其是临汾战役,阎锡山曾号称临汾市“铜墙铁壁”,却在我军坑道加爆破的配合下,彻底被攻破,阎锡山事后就哀叹,“没想到徐向前如此厉害”。

徐向前独创一绝活,林彭刘粟都不会也无人注意,阎锡山提起来就怕

第三,则是对细节的重视,尤其是对培养干部中的细节重视。

刘邓大军南下后,带走了大量的干部,这就导致晋察鲁豫军区的各级干部出现大量空缺,虽说经过扩军后补充,但很大一部分干部都没啥经验,有些甚至刚刚参加革命不久。

正所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而战斗中基层干部更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为了让干部具备相应的能力,徐帅不惜拖着病体事必躬亲,手把手的教大家如何打仗、如何指挥,遇到有些领悟能力慢的,徐帅也耐心的一句一句教他,一直到对方弄明白为止。

而经过徐帅一系列的训练,以及在小规模实战中实践的双重作用下,晋察鲁豫军区的六万地方武装,得到了快速成长,从之前的一支偏师,成为了一支能打硬仗、善于攻坚的精兵。

而运城战役、临汾战役、晋中战役乃至太原战役,一个接着一个的胜利,就是徐帅训练结果的最好证明,其中临汾战役,更是涌现出“临汾旅”这样的王牌部队。

所以说,徐帅就如同一位善于“化腐朽为神奇”的大师一样,能在有限的条件下,运用独有的练兵技能,把战力一般的部队,打造为精锐之师,这一点,就是放眼全军,也没几个人能做到。

强如林总、彭总,他们带兵历来也多为带主力部队,刘帅也是如此,而粟裕则强于大兵团的指挥作战,因此,说这是徐帅独有的“绝活”,丝毫都不夸张。

三、

当然,我军中也不乏有善于带兵之人,行之有效的带兵方式也屡见不鲜,但为何唯独徐帅最善于“化腐朽为神奇”呢?

个人觉得,除了他有科学的带兵、练兵之法外,之所以会实现点石成金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他有“爱兵惜兵”之心。

有两个小例子,最能体现徐帅爱兵如子态度。

第一件,是刘邓大军南下之后,徐帅来到晋察鲁豫之初,当时敌人知道我军主力南下,因此就加大了对晋察鲁豫军区机关的轰炸,时不时的的就派飞机前来空袭。

而在一次空袭中,大家在听到飞机声音之际,迅速开始隐蔽,可不知道怎么的,一个哨兵却愣在了原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眼看敌机已经到了跟前,这样站着无疑会成为活靶子,紧急时刻,已经隐蔽好的徐帅迅速一跃而出,一把把这个战士扑倒,然后迅速抓着他往一边滚了过去。

与此同时,敌人的飞机也开始了疯狂的扫射,一长串子弹打在了那个战士刚在站的地方。

若不是徐帅及时把那个战士拽走,恐怕此时战士已经牺牲了,而这一幕让在场的人印象极为深刻,不仅是徐帅救的及时,同时更是徐帅以大军统帅的身份,却依旧对一个普通士兵如此看重和爱护,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他,这任谁看了都感动不已。

而另外一个例子,则是徐帅的一次发脾气。

晋中战役打响之后,因为有徐帅的频出计策,部队接连不断取得胜利,但与此同时,其中有一个旅,因为指战员在战术指挥上的生搬硬套,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得知此事后,徐帅大发脾气,对这位指战员就严厉进行了批评,“人家农民兄弟好不容易把儿子养大送到部队里杀敌立功,而我们却瞎指挥乱指挥,像这种不珍惜战士生命的做法,我们这些指挥员能睡得着吗”?

而跟过徐帅的将领们也有回忆,称徐帅在带兵风格上,对指战员都相当严厉,最痛恨的就是那种蛮干硬拼的指挥方式。

徐向前独创一绝活,林彭刘粟都不会也无人注意,阎锡山提起来就怕

从这里就能看出,徐帅爱兵如子之深,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在军中享有极高的威望,使得战士们对他既尊重又拥护,而有了这样的基础,加上他科学有效的带兵方式,最终把一支偏师打造为了一支能征善战的王牌精锐,取得解放山西的一系列军事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