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实力,才是制胜的关键

作者:子玉史院
实力,才是制胜的关键

文 / 子玉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凡事都要在本质上下功夫,任何胜利归根结底都是实力制胜。

战争的最早阶段就是双方拿出家底约个地方真刀真枪地干一仗,在这个过程中,国力才是制胜的关键,而将士的素质充其量只是辅助。当然,这种战争模式只适合于贵族精神依然是主流价值观的阶段,当兼并战争的频次、烈度越来越激烈时,大家就开始在技术层面下功夫,这个转折点就是,宋襄公的失败。

此后,大家在用心打磨军队的同时也都开始闷头研究战术,战争开始变得越来越不讲武德,突袭、坑杀等剧烈手段层出不穷。

当时,齐国的技击、魏国的武卒、秦国的锐士,都是大家根据自身情况打造出来的“特种部队”,属于从技术层面下功夫。而且,兵法也成了爆火“专业”,大家都在研究。

但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诸侯之间的战争本质上还是以国力作为支撑。为什么魏武卒最初横行天下,就是因为魏国最早实行变法,成为战国首强,所以军队也特别能打。

再看变法之前的秦国,虽然居于西陲,武德充沛,但根本就无法在战争层面和列国平等竞争,就是因为,太穷。

明白了这一点,秦国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于是就有了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变法成功之后,秦军也就被列国打上了“虎狼”的标签,横行天下。

由此可见,实力才是支撑武力的关键,没有实力,军队掌握再多作战技巧都没用。魏国就是反面例子,在被秦国反超之后,魏武卒也突然就不行了,就是因为其国力的衰弱。

实事求是地说,战国时代虽然良将辈出,但列国争霸本质上还是综合实力的竞争。秦国为什么会出现白起这样的战神,就是因为,秦国实力强大,白起只有在这样的平台才能将自身的潜能发挥出来。

而白起打仗,也完全是以实力为依托,在他指挥过的战争中,完全看不到什么冒险行为,用了什么奇计,都是凭借强大后盾正常指挥罢了。

作为强国,只要能在战场上做到不败就是胜利,因为纯粹打消耗战就能将对手耗死。长平之战为什么是秦国获胜,就是秦国在保证不败的情况下和赵国拼消耗,等赵国发生粮食危机无法继续供养前线时赵王就不得不战。按照斗争的原则,谁先出手谁先露出破绽,白起敏锐地捕捉到了赵军的弱点,一下就将赵军截为两段给围了起来。

接下来,秦国依然是采用消耗的战术,以时间为杠杆等待赵军崩溃,进而投降。

你想,如果秦军和赵军硬拼,以赵军的数量,秦军肯定也会伤亡巨大,只有围而不打,秦军才能最大可能减少消耗,就这,按照白起的话来说,秦军都死伤了一半。

作为名将,白起深知一点,战争的结果是以对方彻底失去意志力为止。当赵军在饥饿的折磨下意志崩溃只能投降时,战争也就结束了。而秦军要想做到这一点,依然需要后勤的持续支撑,而后勤的背后又是秦国的国力。

结果也按白起的预演来了,赵军最终在饥饿的折磨下情绪崩溃,投降秦军,完了就是一场屠杀。

所以,就别说赵括的能力不行,可能将白起置换到赵括的角色依然很悬,长平之战从头至尾拼的都是秦赵双方的国力,谁的综合国力更强,谁胜。

实力,才是制胜的关键

名将的背后是国力的支撑 图源/剧照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战国时代,秦国、赵国是量产名将的节奏,一个是因为秦赵处于边地常年和游牧民族作战,武德充沛,最重要的原因还是:

秦国是农业大国,赵国是商业大国,强大的国力能够催生出良将。

同样,楚国能够产生项燕这样的良将,也是因为楚国是大国,而韩国之所以没有良将,就是因为,韩国最弱,在挨打成为常态的情况下根本就不会产生良将。

而且,列国的优质人才还会不断流向秦国,按照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的说法:秦国的功业完全是关东六国的士人成就的。而六国士人之所以流向秦国,又是因为秦国的强大。

这是一个循环,也是马太效应的具体表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王翦成为名将的背后也是秦国国力的支撑。在商议对楚作战方案时,李信自信地向秦王表态,他只要二十万秦军就可以灭楚,但王翦却表示反对,认为非六十万不能灭楚。

当时,李信的关注点是在秦军的战斗力,而王翦关注的却是秦楚两国的国力,认为:出兵数量一定要和敌方的综合国力匹配。秦军只有倾巢而出,才有可能战胜楚国这样疆域辽阔的诸侯。

现实后来也验证了王翦的推断,李信全军覆没,大败。

在失败面前,嬴政也终于发现问题出在了哪里,不仅亲自去请王翦出山,还毫不犹豫答应了王翦出军六十万的要求。而王翦在灭楚的过程中也几乎是复制了长平之战的做法,先保证不败,用国力死耗楚国,楚国在扛不住的情况下就先出牌,结果被王翦抓住破绽,一战定乾坤。

名将就是名将,知道个人的才华和能力只是辅助,国力才是博弈的根本。

实力,才是制胜的关键

王翦深悟战争的本质 图源/剧照

秦国最终能够兼并六国一统天下就是得益于,关中和巴蜀持续不断的后勤供养能力。

白起、王翦名将的身份都是被秦国的国力所成就的。

当然,也有那种纯粹靠个人能力而攀上名将阶梯的,代表人物就是韩信。看看韩信指挥过的战争,灭魏、灭赵、灭齐,他不是声东击西、背水一战就是玩突袭,究其原因就是,韩信的军队不行,只能用个人优势来弥补整体实力不足的短板。

在汉军阵营中,韩信属于偏师,而且麾下的军队还经常被刘邦抽调,导致韩信的军队始终是新兵,将士之间完全没有粘合力,这样的军队是完全达不到拼实力的层次的。

为了获胜,韩信只能出奇兵,在灭赵之战中,韩信那两千名插入赵军敌后的汉军就是妥妥的奇兵,背水一战也是韩信的策略之一。

包括打齐国,韩信也是通过突袭才出其不意拿下的,包括歼灭前来援助的楚将龙且,也是被韩信通过技术手段打败的。

为什么说韩信是兵仙,就是因为其个人能力实在太强,强到可以弥补军队整体实力的不足。

但韩信何尝又不是在冒险呢,如果一朝赌错,那也会万劫不复。

刘邦则是韩信的反面,个人能力稍差,全凭打消耗战。秦汉之际,关中是绝对的天府之国,经济实力处于领跑地位,刘邦在占据巴蜀和关中的情况下综合实力是绝对强于项羽。

在荥阳对峙的过程中,项羽消灭一批汉军,萧何马上就会从关中新组建一支军队送到前线,后勤更是从没有缺过刘邦。

这个时候,刘邦能力的短板反而被实力所弥补,项羽始终跨不过荥阳一线。等楚军实在消耗不起的情况下,项羽只能议和,完了就是被汉军追击困于垓下的方寸之地的剧情。

项羽之死,完全是被刘邦强大的综合实力给耗死的。

而垓下之战则完全是硬碰硬的实力较量,韩信在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根本就不用出奇兵,采用正规的打法直接就灭了项羽。

有了实力,就没必要再冒险。

实力,才是制胜的关键

韩信出奇兵也属无奈 图源/剧照

至于项羽为什么不回江东,原因就是,他已经明白了自己和刘邦之间的差距:不是个人能力的长短,而是综合实力的巨大鸿沟呀,伤不起。

既然回到江东也只是能稍微延长生命周期,还不如轰轰烈烈死在垓下,留下一个正向的英名。

可见,楚汉之争完全是实力的较量,是刘邦依靠巴蜀和关中的经济优势耗死了项羽,是秦国一统天下的再复制。

东汉末年,曹操也敏锐捕捉到了根本矛盾,所以才会在创业之初就大力发展屯田,激活经济,完了再依靠经济优势剪灭群雄。

后来的蜀汉北伐,蜀军之所以不能成功,不是诸葛亮的水平不行,而是蜀汉的综合实力不足。魏明帝就明确指示司马懿,不必急着和蜀军开打,采用消耗战,到时蜀军不战自溃。

为了不使司马懿太过被动,曹睿还派出使者和司马懿演双簧,让将士将司马懿不战的怨气转化到朝廷身上,确保司马懿对前线的掌控。

诸葛亮在求战不得而粮草又跟不上的情况下也只能退兵。

所以,读历史的时候不能只执着于个人的能力,实力才是决定最终结果的关键因素。

看看身边的人,不是在研究情商就是在琢磨话术,却忘了影响个人前途的最关键点:实力。没有实力,你连牌桌都上不去,你的情商优势也根本就没有发挥的余地。

本质来说,高手是不需要情商的,也不需要琢磨什么人际关系,他们的实力就足以说明一切。你说韩信需要情商吗,不需要,他往那一站,樊哙就得恭恭敬敬喊他一声大王。韩信之死不是因为他情商太低,而是他特殊的身份无法在大汉那样的环境中生存,唯有一死,再高的情商都救不了他。

所以,没事多赚钱,实力才是每个人行走江湖的通行证。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