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当今医学治病的误区:心脏病滥做手术而忽视病因病机

作者:经方中医张先生

长期心悸、失眠或心绞痛,实属心血不足、神不安之症。心藏神,主神明,应养血安神,而误用镇静、扩张、支架或盲目手术,必然造成依赖药的局面。

国际上最权威的临床医学杂志之一———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了一项最新研究,指出在接受冠脉造影(以下简称冠造)检查的美国人中,有1/5是“非必须”的;事实也证明,这些人中,确实有近2/3“未发现明显异常”。这是全球关于过度医疗的一项最新数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胡大一教授就此对《生命时报》记者指出:“在大陆也是如此,半数以上的冠造检查结果都是正常的。我不敢说这些检查都没必要,但如此高的阴性结果提示,医生在考虑患者是否要做冠造时,应该更谨慎些,因为这项检查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花费,还有手术隐含的各种风险。”

当今医学治病的误区:心脏病滥做手术而忽视病因病机

冠造是心脏病患者安放心脏支架前的一项必要检查,比它被滥用后果更严重的是,滥放心脏支架成了国际医学界的普遍问题。在美国,有统计显示,近半数不该放支架的人被放了支架。胡大一认为,中国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相当一部分放支架的患者被“过度医疗”了。

上世纪80年代,是心脏介入技术刚刚在西方诞生的时候,也是胡大一在国内奔走呼吁,将它四处推广的时候。至今在国内网站上,还能看到很多患者说,国内做心脏支架手术的医生中,胡大一是最厉害的人之一。但是,如今的他,已经放下手术刀很久了。“这本来是一项很好的技术,可以替代一大部分心脏搭桥,能明显减少患者创伤。”胡大一说,但随着不少医生对这一技术的盲目迷信、崇拜,过度放支架的现象一度愈演愈烈。

纽约大学的朱迪思·霍奇曼博士说,对于非紧急情况,该研究表明“无需急于进行侵入性测试和程序”。甚至可能会造成伤害:令医生惊讶的是,接受手术治疗的研究参与者与仅接受药物治疗的参与者相比,在明年发生心脏病或死亡的可能性更高。霍奇曼(Hochman)共同领导了这项研究,并在星期六在费城举行的美国心脏协会会议上给出了结果。

贝勒医学院心脏病学专家格伦·莱文博士说:“这项研究显然违背了过去30、40年的常识”,并且将来可能减少此类患者的测试和侵入性治疗。在研究中的作用。他说,一些医生可能仍会对这项研究表示怀疑,但这项工作做得非常好,“我认为结果非常可信。”

当今医学治病的误区:心脏病滥做手术而忽视病因病机

据统计,2008年,中国接受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有18万多人。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工程院院士俞梦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其实,很多冠心病患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行为嗜好来缓解病情,效果非常显著,如无意外,根本不需要在心脏内安放支架。胡大一也给记者举例:他的老师是一位著名的心脏科医生,70岁时出现心绞痛,他没去做冠造、放支架,而是在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坚持口服他汀和冠心病药物,现在已经87岁高龄,仍可以轻松爬上二楼。

  即使需要做手术,心脏搭桥手术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史,技术非常成熟,但却因为创伤大、复杂、成功率低等原因而不被一些医生所选择。“有些医生告诉患者,冠心病可以搭桥,也可以介入,搭桥要开胸,介入不开胸,我认为这种引导是非常荒谬的。”胡大一曾这样说过。他告诉记者,国际上,支架和搭桥手术的比例是7:1到8:1,但在中国,这个比例高达12:1。

  胡大一认为,大量不需要介入治疗或不能从介入治疗中获益的患者正在被置入支架。而卫生部心血管疾病(冠心病介入)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负责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也曾指出,在放心脏支架上,甚至出现医院之间“单纯攀比手术数量”的现象,“一个医院能不能通过三甲医院评审,做了多少例介入手术是一个标志性指标,像GDP一样。”北京天坛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告诉记者,他听说有些医生到基层医院去做手术,如果不放支架,就不给报销回来的路费。

当今医学治病的误区:心脏病滥做手术而忽视病因病机

  乱放是最大的过度医疗。“有些过度医疗是一次性的,但放进不该放的支架,却是终身性的、最严重的过度医疗之一,它给患者带来的精神压力、药物副作用、进行其他手术时的不便,不会随时间而消失。”胡大一说。比如一部分患者放入支架后,会觉得心脏局部不舒服,1年后才能适应;大陆目前用的心脏支架几乎全部是药物支架,与裸支架相比,不仅价格更高,安放后更要吃一年的氯吡格雷、终身服用阿司匹林对抗血栓,这两种药物会刺激胃肠道,还会带来出血风险。他自己就遇到过一些“回炉”患者,他们有些并不符合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却被置入一个甚至多个支架,由于术后未按时服药,出现血栓,导致更严重的心肌梗死。

  至于为什么出现心脏支架的滥用,有专家分析,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一些医院把它当作了经济增长点、摇钱树,医生也非常重视支架带来的利益。胡大一认为,“这种情况是少数,但绝不是个别”。一枚小小的支架,直径2—4毫米,重量不足万分之一克,国产的就需1—2万元,进口的价格更要翻倍,其背后的利益可见一斑。另一个原因,是医生过度迷恋技术。胡大一说:“医学离人文和服务对象渐行渐远,学科越分越细,医学生很快就进入一个具体的操作领域,忽视了对患者病情的全面分析。”

中医如何看待心脏病呢?在中医的理论中,心脏病被归为“胸痹”、“心痛”等范畴。中医认为,气虚血瘀是心血管疾病的本质,淤血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因素。这一观点在中医古籍中早有记载,例如在公元前五世纪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对心脏病症状的描述,称之为“心病”、“真心痛”。

当今医学治病的误区:心脏病滥做手术而忽视病因病机

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灌溉溪谷,内润脏腑,外养腠理;又主神志,调节精神、思维、意识,统摄脏腑功能活动,主宰全身。心的生理功能失调,常表现为血脉异常和神志改变两类病机变化。

血脉异常:心不主血脉,会导致心脏自身、头面、四肢及全身脏腑功能失常等病机变化。心脏自身病变以心动不安为主,心血运行不畅,导致心悸怔忡,或心中空虚,气短心痛等症。心动过速或过缓,会引起脉搏的跳动频率、节律、强度等改变,出现数、迟、虚、实、滑、涩、促、结、代等脉象变化。

头面部方面,当血气上冲时,会表现为面红目赤,唇红,舌尖红赤、疼痛、溃烂,或吐血、衄血。血气失养时,则出现面色淡白、萎黄,唇舌淡白。当血行不畅时,又见面色晦暗、黧黑,唇舌青紫,或舌有瘀斑瘀点。

四肢部分方面,血脉充盛时,会表现为四肢烦热,手足心发烧。血脉寒凝时,则出现四肢逆冷,手足冷痛,爪甲紫暗。

全身脏腑失却血气供养时,会导致脏腑功能低下、衰退的各种表现。因此,养心护心对于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当今医学治病的误区:心脏病滥做手术而忽视病因病机

神志改变:心,作为主宰我们精神活动的核心,它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当心神失去滋养时,我们的精神状态会变得非常不安定。这通常表现为心神不宁,思绪混乱,无法集中精力,甚至出现精神萎靡和记忆力减退的情况。这些症状不仅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率,还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扰。

当心神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时,情况会变得更加严重。轻微的干扰可能导致心烦意乱,失眠和多梦。而严重的干扰则可能导致心神不宁,甚至出现狂躁、言语错乱、打人毁物等极端行为。这些症状不仅对个体造成伤害,还会对周围的人造成困扰和恐慌。

更为严重的是,当心神失去主宰时,我们的精神状态会变得非常不稳定。轻者可能出现嗜睡、恍惚和朦胧的情况,重者则可能出现神志不清、突然倒地、胡言乱语甚至妄动的症状。这些症状不仅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对周围的人造成威胁。

心病的病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外感六淫,特别是寒、热之邪,最容易侵犯心脏。内伤七情,如悲伤、欢喜、忧思等情绪,也容易导致心脏疾病。其他因素如禀赋不足、劳倦过度、饮食不节、久病重病、失治误治,以及病理产物的停留,都可以引起各种心脏病变。

当今医学治病的误区:心脏病滥做手术而忽视病因病机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心脏的病变多以虚、实为纲。《黄帝内经》中已有“心虚”的提法,如《素问·五藏生成篇》指出:“思虑而伤心”。《脉经》则最明确地提出了“心实”和“心虚”的病机,如《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篇》中说:“心实,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实者,手厥阴经也。病苦闭,大便不利,腹满,四肢重,身热,苦胃胀;心虚,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虚者,手厥阴经也。病苦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状,恍惚。”

此后,《千金要方》有“心实热”、“心虚寒”之说。《圣济总录》、《济生方》、《丹溪手镜》、《景岳全书》等医籍均有关于“心实”和“心虚”病机的详细论述。这是因为心虚主要是由于心的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缺乏,易表现出心气、心阳、心血、心阴亏损的病机;而心实则多由感受邪气或病理产物停留所致。

《灵枢·邪客篇》指出:“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也说:“心为一身之大主,而不受邪,受邪则神去而死。凡言邪之在心者,皆心之包络受之。”这意味着外邪侵犯心脏时,多是由心包络受邪所致;而内伤虚损、功能衰退等问题则归咎于心。

尽管是否将心病偏实归咎于心包络、偏虚归属于心存在一些争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从虚、实分类研究心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黄帝内经》对于心实病机的论述早已有之,如《素问·藏气法时论》所言:“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其中提出了“心气实”、“心气热”等概念,但并未正式提出“心实”二字。然而,《中藏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等中医典籍与《内经》的提法大体相同,均认识到心实的病机存在。直至《圣济总录》才正式提出“心实”之词,如该书《心脏门》指出:“左手关前寸口脉阴实者,心实也。”后世医家如《景岳全书·传忠录·虚实》亦言:“心实者,多火而多哭。”这些都进一步证实了心实病机的客观存在。

当今医学治病的误区:心脏病滥做手术而忽视病因病机

心病偏实主要因感受外邪或病理产物停留所致。外邪以火、热、寒为主,易致心火亢盛和寒凝心脉;而病理产物可为痰浊、水饮停留,闭阻心脉、心神。此外,痰火互结也可扰乱心神,气滞、血瘀可阻滞心脉。然而,这些因素仅为引起心实的要素之一,必须还有心气和心阳的亢盛,才能与邪气相争,产生机能亢奋、有余的实性病机变化。因此,对于心实病机的认识需综合考虑痰、火、寒、气、瘀等多方面因素,以及心气和心阳的作用。

1)心气亢盛:心气是推动血液正常运行的主要动力和前提条件,亦是保证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物质基础。心气以和为顺,若受邪气侵犯或病理产物干扰,则会过度亢奋,反而为害,引起心脉或心神功能异常。《灵枢·淫邪发梦》说:“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最早提出心气亢盛的病机。《诸病源候论·心病候》说:“心为脏,而主里,心气盛,为神有余,则病胸内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臂膊腋间痛,两臂内痛,喜笑不休,是心气之实也。”详细阐述了心气亢盛病机所引起的各种临床表现。心气亢盛的病机可分为气滞心气、痰阻心气和寒凝心气三个方面。

①气滞心气:心气贵在周流不息,一刻不可停滞。七情所伤,气机不畅,可使心气郁滞,引起气滞心脉或气闭心神等病变。

气滞心脉:情志怫郁,或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干扰心绪,心情不畅,而致心气郁滞。如《症因脉治·心痹》云:“心痹之因,或焦虑劳心,心气受伤。”心气不能推动血行,血流滞塞,而致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表现为心胸憋闷胀痛,牵引肩背,时作时止,善太息。此种心痛以胀为主,与精神情志因素变化密切相关。如《灵枢·口问篇》所说:“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更明确指出:“七情之由作心痛。……除喜之气能散外,余皆足令心气郁结,而为痛也。”

当今医学治病的误区:心脏病滥做手术而忽视病因病机

气闭心神:强烈的精神刺激,恼怒惊骇,或悲痛欲绝,情志过极,遏阻心气,轻者可见胸中气塞、心胸痞闷不舒、喘促气粗等症。这是由于心主神志,情志过极,心气被遏,进而影响肺气不利,心肺气机同时阻滞,气停胸中,上逆而成。重者气血逆乱,蒙闭心神,心不主神志,突然昏倒,神志不清。《景岳全书·杂证谟·厥逆》云:“气实而厥者,其形气愤然勃然,脉沉弦而滑,胸膈喘满,此气逆证也。”此乃气机郁闭而成的气厥实证,与心气郁滞有密切的关系。胸膈喘满,为气郁伤肝损心,肝心气滞,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卒然倒仆,神志不清,心神昏愦,非心窍蒙闭,绝不可见。说明心因受到强烈精神刺激,心气陡然闭塞逆乱,进而心神失司,导致昏仆。

②痰阻心气:痰浊是津液失调停于体内而形成的病理产物。痰浊内停,阻滞心气,既可痹阻心脉,又可蒙闭心神。

痰阻心脉:素体肥胖,或痰湿内盛之人,因痰浊之邪久恋,粘滞难行,增加心气阻力,可使心气困顿而郁滞。气机不畅,心血运迟,渐致心脉痹阻。可见心胸憋闷疼痛,心悸气短,身体困重,舌苔厚腻等症。《症因脉治·胸痹》指出:“胸痹之因,饮食不节,饥饱损伤,痰凝血滞,中焦混浊,则闭食闷痛之症作矣。”《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曰:“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金匮要略心典》在注释时云:“胸痹不得卧,是肺气上而不下也;心痛彻背,是心气塞而不和也,其痹为尤甚矣。所以然者,有痰饮以为之援也,故胸痹药中加半夏以逐痰饮。”详细阐明了痰浊壅塞心肺之气而致心脉痹阻的病机。

当今医学治病的误区:心脏病滥做手术而忽视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气虚血瘀是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根源。疾病的发生往往会影响气血的正常循环,导致气血失衡,脏腑得不到足够的濡养。在此基础上,脏腑逐渐虚衰,精气神逐渐消耗,最终导致脏腑功能衰退,生命垂危。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正气不断消耗,气虚导致血行无力,加重瘀血的阻滞。这种情况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局面,即“虚实夹杂”、“气虚血淤”,进一步加剧了心血管疾病的发展。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医强调调理气血、活血化瘀。通过调整气血平衡,增强脏腑功能,以恢复身体健康。

淤血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因子,若单纯祛淤又会伤正,使正气更虚;若单纯补益,对一些老年病愈补愈滞,愈补愈虚。最妥善的方法就是:固本清源,即益气活血。因气行则血行,益气有利于化淤。

中医深究气虚血淤症的成因,认为它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气虚导致血液无法正常运行,从而形成淤血;另一方面,淤血的阻遏使得气血受损,同时妨碍新血的生成,从而形成气虚。在治疗上,除了补充气血,我们还应巧妙地运用能够化解淤血的药物。但需注意,许多化瘀药物会损耗正气,因此对于血瘀患者,即使他们没有气虚的症状,我们在化瘀的同时也要适当加入补气的药物,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