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显宁:电影学院导演系在读女生的创作之旅

作者:影像狗
王显宁:电影学院导演系在读女生的创作之旅

今天,我们有幸采访到了一位目前正就读于四川传媒学院的大三学生,王显宁,她怀揣着对电影的热爱与梦想,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通过本次采访,我们将深入了解她的学习经历、创作理念以及对未来的展望,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导演世界,感受那份对电影的执着与热情。

Q:您为什么会选择影视相关的专业呢,是有什么特殊经历让您喜欢上电影吗?

王显宁:导演专业是我在艺考的时候了解到的,我最开始是表演生,后来陪朋友上了一节编导课,当时在拉片子时放的《情书》把我吸引住了,后来就开始学习编导。

Q:学习这个专业后和想象中有什么不一样的吗?

王显宁:还是有不一样的,深入学习之后发现导演一个比较综合类的学科,不止是专业能力还有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等,很考验综合能力。

我发现学导演和表演是相通的,因为导演也是会导就要会演,从一个导演的角度来说,学习表演、会表演是非常重要的事,我之前在表演上面的学习对我学习导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除了前期需要去设计影像风格、视频镜头,跟摄影去沟通以外,其实导演在拍摄现场80%的工作就是在指导演员怎么去表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导戏”。

王显宁:电影学院导演系在读女生的创作之旅

所以我觉得,对于我现在的导演身份来说表演是我必备的一门技能。这个专业和我刚开始想的挺不一样的,深入学习之后发现这是一个比较综合类的学科,学习过程也比较辛苦,并没有很轻松。

Q:你目前有哪些作品,最满意的是哪一部?

王显宁:最满意的是很荣幸在SCMG获奖的《女人的房间》,另外是我的两个作业,一个是《猎物直播》,是一个悬疑题材的竖屏短剧,还有一个作品是《停车》,这部片子目前也在评奖中。

我个人最满意的是《女人的房间》。因为《女人的房间》是我本人在影像层面和叙事层面的一次学习和探索。拍摄《女人的房间》是我在学习超短片的时候,由于时长的限制,我当时提出一个疑问,超短片是否一定要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我觉得不完全是这样,电影本身的力量还是在于从影像出发,去讲一个有逻辑、有思想的视觉意向表达。如果这个视觉意象精准的传达到位了,那么已经就代表了我对这个事情的一个世界观和看法,就不需要讲更多的东西了。

王显宁:电影学院导演系在读女生的创作之旅

Q:《女人的房间》这部短片是如何构思的,灵感来源于哪里呢?

王显宁:灵感来源于一部电影叫《让娜·迪尔曼》,这个作品当时被评为2022《视与听》影史最伟大电影榜单第一名。当时看完很震撼,但是我并没有看懂,第二次看完后听了老师的讲解,其实这部电影暗喻了女人的一生,就开始了关注了解关于“女性主义”这个话题。当时正好在学习超短片拍摄所以想试图用短片去表达我对这部长片的敬意和思考。

像这种《让娜·迪尔曼》女性主义的故事长片,如果用一个女性主义故事短片的形式,并且取材于一个完全与《让娜·迪尔曼》不一样的文化环境,是不是也能揭示女性本身命运的思考?

所以我选择了中国农村,而我的出生地正好是城市和乡村中间的地方,家里年迈的女性绝大多数是在乡村的,在村子里了解收集到很多70后女性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现状,以他们的真实经历进行改编。最后选择了中国农村的视觉体系和中国本土化的文化土壤相结合来表达我对当时女性命运的理解。

王显宁:电影学院导演系在读女生的创作之旅

Q:在拍摄上,对设备器材有什么要求吗,对器材使用方面有没有个人的见解?

王显宁:我在选择器材的时候会先考虑给后期留出足够的空间,最后选择了ARRI mini来拍,当然器材的选择也要根据制片的预算来决定。

王显宁:电影学院导演系在读女生的创作之旅

Q:拍摄团队是怎么搭建的呢?您认为一个成功的导演需要具备哪些团队管理能力?您是如何将灵感转化为具体的剧本和画面的?

王显宁:创作方面是找可靠的合作伙伴,技术岗位会找外面专业的老师,效率会高一些。

导演具备的能力我认为是要稳、还有快速且精确的判断力。

我会去记录加整理,把想法都记在本子上然后整理出来,整理的量足够多时一定会有合适的想法,这个时候就可以拿着整理的素材写剧本了。想法转化为画面这方面就根据剧本风格决定片子调性了。

Q:和摄影以及团队是怎样沟通合作的,如何更快捷的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

王显宁:首先我会做好前期的工作,我会把我觉得这个影片可能适合的风格全部做成方案,然后和摄影团队沟通,根据他们的专业性意见来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方案。

王显宁:电影学院导演系在读女生的创作之旅

Q:您比较喜欢的导演有哪些,他们对您的创作之路有什么样的影响?

王显宁:有很多,比如说《天堂电影院》的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天堂电影院》的第一个镜头是我最喜欢的镜头!这个片子是我的启蒙影片。还有《哈洛与慕德》的导演哈尔阿什贝,这个电影讲的是一个20岁少年跟80岁的妇人恋爱的故事,当时惊讶于爱情片还能这么拍,给我留下很深刻印象。还有中岛哲也的《被遗弃的松子的一生》,看完后我不禁感叹希望自己将来也能拍出这样的影片。

这些影片让我看到多样化表达电影的方式,能一直感受到电影的魅力,给予我创作的动力。

Q:您对您的末来职业道路有什么样的职业规划吗?

王显宁:我以后会继续从事影视相关的工作,可能会进入影视制作公司工作,我想做出能都让大家喜爱,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作品。

王显宁:电影学院导演系在读女生的创作之旅

Q: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制作影片最大的难点是什么,您对想选择这方面专业或者刚入学的专业学生有没有什么学习上的建议呢?

王显宁:我认为第一个难点是创意,第二是执行。

目前我获得创意的方法就是保持冲动然后多思考,保持冲动就是对一件事或者一句话的第一反应及情绪的表达。多思考就是情绪发泄完后察觉一下情绪背后的东西,是什么导致我的情绪波动。情绪背后的东西大概率更适合作为一个故事的核心。有了创意之后,怎么把创意执行出来?在执行中可能更多的是需要工业化,因为我目前还是学生,工业化的执行相对困难一些,但这一点在制作电影方面的确是很重要的。

我也在学习当中,并不能作为专业从业者提出建议,但可以分享一些平时观影的习惯:我每看完一部影片会放空大概一个小时,这一小时内认真做一些别的事;一小时后开始回忆影片,把脑海中第一时间闪过的画面和情节记下来。

记下来的内容很宝贵,因为第一印象是最深刻的,一定是有哪里触动到你,才使你在那么多帧画面里记住了它。等在看完第二遍、第三遍后可以着重的分析一下记在本子上的片段,为什么是这个画面?具体是什么方面?哪个点?都可以去探究。有趣的是每个人第一印象的几个片段都不一样,可以让你的朋友看看记下来,聊聊他的几个片段是什么,为什么。

Q:您是怎么知道SCMG并投稿的?如何看待SCMG这个赛事?

王显宁:在微信和B站上都刷到了推文和征片,就投稿了。

首先我觉得SCMG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为在影视行业深耕的大家交流提供便利。对于我来说,作为学生的身份参与,了解到业内的形式、市场的需求和多样性, 也为我以后努力的方向提供了新的视角,方便毕业之后更精准的进入行业,很开阔眼界。

其次看到一直在影视行业深耕的前辈,非常敬佩,看到他们一直在创作也给了我动力。听大家交流打破信息壁垒,输出自己的观点想法也很棒。

颁奖典礼后,我们还参加了一个外拍——48小时创作,这个外拍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自由的创作环境,当时跟跟其他两位优秀的故事片导演,杨帆导演和于航导演一起头脑风暴,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它执行出来,很有挑战但是也很有趣,大家也可以多多报名参与,是很有意思的体验。最后,希望SCMG赛事越办越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