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甲午战争为何惨败?其实不怪李鸿章和慈禧,因为清朝压根不配获胜

作者:幸福44960

甲午战争的惨败令各国列强看清了东方曾经泱泱大国的不堪一击。这场战争不仅助长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更令日本登上了东亚霸主的宝座,葬送了晚清洋务派的最后一丝希望。有人认为这是李鸿章"保船避战"政策的失误,也有人指责慈禧太后奢侈挥霍导致军费不足。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惨败?事实上,无论是李鸿章还是慈禧,都不是最直接的责任人。就算没有他们,清朝依然无力取胜,这背后是制度、装备和内部矛盾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清朝注定无缘战胜当时先进的日本。那么,到底是哪些原因导致了清朝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呢?

甲午战争为何惨败?其实不怪李鸿章和慈禧,因为清朝压根不配获胜

政治制度落后,对外政策失误

清朝作为一个延续了几百年的封建王朝,其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和专制体制,注定了它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挑战时,将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

早在1793年,清高宗乾隆帝就拒绝了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通商口岸"要求,坚持"朕钦此上国之有夷狄小国、怀我中国、修贡赂于我邦"的傲慢态度。这种傲慢自大的心态,正是清朝对外政策失误的开端。

随后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清朝在一次次战争中节节败退,割地赔款。但即便如此,清朝统治者仍然固步自封,对于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力视而不见,坚持着落后的封建专制体制。

甲午战争为何惨败?其实不怪李鸿章和慈禧,因为清朝压根不配获胜

比如在甲午战争前夕,清朝政府对日本的实力仍然有着天大的自负和错误认知。1894年6月,朝鲜东学党发动农民起义,清朝和日本分别出兵干涉朝鲜内政,双方在朝鲜境内发生了武装冲突。当时的清朝总理衙门大臣奉旨说:"日本虽有小小的海军,但终归是个小国,怎能与我大清抗衡?"

这种盲目自大的心态,正是清朝对外政策失误的集中体现。面对日益强大的日本,清朝统治者仍然固步自封,对日本的实力有着严重的低估。

而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已经彻底摆脱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领导的立宪君主制,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到了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已经拥有了当时东方最先进的军事力量。

甲午战争为何惨败?其实不怪李鸿章和慈禧,因为清朝压根不配获胜

相比之下,清朝的政治制度和对外政策已经严重落后于时代。这种落后,注定了它在甲午战争中将一败涂地。

军事装备落后,军队素质低下

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清军的军事装备远远落后于日本。当时清朝的主力舰队北洋水师,其主力舰只有几艘像"纪德"、"广顺"这样的木质战列舰,火力和机动性都远不及日本的钢铁装甲舰。

甲午战争为何惨败?其实不怪李鸿章和慈禧,因为清朝压根不配获胜

1888年,李鸿章曾派遣华工到德国建造了两艘钢质装甲舰"靖远"和"镇远"号,可惜因为经费短缺,两舰的火炮和机器都是从旧舰上拆下来的,射程和威力都大打折扣。

相比之下,日本海军当时已经拥有了"扬马士"、"筑摩"等一流的钢铁装甲舰,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大口径火炮。在火力、航速和装甲方面,都远远超过了清军的北洋水师。

在陆军装备方面,清军的主力"绿营"新军也远逊于日军。绿营新军虽然配备了一些从德国购买的马尔萨步枪,但因为经费短缺,弹药储备极为有限。而日军则全面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黑砲"小口径步枪,射程和射速都远超清军。

甲午战争为何惨败?其实不怪李鸿章和慈禧,因为清朝压根不配获胜

更为重要的是,清军缺乏一支训练有素的现代化军队。虽然李鸿章等人倡导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但由于清朝统治者对西学仍存重大偏见,洋务运动始终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

相比之下,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大力学习西方,不仅引进了先进的军事装备,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常备军。日军不仅接受了当时最先进的欧洲陆军教练,而且还派遣大批军官到欧洲留学,学习当时最先进的军事理论。

因此,到了甲午战争时期,日军已经拥有了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现代化军队。而清军则仍然是一支装备陈旧、训练落后的旧式军队,根本无力与日军一较高下。

甲午战争为何惨败?其实不怪李鸿章和慈禧,因为清朝压根不配获胜

更为糟糕的是,清军内部也存在严重的派系林立和军阀割据问题,缺乏统一的指挥体系。比如北洋水师的统帅丁汝昌,就是李鸿章的门生,而另一主力舰队的统帅叶志超,则是李鸿章的政敌左宗棠的门生。两支舰队之间根本无法通力合作。

正是由于装备落后、训练不足、内部分裂等多重原因,才导致了清军在甲午战争中节节败退,最终酿成了一场彻底的惨败。

清政府腐败无能,内部派系争斗严重

甲午战争为何惨败?其实不怪李鸿章和慈禧,因为清朝压根不配获胜

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内部权力斗争和派系林立的问题已经到了无法掩盖的地步。这不仅直接影响了战争的指挥和决策,更加剧了清朝的腐败和无能。

当时清政府内部主要分为两大派系:一派是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加强国力;另一派是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坚持循守旧制,反对变革。

两派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但在甲午战争前夕,这种矛盾达到了白热化。翁同龢一再阻挠李鸿章的军事改革,专门向光绪帝举荐了与李鸿章政见不合的李秉衡出任北洋水师统帅。

甲午战争为何惨败?其实不怪李鸿章和慈禧,因为清朝压根不配获胜

李鸿章无可奈何,只能将北洋水师的大权交给了自己的门生丁汝昌。而另一支主力南洋水师的统帅叶志超,则是李鸿章的政敌左宗棠的门生。

两支舰队的统帅出身不同门户,加之双方私下也有嫌隙,根本无法通力合作。在甲午海战中,丁汝昌一再呼吁叶志超增兵,但叶志超置之不理,最终导致北洋水师节节败退。

更糟糕的是,在战争进行到关键时刻,清政府内部仍然一片混乱。当时的总理衙门大臣们对于是否应该继续作战存在严重分歧,互相推诿扯皮,最终导致清军错过了最佳出击时机。

甲午战争为何惨败?其实不怪李鸿章和慈禧,因为清朝压根不配获胜

而在这场内讧中,最大的受害者就是清军将士。比如北洋水师的统帅丁汝昌,在战败后一度想要殉国,但被光绪帝威胁要"诛九族",只能勉强活下来。

另一方面,清政府的腐败问题也严重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当时清朝的国库空虚,军费拮据,根本无力支撑一场大规模战争。

更糟糕的是,即便有了军费,也会被贪官污吏层层剥削,最终真正用于军备的只是九牛一毛。比如当时负责修建颐和园的总理衙门大臣,就将大量军费据为己有,导致北洋水师的军舰装备严重落后。

甲午战争为何惨败?其实不怪李鸿章和慈禧,因为清朝压根不配获胜

正是由于清政府内部权力斗争和腐败问题的困扰,才使得清军在甲午战争中节节败退,最终酿成了一场彻底的惨败。

列强介入,清朝处境艰难

在甲午战争期间,列强国家的介入无疑是给已经节节败退的清朝再添了一记重击。

甲午战争为何惨败?其实不怪李鸿章和慈禧,因为清朝压根不配获胜

早在战争初期,清朝就试图寻求列强国家的调停,以期能够避免一场决裂。然而,当时的英国等西方列强却暗中支持日本,试图从中渔利。

1894年8月1日,英国驻华公使代办就曾明确表态,不赞成调停朝鲜事件。这无疑是对清朝的一记重挫,直接导致了双方在朝鲜的武装冲突进一步升级。

而在甲午海战之后,英国更是公开表态支持日本。当时的英国驻日公使就曾对日本人说:"你们现在已经打败了中国,将来要做东方的主人了。"

甲午战争为何惨败?其实不怪李鸿章和慈禧,因为清朝压根不配获胜

除了英国之外,其他列强也都在为日本的胜利而窃喜。法国人认为日本的胜利"有利于在远东建立新的力量平衡";俄国人则希望日本能"削弱中国"。

面对列强的这种态度,清朝的处境可谓是雪上加霜。在战争进行到关键时刻,清朝不仅无法获得列强的支持,反而遭到了列强的孤立和打压。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在甲午战争结束后,列强开始了对清朝的全面瓜分。1895年4月,俄国借口保护东北边疆,强行夺取了旅顺和大连湾;1897年,德国就借口教案,强占了胶州湾;1898年,英国、法国、日本等国也纷纷跟进,在华租借了一系列重要港口和城市。

面对列强的这种疯狂掠夺,清朝根本无力反抗。当时的总理衙门大臣们对此也是无计可施,只能在一次次的"不平等条约"中,割地赔款,勉强维系着清朝的最后一口气。

结尾

正是在列强的介入和瓜分下,清朝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更加雪上加霜。这不仅彻底葬送了晚清洋务派的最后一丝希望,更为日后列强的全面瓜分中国埋下了祸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