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长征途中一红军留在地主家养伤,建国后给杨勇写信:我还活着

作者:璐语諪

在那艰苦卓绝的长征岁月里,无数革命先驱为了理想和信念,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最终能与主力部队会师,但也有一小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与部队失散。这些失散的红军战士后来经历了怎样的命运?他们是投靠了敌人,还是坚持了革命信念?又或是遇到了别的际遇?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去追寻一个失散红军战士的离奇经历吧。

长征途中一红军留在地主家养伤,建国后给杨勇写信:我还活着

少年入伍,立下赫赫战功

长征途中一红军留在地主家养伤,建国后给杨勇写信:我还活着

1911年,孔宪权出生于湖南浏阳一个贫苦农家。家境贫寒,他从小就无缘读书,只能在田间地头劳作。但孔宪权自小就有改变命运的志向,他时常在私塾窗外聆听里面的读书声,暗暗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像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一样上学读书。

1928年,赤卫队在当地招兵时,孔宪权毫不犹豫加入其中。在部队里,他表现出众,很快就被调入中央红军。从此,孔宪权就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在枪林弹雨中书写了自己的人生传奇。

1930年的龙岗战役中,孔宪权冲锋陷阵,临危不惧,多次身陷险境又机智逃脱,最终活捉了国民党18师师长张辉瓒,为红军立下了赫赫战功。战后,孔宪权很快就被重用,升任连长。

长征途中一红军留在地主家养伤,建国后给杨勇写信:我还活着

然而,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孔宪权在执行命令时屡屡出现失误,给部队带来不小损失。在一次战斗中,他误解了上级命令,未能及时撤退,导致队伍遭受重创。彭德怀了解到情况后,虽然撤去了他的连长职务,但还是给了他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让他担任传令排长。

可惜,孔宪权再次因为贪杯而失职,错过了彭德怀赐予的宝贵机会。彭德怀无奈之下,只好将他调为侦查兵。作为侦查兵,孔宪权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多次为部队提供了准确的情报,很快就立下了汗马功劳,被提拔为红十二团作战参谋。

在遵义会议后不久,毛泽东重新指挥红军,开始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二渡赤水时,红十二团被派往娄山关一带,准备夺回被敌人占领的要地。孔宪权根据侦查发现,敌人在黑神庙一带设有指挥所。他命令战士们隐蔽靠近,打算给敌人一个猝不及防的突袭。

长征途中一红军留在地主家养伤,建国后给杨勇写信:我还活着

没想到,敌人早有防备,增援部队已就位,对孔宪权率领的部队进行了猛烈射击。处于绝境之中,孔宪权当机立断,命令部队利用地形掩护,同时组织战士们用尽最后一口气向敌人发起冲锋。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孔宪权不幸负伤,整个胯骨都被敌人的子弹击碎。

娄山恶战中负重伤,被遗留在地主家

1934年8月,中央红军在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新掌舵,率领主力部队向川陕方向转移。为了掩护主力部队的撤退,红军在赤水河地区同国民党军队展开了一场艰苦的遭遇战。

长征途中一红军留在地主家养伤,建国后给杨勇写信:我还活着

这场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打响的。二渡赤水时,红十二团奉命前往娄山关一带,准备夺回被敌人占领的要地。孔宪权此时已是红十二团的作战参谋,他根据侦查发现,敌人在黑神庙一带设有指挥所。

为了给敌人一个猝不及防的突袭,孔宪权命令战士们隐蔽靠近,伺机出击。谁知敌人早有防备,增援部队已就位,对孔宪权率领的部队进行了猛烈射击。处于绝境之中,孔宪权当机立断,命令部队利用地形掩护,同时组织战士们用尽最后一口气向敌人发起冲锋。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孔宪权不幸负伤,整个胯骨都被敌人的子弹击碎。尽管负伤,他仍拿起手枪继续指挥战斗,直到我军增援部队赶到,击溃了敌人。此时孔宪权已彻底失去了意识。

长征途中一红军留在地主家养伤,建国后给杨勇写信:我还活着

经过手术治疗,孔宪权的伤势虽然好转,但已无法继续跟随部队长征。组织上为了保护这位英勇战士,就把他安排在当地一户支持革命的富户苏少前家中静养,并派人照应。

就这样,孔宪权与中央红军失散,只能暂时留在贵州老家。主力部队在遭遇重重艰难后,终于跨过雪山,抵达陕北根据地,开启了新的征程。而孔宪权则开始了他在家乡的漫长等待。

独自在外谋生,坚持革命信念

长征途中一红军留在地主家养伤,建国后给杨勇写信:我还活着

伤愈后的孔宪权虽然一直在寻找重新加入部队的机会,但由于当时中央红军已行军到了遥远的陕北根据地,他一个人前去实在是太过危险。于是在支持革命的富户苏少前的建议下,孔宪权决定暂时留在家乡贵州谋生。

年轻时,孔宪权曾在家乡学过一手泥瓦匠的手艺。解放前夕,他开始在当地做起了瓦匠生意。凭借高超的技艺和过人的智慧,孔宪权很快就在本地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成为了有名的瓦匠。

在做瓦匠的同时,孔宪权还利用这个机会向当地民众宣传革命思想。他时常在工作的间隙,向雇主和其他工人讲解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以及共产党领导人民反抗的正义事业。尽管有时会遭到雇主的训斥,但孔宪权从未放弃过这种宣传方式。

长征途中一红军留在地主家养伤,建国后给杨勇写信:我还活着

1937年,在做瓦匠的第三年,孔宪权遇到了一个曾在红军服役的老兵。这名老兵告诉他,中央红军已经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并在延安扎根,建立了新的革命根据地。孔宪权听后无比兴奋,立即准备前往延安,但老兵却劝阻了他。

"现在去延安太危险了,沿途都是国民党军队的封锁线。"老兵说,"你还是暂时留在这里,等待解放的到来,到时候再加入革命队伍也不迟。"

孔宪权深知老兵说的有道理,只好作罢。但他决心要在家乡坚持斗争,为将来的解放运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长征途中一红军留在地主家养伤,建国后给杨勇写信:我还活着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开始进犯中国西南地区。孔宪权利用自己在当地的影响力,组织民众开展游击战争,袭击日军的运输线和后勤补给线。有一次,他甚至亲自率领群众,袭击了驻扎在当地的一个日军中队,夺取了大量武器弹药。

在孔宪权的影响下,当地很快就形成了一股反抗日军的浪潮。日军对此深恨痛绝,多次派遣军队围剿孔宪权,但都被他用智计逃脱。有一次,日军包围了孔宪权所在的村庄,他就让村民们挖掘地道,从地下逃脱出去。

就这样,孔宪权一直坚持斗争,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八年的时间里,他始终没有放弃过革命的理想和信念,用自己的方式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长征途中一红军留在地主家养伤,建国后给杨勇写信:我还活着

重返革命队伍,为党的事业贡献力量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成立了。在这漫长的革命岁月里,孔宪权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用自己的方式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解放后的第二年,孔宪权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了老战友杨勇的名字。原来杨勇已经在北京重新参加工作了。孔宪权欣喜万分,立即给杨勇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够重新加入革命队伍。

长征途中一红军留在地主家养伤,建国后给杨勇写信:我还活着

杨勇收到信后,喜出望外。在他的印象中,孔宪权早就牺牲在战火纷飞的前线了。没想到这位曾经的战友居然还活着,杨勇立即将此事上报组织。

组织经过审核后,很快就为孔宪权重新办理了党员手续。考虑到他过去在红军的资历和战斗经历,组织上决定安排他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工作。

1952年,遵义会议纪念馆正式开馆。孔宪权被任命为馆长,负责馆内的各项工作。凭借过人的经历和敬业的工作态度,孔宪权很快就将这座纪念馆办得有声有色。

长征途中一红军留在地主家养伤,建国后给杨勇写信:我还活着

在他的带领下,纪念馆内陈列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如毛泽东手书、彭德怀的军帽等。这些文物都是孔宪权历尽千辛万苦才搜集来的。有时他甚至不惜自掏腰包,只为了将这些宝贵的革命遗物完好地保存下来。

除了馆内陈列,孔宪权还十分重视对外宣传工作。他经常组织工作人员到当地学校、机关单位讲解遵义会议的来龙去脉,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有一次,一位外国友人来到纪念馆参观。孔宪权亲自为他讲解,详细地介绍了每一件文物的来历。最后,那位外国友人由衷地说:"你们中国人真是太伟大了,才能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下,取得革命的胜利。"

长征途中一红军留在地主家养伤,建国后给杨勇写信:我还活着

1964年,彭德怀的夫人张之梅专程来到贵州,探望了孔宪权。她告诉孔宪权,彭德怀在临终前还一直惦记着他的情况。张之梅说,彭德怀曾对她说过:"如果孔宪权还活着,一定要好好照应他。"

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不久,时任国家主席的华国锋来到遵义,视察纪念馆的建设情况。在参观过程中,华国锋对孔宪权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亲自为纪念馆题词。

1978年,邓小平视察遵义时,也专程来到纪念馆。看到馆内陈列有序、文物珍贵,邓小平十分满意。他拍着孔宪权的肩膀说:"孔宪权同志,你真是太适合当这个馆长了!"

就这样,孔宪权一直兢兢业业地工作着,将遵义会议纪念馆办得红红火火。直到1988年,他在87岁高龄离世。全国七大军区都专门发来了唁电,可见孔宪权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做出了多大的贡献。

孔宪权的一生,就是一个普通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从一个贫苦农家的孩子,到革命战士,再到纪念馆馆长,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