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老狐狸》一再赢下《周处除三害》,真的有两把刷子

作者:邑人电影院

第60届金马奖上,萧雅全导演的《老狐狸》拿到了最佳影片,已经是老黄历。

那个时候,很多人觉得那是因为《周处除三害》在台湾被忽视了,故事不新鲜,票房没赚,不值得获奖。但是,后来有了大陆票房的加持,完成了咸鱼大翻身。有人觉得如果金马重新颁发,获奖的就该是《周处除三害》了。

但是4月23日,第五届台湾影评人协会奖公布结果,《老狐狸》再次包办最佳影片、导演、编剧,电影配乐侯志坚则获得特别表扬奖。而《周处除三害》只有阮经天拿下最佳男演员奖,这也是获得金马影帝的吴慷仁因为主演的马来西亚片,不能参加本次评选。

《老狐狸》一再赢下《周处除三害》,真的有两把刷子

这就奇了怪了,何以《老狐狸》如此坚挺,一再获得认可呢?《周处除三害》有了大陆火爆的票房加成,依旧不能获奖,这是怎么了?《老狐狸》真的那么强大吗?

看完影片之后,发现《老狐狸》还真的不错,值得细品。近些年来的台湾影片里,还真的没有《老狐狸》这样的作品,它的卓越之处在于它能够展现出台湾的大历史,展现了台湾的大社会面貌,是近些年台湾极其稀有的电影类型。

尽管故事很小,但它做到了小切口、大剖面,做到了管中窥豹。明明是一个很小的故事,却偏偏演出了史诗感来。

台湾影评人协会奖中,在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个奖项中,《老狐狸》在第一轮表决中就以压倒性的票数得胜。评审们一致认同《老狐狸》的剧本建构时代感细节、议题的探讨等各方面成就。

《老狐狸》一再赢下《周处除三害》,真的有两把刷子

如果用电影来作比,《老狐狸》很有种贾樟柯电影的意味,但又比贾科长的作品隽永,品味悠长。贾科长的电影总是很粗粝,不像电影,更像是纪录片,将社会现实直接打包塞进了电影里。

贾樟柯的电影很多不适合当下看,而适合十年之后再看。现在去看十年前的贾樟柯电影,就会有一种浓重的怀旧感。看《小武》《任逍遥》,就一下梦回1990年代;看《三峡好人》《天注定》,就梦回2000年代。

《老狐狸》展现的是1989年的台湾,从这部电影里,可以品评出1990年前后处于转折点时期台湾的历史面貌。

《老狐狸》一再赢下《周处除三害》,真的有两把刷子

如果说拿贾樟柯做直接对比,还显得有些跳,其实更可以作比的是《漫长的季节》。

看《漫长的季节》,大家一开始会对影片里的故事产生极大的兴趣,非常想知道到底谁是真凶,会跟着案情走。但看着看着,突然发现真凶是谁不再重要,剧中人物的命运更为重要,时代的变化更为重要。有关下岗,有关东北,有关社会转折,才是更加值得关注的点。东北的秋天,非常短暂,似乎刚刚脱下短袖,马上就要穿羽绒服了,秋天眨眼就过去了。但是,“漫长的季节”的这个“季节”讲的就是东北的“秋天”,而且是1990年代的秋天,因为下岗潮,使得原本很短暂的秋天在记忆中变得格外的漫长,所以片名叫“漫长的季节”。仔细想想看,整个剧情都发生在了秋天里。秋天的东北才是剧情的重点,真凶是谁真的不重要,而且即便知道了真凶也格外同情,反而不希望真凶就是她。

《老狐狸》一再赢下《周处除三害》,真的有两把刷子

氛围 > 剧情,《漫长的季节》做到了。《老狐狸》是一个弱版的《漫长的季节》,也做得不错,因此它获奖了,值得。《周处除三害》只是一个传奇故事,缺乏时代穿透力,输给《老狐狸》一点都不冤枉的。

《老狐狸》就是这样的电影,开始观众会关注影片里的孩子的成长遭遇,希望他能够与爸爸一起买到新房子,能够过得更好一些。后来,他遇到了“老狐狸”,又希望他能够有新的成长,但是又能够不学坏。再到后来,突然又发现这部影片所讲的压根不是一个孩子该如何选择的问题,而是台湾究竟该如何选择的问题,因为故事就发生在那个关键的时间点上。

《老狐狸》一再赢下《周处除三害》,真的有两把刷子

向左走,还是向右走,这是一个问题。

要想充分理解《老狐狸》背后的道理,必须要了解一下1990年前后台湾的历史走向。就像是,要充分理解《漫长的季节》,必须要了解东北的下岗潮问题,要知道东北从“共和国长子”变成改开的“弃儿”,快速实现了全国“带头羊”变成“改革洼地”。投资不过山海关,东北面临着发展的窘境。《漫长的季节》就通过一部剧的形式,让大环境下的民众的悲伤喜乐展现了出来,是为近年不可多得的神剧,绝对值得观摩。

《老狐狸》也是这样,要了解电影,就必须要了解一点台湾的经济发展史。

《老狐狸》一再赢下《周处除三害》,真的有两把刷子

“亚洲四小龙”,这个词现在很少人提了,多年前可是一个非常红火的词汇,指的是从1960年代中后期到1990年代初期,东亚四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包括台湾、香港、韩国、新加坡。

对于台湾来说,身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高速发展的30年,基本就是小蒋主导经济的30年,从他1964 年起任“国防部” 副部长、部长,开始掌握实权,后来又任“行政院” 副院长兼“ 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委员会” 主任委员,开始主导台湾经济。直到1988年小蒋去世,台湾面临新的选择。

《老狐狸》的故事发生于1989年,恰好是小蒋去世后的一年。历史即将进入1990年代。台湾全面进入李登辉时代。

《老狐狸》一再赢下《周处除三害》,真的有两把刷子

台湾的历史,恰恰在李登辉时代发生了重大转折,也直接导致了当下台湾的跌跌撞撞。

小蒋执政20余年,大部分时间都是独裁专权,但晚年突然放开“戒严”令,大力推动台湾版的改革开放,一下使得他的形象变成了正面的开明领袖。他也是历史上少有的能够为自己扳回形象的领导人之一,经世济国,他做到了。在历史定位上,时间越往后越会将其封神。

对台湾来说,随着小蒋的去世,加上经济奇迹30年周期已至,台湾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新的选择。向左,还是向右,这是一个问题。30 周期到来,台湾经济的内生动力已不足,好在恰逢大陆于1992年开始改革开放,大力吸引外资。台湾顺势完成产业升级,将本土制造业一股脑搬到了大陆,继续靠吸血大陆,又延续了近10年的的高速发展。

《老狐狸》一再赢下《周处除三害》,真的有两把刷子

但是,对于岛内民众来说,转型期来的更早一些,从大陆吸血带来的GDP,已经从属于资本,不再与普通人有关,真正的转型从小蒋去世就已经到来了,而转型对于普通人来说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漫长的季节》里的范伟、秦昊、陈明昊如此,《老狐狸》里的白润音、刘冠廷、陈慕义也是如此。

刘冠廷饰演的爸爸选择往右,他是一个保守的人,淳朴善良,不越轨,亦步亦趋地跟着社会在动。陈慕义饰演的老狐狸则选择往左,积极主动地寻求商机,将人类的不平等当做最大的获利渠道,不讲情不讲面,一切只为了赚钱。

一左一右,夹在中间的是小男孩白润音,同时也是那个时期的台湾面临的抉择。该往左,还是往右?

是保持善良,还是极致功利?是只为自己,还是兼顾他人?是一心向钱,还是保持人性?

《老狐狸》一再赢下《周处除三害》,真的有两把刷子

《老狐狸》就以白润音饰演的小男孩为主角,让他在人生的道路上面临两难的选择,到底是跟随父亲往右,选择保守的生活,成为一个“失败”的人。还是跟随“老狐狸”,选择利用人类的不平等,去捕捉一切赚钱之道,踩着别人走上成功之路。

《老狐狸》的结局是给出了一个折中的答案,选择了一个中庸的路线,长大后的白润音既获得了成功,成为了新一代的“老狐狸”,又保留了内心的美好,没有彻底趋恶,这是一个很投机很媚俗的结局,比较功利。这样的结局,并不算好,大概是导演对当下的台湾还算满意吧。

《老狐狸》一再赢下《周处除三害》,真的有两把刷子

实际上,当下的台湾与亚洲四小龙时期的台湾,是不尽相同的。影片选择那样的结局,大概观众会觉得比较好,但是对于现实中的台湾来说,那种选择恰恰导致了如今台湾的衰败。当下的台湾,一如当今的西欧,经济上已经发达过了,在新锐经济体崛起的衬托下,以不进则退的方式呈现出了比较强烈的后现代感,也呈现出了明显的衰败感。发展缺乏动力,民众普通懒散,过于安逸,缺乏积极的上进心。

《老狐狸》一再赢下《周处除三害》,真的有两把刷子

即便是以省级单位来作比,将台湾的经济体量放到当下大中国版图里,台湾也要快被挤出前十之列。这种情况下,很多台湾人是有失落感的,心有不甘。当然,有些人会将原因归罪于大陆,吃错了药。

品评《老狐狸》,就是去体验台湾社会转型期时民众何去何从的心理选择过程,这部片演绎得还是相当不错的,这也是近些年台湾电影里极为少见的一部作品。老一辈积极进取的那代人,以“老狐狸”为代表,正在老去。中生代以“爸爸”为主的那一代人,则安于现状,随波逐流。新一代的台湾仔,究竟该何去何从?

《老狐狸》选择了中庸,既讨好了观众,也切中了当下台湾的现实。实际上,当下的台湾一直在进行选择,并没有坚定自己的道路,依旧在左右摇摆。甚至,还被意识形态所左右,被封闭在了“冷战思维”里没有走出来,几乎要把自己搞残废,实在是让人痛心疾首。

《老狐狸》一再赢下《周处除三害》,真的有两把刷子

相对来说,《周处除三害》就很简单了,就是一个传奇故事,就是一个传奇杀手的传奇经历,是一部讲“人”的电影,缺少足够的深意,与《老狐狸》相比相形见绌,后者是讲“事”的,思想传导价值更深厚。《周处》生不逢时,遇上了《老狐狸》,没有赢得最佳影片,是自然而然的事。

当然,也不是狂吹《老狐狸》有多好。相反,它不是我的菜,我并不是很喜欢这部片,起码演员演得并不好,除了饰演“老狐狸”的陈慕义,另外两个主演白润音、刘冠廷的表现都不好。尤其是白润音小朋友,他的那个上三白的眼神,分分钟出戏,这种面相属于富家子弟特有的高傲感,眼睛长在脑门上说的就是这种人,这种人很不适合饰演贫民家的孩子,怎么演都不像,只适合演傲娇狂狷的富家子弟。大概是电影想要他那种不屈的眼神吧,觉得反正都是儿童,稚嫩就写在脸上,怎么都不会太出格。但对我来说,实在是太出格了。

《老狐狸》一再赢下《周处除三害》,真的有两把刷子

相对而言,我还是更喜欢《周处除三害》,简单粗暴,爽就完了,哪里要搞那么多微言大义的道道。嗯。

#头条创作挑战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