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实现玉米高产的关键:细致的田间管理策略

作者:老周说三农
实现玉米高产的关键:细致的田间管理策略

玉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要高产稳产,除了玉米品种外,田间管理相当重要,中耕、培土、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每一个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缺一不可。随着种子萌发出第一片嫩绿的新叶,标志着玉米生长周期的开始。然而,要确保这一农作物达到产量潜力,并非仅仅播种就足够了;关键在于一套科学、全面且精心策划的田间管理体系。以下将详细介绍在玉米出苗之后如何实施有效的田间管理措施以追求最高生产效益。

一、查苗补苗保证全苗,玉米由于播种质量差、低温干旱或者病虫危害等原因容易造成缺苗,缺苗对产量的影响非常大。因此玉米出苗后要及时检查出苗情况及时补苗。三叶期前缺苗可以采用催芽种子补种,三叶期后最好移栽,补苗要在阴雨天气或者傍晚进行。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在播种的时间用营养坨育一部分苗,以便在查苗阶段大田缺苗时进行移栽,这样做可以达到玉米苗整齐一致。如果在同一块地中匀密补稀,补的苗随便怎样管理都要差一些,补的苗成活后要进行额外照管,使它们能够与正常苗生长一致。

二、早间苗定苗、培育壮苗:玉米要在3—4片叶时及时进行间苗,避免幼苗过分拥挤,根系交错,相互争光、争水争肥而形成高脚苗,间苗时拔除弱苗、病苗。一般在4—6片叶时进行定苗,定苗时要留足、留齐、留匀、留壮,使全田玉米均衡生长。

三、中耕与培土:早中耕,培育壮苗,中耕是一项重要的土壤管理工作,它有助于改善根部通气状况、抑制杂草生长以及促进养分分解。农谚说“玉米薅得嫩,顶上一道粪”,说明了苗期早中耕的作用。春播玉米播种后遇到干旱,土壤含水量低,容易产生炕种、炕芽或者种胚干霉,种子丧失发芽率,要及时浇水并松土。播种后遇到大雨造成土壤板结,就要注意中耕地松土,助苗出土。在玉米定苗时进行第一次浅中耕,农谚说“头道松根,二道壅根”。第一次以松土为主,同时除去杂草,促进次生根根层出现早,发根多。第二次中耕在拔节前进行,中耕深度在6厘米以上,促进根系下扎,增加根量。

玉米培土的主要作用是加厚茎基部的土层,促进支持根多发与入土,扩大根系吸收水和养分范围,并能防涝抗旱,提高土壤温度,通风除湿,保证玉米正常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培土的时间通常是在大喇叭口期结合中耕施肥同时进行。要注意的是,培土时间不能过早或者过晚,培土过早,由于地表1—3节为支持根的发生部位,受到泥土壅会影响支持根的发生,或者使支持根发生节位变高,不利于玉米正常发育。培土过晚又会对支持根入土不利,使支持根不能正常入土,以致影响支持根对营养的吸收与合成作用,因此穗期培土表现适时。

四、追肥

1、早施轻施苗肥,促苗匀苗壮,玉米苗肥是要早施轻施,施肥时间在定苗时结合中耕进行,每亩可以用尿素5—7.5公斤(其他肥料可以按照折算用量),或者用人粪尿15—20担追施。对生长比较差的苗要适当补施偏肥,以利平衡生长达到苗匀苗壮。

2、重追穗肥,穗肥施用的时期要在玉米植株外形为大喇叭口期(中熟品种大约可以看见叶14—15叶、展开叶10—12叶),大约在玉米抽雄前10—15天施用最好。穗肥用量要占追肥总量的50—60%,一般每亩可以用尿素10—20公斤,或者硫酸铵17.5—30公斤。也可以用人畜粪尿每亩1250—1750公斤追施。追穗肥要结合中耕培土进行。穗肥的施用要注意结合苗情灵活掌握,如果苗势生长旺盛,叶颜色浓绿发黑,穗肥施用时间要适当推迟,等叶色褪淡为青绿色,在小花形成或者性器官形成初期再追施,可以兼起穗肥与粒肥的作用。如果苗势比较差,叶色比较淡,穗肥可以适当提前,一般中熟品种展8—10叶、晚熟品种展9—11叶施用比较恰当。

3、补施粒肥,玉米进入乳熟以后,出现中、上部叶片变化黄,逐渐枯萎,地下部根系逐渐死亡的现象就是玉米早衰,这个时间正是大量光合作用产物向籽粒中转运和积累,根叶过早衰亡,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产物的制造、运输和积累,往往造成籽粒不饱满,粒重减轻,引起玉米早晨衰的主要原因是后期脱肥。因此,在玉米吐丝初期,每亩用4—5公斤尿素追施,或者用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措,尤其是生育期长的品种或者砂性土更用补施粒肥,以防止根叶早衰,保证灌浆成熟的正常进行。

实现玉米高产的关键:细致的田间管理策略

五、灌溉与排水系统的调控: 干旱是对作物产量影响极大的一个因素。因此,建立良好的灌水制度至关重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水分保持力确定适宜灌溉时机,做到既要能有效缓解旱象又要避免积水导致的根系窒息等问题出现。玉米抽雄开花需要水肥最多,这个时候如果遇到干旱,土壤缺水要根据玉米生长情况和干旱程度灌溉1—2次,一般在第一次轻浇拔节水,第二次抽穗前重浇攻穗水,这样可以促进玉米穗大粒多。

六、玉米去雄和人工授粉

1、去雄,在玉米抽雄散粉前拔除部分雄穗,使去雄植株的水、养分集中供给雌穗发育,可以增加穗长、粒数和粒重,减轻秃顶,一般去雄可以增加产量10%左右,去雄要在雄穗散粉前进行,过早容易损伤顶叶,过晚已经散粉就失掉去雄作用。去雄适宜在晴天上午10点到下午3点进行,阴雨天气不宜去雄。去雄时要隔行或者隔株进行,注意去弱株留强株,玉米去雄数不要超过全田植株数的三分之一。

2、人工辅助授粉,考虑到自然环境中风媒传粉可能存在的不足,人工摇雄可以帮助提高授粉成功率,尤其在炎热干燥天气下效果更为明显,为获得丰满结实的果穗提供保障。玉米由于籽粒在果穗上着生的部位不同和花丝抽出的先后差异,常常有授粉不全的现象,另外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如干旱和大雨也往往引起授粉受精不良而影响产量。因此,在抽雄吐丝期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是保证雌穗正常受粉、选择受精,从而提高产量必不可少的措施,一般可以增加产量8—10%。授粉要在晴天上午9—11点进行,每批次收集50—100株的花粉混合后逐株抖在雌穗柱头(花丝)上,隔离=天一次,连续2—3次.也可以由2人拉绳从行间走过,摇动雄穗使花粉落到花丝上。在花粉量不足或者缺乏花粉条件下可以预留采粉地,一次性采粉混合后用授粉器逐株授粉,效果也好。

七、防治病虫害,防治病虫害必须作为一项持续的任务贯彻整个生长期。针对常见的玉米螟和粘虫等威胁,需采取化学农药喷洒和其他生物/物理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干预,防止其大面积爆发造成的减产风险。

1、粘虫是一种杂食性害虫,如果防治不及时,容易造成严重减产。由于这个害虫发生比较迅猛,要根据预测预报和虫情普查进行适时防治,把幼虫消灭在三龄之前,每亩可以喷洒2.5%敌百虫粉剂1.5—2公斤防治。也可以利用成虫产卵习性在田间插谷草把,诱集成虫产卵,然后烧毁草把,消灭虫卵。

2、玉米螟(钻心虫)是常年危害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幼虫喜食幼嫩心叶,出现花叶或者排孔,玉米抽雄后钻入茎秆、果穗为害。防治方法:当玉米心叶呈现喇叭口时,用细粘土、煤灰共12.5公斤,与25%杀虫双水剂500克,拌成颗粒药剂,在抽穗前5—7天,分别撒入玉米心叶内,每株1克左右,每亩施用颗粒剂3—4公斤。也可以用杀虫环原粉对煤灰200倍,或者用20%杀灭菊脂乳剂对煤灰200倍拌成毒砂撒用防治。

3、玉米青枯病、纹枯病的防治,用1%浓度的井冈霉素液剂每亩400克加水6—7.5公斤进行喷雾防治。退菌特50%可湿性粉剂100克加水7.5公斤喷雾防治。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克加水1.5公斤喷雾防治。

综上所述,要想获取玉米的高产量并非易事,需要农民朋友们倾注心血于每一个细节之中,从最基础的查看秧苗到复杂的生态平衡调节都需要一丝不苟执行。只有这样,方能在金秋时节收获满满的希望。

实现玉米高产的关键:细致的田间管理策略

继续阅读