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5万打30万,这怎么打?刘伯承:谁敢打头阵?一年轻猛将:我去!

作者:玄鉴历史

【引言】:

1946年炎夏,邓公站在山顶,远望中原战场上滚滚浓烟,心里像揣了个火炉般着急。老蒋这次可是下了狠心,派了30万大军来攻打咱党的中原军区,李先念的部队正顶着狂风暴雨般的围攻,处境危险得不得了。邓公手捏得紧紧的,心里比谁都急切。

5万打30万,这怎么打?刘伯承:谁敢打头阵?一年轻猛将:我去!

【正文】:

【调虎离山,巧妙牵制敌军】

瞅准时机,邓公一跺脚,下令咱们去陇海线找找麻烦,目的就是引诱敌军分兵。果不其然,老蒋一听动静,慌忙从中原调走三个整编师,还从徐州拉来一个军两个师帮忙,结果把自己大部分兵力都拉到了晋冀鲁豫这块儿。双方就在陇海线上上演了一场“真刀真枪”的大战,枪炮声大得能把耳朵震聋。

5万打30万,这怎么打?刘伯承:谁敢打头阵?一年轻猛将:我去!

【悬殊之战,五万对阵三十万的惊人赌注】

到了8月份,刘邓大军虽然才刚刚打败了一批敌军,但马上又有一波30万国民党的大部队浩浩荡荡围上来。这时候,咱们自家兄弟只剩下5万疲惫不堪的将士,部队编制也不足。刘伯承元帅和邓公看着这数量上的巨大差距,开始琢磨:是不是该正面硬杠呢?还是暂时避开锋芒,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5万打30万,这怎么打?刘伯承:谁敢打头阵?一年轻猛将:我去!

【守护家乡,背水一战的坚定信念】

你看那晋冀鲁豫解放区,地方老大,五个省的地界,将近2600万人在这片红土地上安居乐业,它是华北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也是各个解放区相互联系的桥梁。要是这个地方给丢了,周围根据地就像没根的树叶一样飘摇不定,整个华北的战局那就彻底乱套了。所以啊,刘邓两位大佬明白得很,不论怎么难,都得把这个老家保住,豁出去跟敌人打这场似乎很悬的仗。

5万打30万,这怎么打?刘伯承:谁敢打头阵?一年轻猛将:我去!

【智斗强敌,找准对手弱点】

指挥部里,俩人在沙盘上边瞧边琢磨,尽管国民党号称有30万大军,实际上能灵活调遣打仗的也就10到15万,而且还被拆成了几块儿。刘邓两位眼尖,看到整编三师正是那个虚弱的环节,连续作战加上新到岗位还没喘口气,士兵们人心惶惶,士气萎靡不振,正好撞上了咱们瞄准镜。

5万打30万,这怎么打?刘伯承:谁敢打头阵?一年轻猛将:我去!

【英雄出列,王近山勇敢请缨】

那天晚上,会议室里大家都在琢磨怎么才能快准狠地把整编三师搞掉,大家都不吭声的时候,猛将王近山刷地一下站了起来,嗓门洪亮:“我去!”这位年轻少将胆识过人,发誓哪怕拼到最后一个人,也要为主力部队撕开一道口子,坚决保护好晋冀鲁豫这块宝贵的土地。

5万打30万,这怎么打?刘伯承:谁敢打头阵?一年轻猛将:我去!

【激战大杨湖,决胜的不眠之夜】

进入九月,秋风吹过田野,赵锡田带着整编三师懵懵懂懂地钻进咱们预设的圈套。眼看就要发动总攻,咱们的战士在暗夜里悄无声息地布好了阵势,就等鱼儿咬钩。王近山带着他的第六纵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决心首先突击,力求啃下敌军前沿这块硬骨头。

5万打30万,这怎么打?刘伯承:谁敢打头阵?一年轻猛将:我去!

【血染疆场,铸就光辉一页】

到了9月5号那个漆黑的夜晚,大杨湖边的战场气氛紧张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咱们在和整编三师的激烈对抗中损失惨重,终于砸碎了敌军的一颗棋子。援军一步步逼近,危险就在眼前。关键时刻,王近山和他的六纵展现出超凡的毅力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最后愣是把整编三师给全灭了,还顺手抓了他们的师长赵锡田,成就了一段传颂至今的传奇故事。

5万打30万,这怎么打?刘伯承:谁敢打头阵?一年轻猛将:我去!

【屹立不倒,奠定胜利基础】

经历了这场震撼人心的“定陶战役”,咱5万大军硬生生把30万国民党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一共消灭敌人1万7千多,俘虏了1万2千多。这场胜利不只是挫败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更重要的是,它实实在在地保住了晋冀鲁豫解放区,使华北乃至于全国的解放事业有了一个坚固的支撑点。

5万打30万,这怎么打?刘伯承:谁敢打头阵?一年轻猛将:我去!

【结语】:

回首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面对悬殊的兵力对比,刘邓大军在危难关头选择了直面挑战,用行动生动诠释了革命者坚韧不拔的精神面貌。

5万打30万,这怎么打?刘伯承:谁敢打头阵?一年轻猛将:我去!

那个最初关于是否应战的疑虑,已经被最硬核的事实证明:在人民军队面前,甭管敌人有多么牛哄哄,只要咱们有信心,有智慧,有勇气,就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最终笑到最后,赢得辉煌的胜利。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